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严重制约着灾害多发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在汛期,受气象因素的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经常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据统计,近年来,除地震以外的各类地质灾害平均每年造成一千多人死亡、经济财产损失上百亿元。五年来减灾工作的回顾加强地质灾害立法和规划工作1999年,国土资源部颂布实施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对地质灾害的调查、规划、预防和监测等进行了规范,相应地推行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库区地质灾害的活动状况,不仅影响三峡水库的运行安全,而且关系到库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防患于未然.本文在研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主要特点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对三峡库区蓄水后库岸再造过程和库区人类不合理活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认为,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地质灾害和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将相对增加,并呈现出阶段性.文章最后提出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减灾对策 .  相似文献   

3.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灾害的发生"面广量大",并表现出"突发性"与"不确定性"的时空发生特点.而应对地质灾害风险最好的方法便是群众自我判定与群测群防.因此,居民如何正确识别地质灾害风险、采用何种方法应对以及地方政府或城乡社区怎样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是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与技能、规避灾害风险损失的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4.
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质灾害对现代城市破坏严重 ,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了当前城市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探讨防治灾害的措施 ,以增强城市综合减灾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减灾规划》和《中国减灾规划第一批优先项目》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姜力(1995年2月16日)女士们、先生们:首先,我代表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减灾规划》编写办公室对前来参加《中国减灾规划》和《中国减灾...  相似文献   

6.
中国减灾考察团结束对美国、墨西哥的考察回国1994年11月21日,以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姜力为团长,由民政部、国家计委、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组成的中国减灾考察团一行五人,圆满结束了对美国、墨西哥的考察回国。考察团是1...  相似文献   

7.
2021年11月26日,安徽省减灾救灾委办公室组织召开《安徽省应急物资保障"十四五"规划》专家评审会.会上,省减灾救灾委办公室分别从编制原因、编制过程、主要内容、征求意见情况等方面对该规划编制情况进行说明,经过认真讨论和细致分析,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规划指导思想明确,建设目标符合实际,框架结构合理,行文条理清晰,总体切...  相似文献   

8.
减灾扫描     
世界减灾大会通过了《兵库宣言》和《兵库行动纲领》。其中,《兵库行动纲领》为2005年至2015年全球减灾工作确立了战略目标和五个行动重点。——《全球聚首论减灾》国土资源部3月2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4年全国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或较大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共976起,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58亿元。中国是一个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近年来中国加强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报告说,2003年,中国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48.65亿元。据悉,国土资源部今年将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以汛期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贵州省农村地质灾害与气象因素作了深入研究,基于RS、GIS分析了降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利用现有贵州气象短信发布系统和农村大喇叭基础设施,建立了基于3S技术的全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在2009年6—8月汛期期间此系统工作良好,证明其实用有效。该系统实现了贵州地质灾害预警发布的快速响应,解决了贵州省农村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达到了气象防灾减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郑风 《中国民政》2008,(9):53-53
湖北省秭归县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长江穿境而过,境内山脉纵横.地质构造复杂.是地质灾害高发区。近几年来,该县在科学防灾,成功减灾上狠下功夫,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孙叶 《中国减灾》1992,2(2):26-28
地质灾害是由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中,由地壳运动和地貌发展演化过程中,出现的灾害性地质事件。目前,我国对地质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估计偏低,作者在初步划分中国地质灾害类型的基础上,对比它们之间相对损失大小,概略估计判定一个大约的数字,以供制定减灾对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业成 《中国减灾》1992,2(2):29-31
一、近40年中国地质灾害基本情况中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灾情严重。可大致划分为8类25种(见表1)。 1949年10月1日到1990年底,全国共发生突发性灾害4万多次,其中一次死亡数十人以上,经济损失千万元以上的重大地质灾害事件2,000多次。  相似文献   

13.
<正>苏府办[2015]110号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苏州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07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苏州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苏府办[2007]114号)同时废止。2015年6月10日苏州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目录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394号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已经 2 0 0 3年 1 1月 1 9日国务院第 2 9次常务会议通过 ,现予公布 ,自 2 0 0 4年 3月 1日起施行。总 理 温家宝二○○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防治地质灾害 ,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 ,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第三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已经2003年11月19日国务院第2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3月1日起施行。总理温家宝二○○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  相似文献   

16.
“全国社会减灾团体减灾十年总结会议”于 2 0 0 0年 3月 1日至 3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等 17个减灾社团共同发起主办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和北京减灾协会承办。会议得到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及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的支持。来自全国的减灾社团代表参加了会议 ,中央有关部门的代表出席了会议给以指导。3月 1日为“中国减灾与经济发展部长论坛”。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蒋承菘、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中国地震局局长陈章立、中国气象局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减灾》2004,(4):9-13
3月1日,国务院制定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地质灾害防治的行政法规,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正式步入了法制轨道。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实际工作中,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缺乏统一的国家规划,各自为政、工作交叉,在低水平重复工作的同时留下大量空白区,造成人力、财力的严重浪费;二是不少部门、单位及个人,不能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自身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关系,在生产活动、工程建设时不采取地质灾害预防措施,造成了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严重后果;三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职责分工、企事业单位及公民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权利与义务均不够明确;四是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不够,导致监测预警、工程治理、搬迁避让、应急抢险等防灾措施不能落到实处。为解决以上问题,《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应运而生。《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颁布实施,将有助于进一步规范我国的各项地质灾害防治活动,有助于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减轻地质灾害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也将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政报》2010,(11):9-1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1998年以来,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大江大河干流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形成,防御洪水能力明显增强。但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滞后,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大部地区先后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引发部分中小河流漫堤溃堤、一些中小水库出险和局部山洪地质灾害,特别是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充分暴露出防洪减灾体系存在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9.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已经1999年2月24日国土资源部第4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部长周永康一九九九年三月二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1999年9月27日,北京市减灾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减灾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减灾科普座谈会。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减灾协会、科学新闻周刊及浙江省有关方面的代表近30名专家学者、灾害管理人员及新闻界人士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为总结和回顾减灾科普工作的成绩和问题,并探讨如何进一步搞好减灾科普工作。会上放映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组织制作的反映我国减灾十年成绩和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