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朝有一县官贪污受贿,搜刮钱财,无恶不作,可他却标榜自己清正廉明,在衙门前贴一上联:“一对烛,亮亮堂堂,普照前后左右。”以征下联。老百姓早就对他恨之入骨,有人便应了下联:“两盏灯,黑黑暗暗,不分南北东西。”贪官看后气得两眼发黑。上世纪二十年代,军阀曹锟花一千三百多万元贿赂五百多名议员,买了一个“总统”宝座,成为古今罕见的政治丑闻。有人以此写下一副精彩的对联:“初选价贱,复选价昂,二三字换几许金钱,投票远比投稿乐;买者得名,卖者得利,千万人举一个活宝,代表原从代价来。”反腐对联趣话@李云  相似文献   

2.
黄炳麟 《唯实》2006,(10):63-63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一副对联.许多当代联语选本,乃至中学语文课本都选录了,不少文人雅士在书斋客厅也喜爱悬挂它,已经成为公认的对联精品.  相似文献   

3.
灵魂的裂变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有一副耐人寻味的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上联说的是一个“贪”字,下联说的是一个“悔”字。如果把这副对联用在原东丰县农业局计财科长邢华中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一翻开邢华中的档案,他也有过令同龄人羡慕的光彩历...  相似文献   

4.
贺龙常常自谦地对人说:“我是没吃墨砚水的粗人, 只晓得打仗,不懂得文字。”果真如此吗?不是。他天资聪明,才学过人,并善作对联。南北墩是湘鄂两省共辖的一条小街,两省以街中心“东西井”为界。1931年,湘鄂两大土匪头子朱疤子与罗效之各据一头,挑起两省边境土家族与汉族人民械斗,他们  相似文献   

5.
史海钩沉     
讽腐联语拾遗李俊才“联语”学名叫“楹联”,也叫“对联”,群众俗谓“对子”。一副联语,数十个字,字字珠玑,句句含之有物。艺术而风趣地匡正曲直,针贬时弊。唐朝有一县官,贪污受贿,搜刮民财,无恶不作,可他却标榜自己清正廉明,在衙门前只贴一上联,并广为征集下...  相似文献   

6.
“回家卖红薯”四联陈鲁民十多年前,看过豫剧《七品芝麻官》,别的都记不清了。唯有知县唐成那副对联始终难以忘怀:"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前些天,几个朋友聚会,偶又议起"卖红薯"一联,方知眼下在此联基础上又衍生出两联,也颇流行,略动一二字,便意...  相似文献   

7.
央视一套在新闻联播中,教给人们如何节约用电,要关掉不用的电器开关。看似小题大做,但仔细想来意义却非同一般,它首先向全国人民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节约是家事,是国事,是天下事。建立节约型的社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民间对联有:俭为聚宝盆;勤为摇钱树。这就是说,一个家庭没有一个节约的意识,不是一个优秀的家庭。我在报纸上曾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外国回来的富商,在一个相当豪华的酒店请亲朋吃饭,但到结账时,他要求服务员拿几个塑料袋,要把吃剩的东西带回家。有人说不用了吧,他却坚决地说:“消费可以,…  相似文献   

8.
正近世每当治乱兴衰之际,成都武侯祠的一副对联总是被反复提起。因为这副对联既是论史的名言,也是治政的格言: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不少政治家对此联的深刻意蕴特别珍视。1958年3月,毛泽东游览武侯祠时,在这副对联前凝视良久,反复吟朗,点头称赞,给予很高评价。直到晚年他还提议四川的负责同志,要好好研读此联。不仅文人雅士,还有很多官员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对联喻志育人1919年,李大钊借回老家河北省乐亭县的大黑坨村度假的机会,把新文化运动的春风,带回到了农村。他发动群众,破除迷信,相信科学,推倒了村里“华严寺”内的泥像,创办了“大黑坨村国立初级小学”,使故乡有了创办学堂之风。李大钊非常热情地支持了学校的工作,开学第一天,他亲自为学校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学校的大门两旁。这副对联是:“学校造人材,为改造社会;读书为做事,不是为做官。”后来,当友人吴弱男请他书写一张条幅作纪念时,他想到明代的杨继盛为了反抗强权,与奸臣严嵩对立,把生死置之度外,曾写过“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相似文献   

10.
秦春兰 《党建文汇》2009,(10):32-32
前不久,有人网上曝料,称重庆市北碚交通局门口有对联一副,曰:“怕辛苦莫入此门,图轻松另谋他路”。让上门办事者觉得是“警告”来者,而该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解释,对联是意在告诫员工上班要不怕辛苦,群众产生歧义完全是个误会。  相似文献   

11.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笔者特搜集了一组抗日爱国佳联,思一思先烈的事迹和洋溢爱国之情的佳联,定会从中吸取到丰富的精神营养。抗日战争初期,全国人民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行径无比愤慨。广东潮阳县有一家理发店则贴了这样一副对联:“倭寇不除,有何颜面;国仇未报,负此头颅.”此联言简意赅,态度明朗,既切合理发之行业的特点,同时又能唤起国人  相似文献   

12.
1962年秋天,郭沫若去普陀山旅行,在梵音洞前捡到一本小型日记簿,揭开封面一看,写有对联一副:“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四个字“春在哪里”。再翻到第二页看,竞有一首绝命诗。郭老对随行人员说:快快寻找这本日记的失主。人终于找到了,原来是个女学生,名叫李真真。郭老对她说:看了你日记簿上的一副对联与横批,可知你是一个知识分子,这副对联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同志一生鞠躬尽瘁 ,为党和人民建树了光辉的业绩 ,同时 ,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十分宝贵的著作 ,其中也包括一些思想性、艺术性很高的佳对妙联。这些对联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他的思想风范。一、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这是周恩来同志在南开学校读书时所写的一副自勉联。联中既指出了应与什么样的人结交 ,又说明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寓理于情 ,发人深省。二、赠联周恩来同志早在中学读书时 ,就有抗御外侮 ,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当时 ,有一位叫王朴山的同学去日本留学 ,他写了一副对联相赠 ,联曰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此联虽…  相似文献   

14.
今年3月5日,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3周年纪念日。在此特束花一朵,以表达对一代伟人的无限缅怀。 1915年,在南开中学读书的周恩来曾撰写了一副对联自勉: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1919年,在日本求学的周恩来寄住在南开时的同学王朴山家中,曾题写一副对联赠王朴山:  相似文献   

15.
家教妙联     
古往今来,不少名人都重视以联教子,为后人留下了一副副家教妙联。“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这是清代郑板桥曾写过的一副家教对联,教育子女精读一些好书,做像新竹那样蓬勃向上、虚心而耿直的人。“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是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祠中挂的一副对联,对子女“薄钱财而重德才”的教育思想可谓耀然于世。  相似文献   

16.
1959年秋,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到河南,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看到大殿门旁的一副对联,写着:“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胡耀邦同志念完对联后对大家说“:我来改改,你们看好不好?”接着他就面对大家吟诵他改的这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1986年4月25日,胡耀邦同志题写了这副对联。1988年11月11日至1989年1月7日,胡耀邦在长沙,住在省委接待处九所。1月6日上午,耀邦参观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坐落在今湖南大学内,湖南大学翁祖泽校长和文化研究所所长杨圣初教授陪同参观。…  相似文献   

17.
2019年春节,我曾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天地回旋风云动”,下联是“江河奔涌四海清”,横批是“心旷方能神怡”。一年来的事实,对这副对联作了准确的注解。在即将进入2020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发表新年贺词,充分肯定了2019年取得的成就,同时明确指出:“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  相似文献   

18.
楹联也称对联,是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有位外国友人说,对联是中国特有的诗。古往今来,有多少优秀的楹联流传于世,也有些只有半联的“绝对”,没人能“珠联壁合”。流传于河北石家庄一带的“总统联”和“县长联”便是其生动的两则。  相似文献   

19.
顶真,也称“顶针”、“联珠”、“蝉联”,是对联的一种修辞手法。其特点是用联语中前一句的末字(词)作为后一句的起字(词),句子首尾相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一气呵成,读来令人拍手叫绝。  相似文献   

20.
1916年4月的一天傍晚,婚后不久的孙中山与宋庆龄在公园散步,谈论着讨伐袁世凯的事情。宋庆龄兴致勃勃地说:“逸仙,我想起了一句讨袁的上联,你能续下联吗?”孙中山微笑着说:“你居然仿效苏小妹三考新郎来了。好,请讲出你的上联来。”宋庆龄吟出上联,曰:“或入园中逐出袁还我国”。孙中山轻念着上联,感到妻子才思敏捷,联中句子一语双关:园出“袁”入“或”则为“国”字,而“或”的解释是:有人也。显然,庆龄对我逐袁是抱有殷切期望的,我岂能辜负她的一番苦心!下联要对得工整,尤应把自己的意愿表达清楚。孙中山沉思片刻,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