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家起床,集合点名.”早晨6时30分,通过监控器的语音系统,我向监区服刑人员发出一天当中的第一个指令. 昨天,监区刚收押了一名服刑人员刘平.他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患有严重的抑郁症、躁狂症,具有极强的攻击性.他在看守所时,就已经与民警发生了多次冲突并存在自伤自残行为.他清楚自身病情,经常借故违反监规纪律,具有很强的抗改造心理.  相似文献   

2.
监狱人民警察承担着对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改造的艰巨任务,是由“恶”向“善”的摆渡人. 监区来了抑郁症服刑人员 按照法律规定,服刑人员入监时,民警要对服刑人员的心理、身体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和排查,这是教育、管理服刑人员的第一环节. 一天,监区收押15名服刑人员,其中一名叫王冰的服刑人员引起了我的注意.王冰,34岁,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他有长达15年的失眠症历史,至今依然要依靠药物才能勉强入睡,同时伴有抑郁症.作为监区民警,我不希望在接收服刑人员的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因此,我对他十分关注.  相似文献   

3.
“我也就这样了,谁都别招惹我” 2016年7月,我所在的监区新调入一批服刑人员.耿林是其中之一. 入监当天,耿林分到我所管理的班组.按照规定,管班警官要对每名新入监的服刑人员深入了解个人情况,首先从他们的个人档案开始.耿林,17岁时因故意伤害被劳教,23岁时因吸毒被强制戒毒,25岁时因贩卖毒品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零6个月.这次“五进宫”时,他已经40岁了,因为贩卖枪支弹药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看完耿林的档案,我心想:前40年他没干别的,只干了犯罪的事,估计改造难度不小.  相似文献   

4.
找到“病”因 2016年7月8日,监区内服刑人员郑正提出要就医,他说:“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本来就非常严重,行动都不便,这一撞就更加严重了,我要看病,要做伤残鉴定.” 原来,当天,郑正在水房门口被另一名服刑人员唐途生撞了一下,两人因此发生口角,还动了手,情绪都比较激动.事后,值班民警对两人分别进行了批评教育,按照服刑人员计分考核规定,分别给予两人扣分处理,并要求撞人的唐途生向郑正道歉.本来事情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但郑正仍心存不满,认为自己没错,他采取的报复方式是寻求就医.  相似文献   

5.
一个周四的下午,监区内一位服刑人员向我汇报,服刑人员赵旭又跟他人吵架了.这是本月赵旭与其他服刑人员发生的第四次冲突. 赵旭,32岁,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他性格孤僻,人际关系较差,不爱与班组其他服刑人员交流,也不爱参加群体活动.因此,其他服刑人员有意无意地孤立他.然而,赵旭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却认为是其他人联合起来欺负他、排斥他.错误的认知导致他越来越封闭.  相似文献   

6.
服刑人员李长存入监两个月,因生活琐事辱骂其他服刑人员受到相应惩处.事后,他情绪低落,不服管教.民警多次与他谈话,效果都不明显. 在对李长存的改造工作中,我想,他情绪如此低落,与其他服刑人员发生冲突背后必定还有其他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当接到二分监区服刑人员毕佳的约谈申请后,我对他的资料进行了查阅.初看毕佳的副档,我被惊住了,他曾有过5次前科,其中拘留3次. 毕佳,29岁,小学文化,因敲诈勒索、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其家庭成员有父亲、继母、妻子.在他的副档内,有一张精神发育迟滞的鉴定书.这张精神鉴定书的可信度有多大?我向负责毕佳的民警咨询了一下他的改造情况,得到的结果是:毕佳平时的行为举止不太正常(发呆),与人交流有障碍,词不达意,在与民警谈话时会突然间抱头蹲下,连说“别打我”,总是跟别人说他不想在这个监狱服刑.据了解,这次他向心理矫治民警求助的目的是要求做精神鉴定并转监.  相似文献   

8.
主动申请心理咨询 前段时间,我所在的监区新接收了一名服刑人员,叫王凌,44岁,因犯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 王凌入监几天后,我就听到与他同监舍的服刑人员反映:王凌性格孤僻,从不与他人闲聊,在生活细节方面很自私,总考虑自己,常因为吃喝或劳动与他人发生争执,有时在屋里胡乱溜达,看电视时有时发呆或者流泪.听了他们的话,我决定与王凌谈一谈.  相似文献   

9.
服刑人员李潇,35岁,初中文化.2000年,他曾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这次,他又因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零6个月.这次入监服刑后,李潇觉得无颜面对家人,便与家人断绝了联系.平时,他自由散漫、不思劳动,多次与其他服刑人员发生口角,对民警管理充耳不闻.  相似文献   

10.
晕倒 服刑人员赵冰(化名),53岁,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有4次前科.2016年8月中旬的一天,晚点名时,赵冰突然“晕倒”,监区民警迅速派4名服刑人员用担架将他抬至监狱医院进行诊治.  相似文献   

11.
查找症结 服刑人员李斌,36岁,初中文化,有两次前科,此次服刑因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李斌入监初期,其母经常来监狱会见.但每次会见时,两人都无法心平气和地交流,而是相互指责、抱怨,最后不欢而散.此后,李斌的母亲会见次数逐渐减少.在与其他服刑人员相处过程中,李斌对周围人没有任何好感,要么沉默寡言,要么与其他服刑人员争吵,还威胁、恐吓他人.监区个别服刑人员看到了他的弱点,经常利用他借机煽风点火,制造事端,扰乱了监管秩序.李斌凭借“三进宫”的老资历和对制度的熟悉,以“大哥”自居,对监狱民警的正常管理表现出明显的抵触心理与急躁情绪.与民警谈话过程中,李斌常常以冷漠对抗交谈.由于李斌流露出情绪不稳、伤害其他服刑人员的倾向,监区将其列为重点关注对象.  相似文献   

12.
散漫的服刑态度 2016年9月1日,我所在的监区新调入4名外省籍临押服刑人员.民警按照法定程序,对他们进行了搜身、谈话、摸排等各项工作.4人中一个名叫王青的上海籍服刑人员被分到我管理的班组中.在被搜身过程中,他提出要求:“警官,我腰不好,我要睡下铺,您帮我解决一下.”长期从事监管工作的经验告诉我,他很可能是“刺儿头”.我没有直接答应,也没有直接拒绝,只是告诉他:“按照事先安排,你先睡到上铺去,有机会再给你调整.”听罢,王青眼中流露出强烈的不满.直觉和经验告诉我,他还会找机会继续“表现”自己.接下来,王青的表现印证了我的推测.  相似文献   

13.
培训一周后,我刚回到监区,就听说周彪今天已经是第三天没有起床点名了,不说话也不吃药,甚至很少进食. 目前,在监区民警中,只有我与这名服刑人员相处时间最长、接触最多,算是最了解他.因此,在监区领导的安排下,我主动接受了对他的教育转化工作. 服刑人员周彪,46岁,使用伪造的北京市某小区房屋房产证,与被害人签订购房协议,骗取人民币132万余元.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周彪有期徒刑1 1年6个月.  相似文献   

14.
“感谢警官,没有您对我的帮助和治疗,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服刑人员李钢在得到监狱知识竞赛荣誉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向我报喜.望着李钢溢于言表的喜悦与激动,我笑了. 失眠 李钢今年刚满34岁,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无期徒刑. 在监狱为新入监服刑人员举办的“改造从‘心’开始”心理健康指导课上,我为服刑人员讲解了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职能以及心理健康标准之后,李钢立即举手要求预约咨询.既然是新入监的服刑人员,问题不可小觑.随即,我便对他进行了心理访谈.  相似文献   

15.
张君 《法律与生活》2016,(23):40-41
在监狱民警对服刑人员的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个别服刑人员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己的狱内生活舒服些、特殊些.他们自认为改造经验丰富,软磨硬泡,对抗民警管理.与他们的“较量”,为民警日常工作增加了不少挑战. 画像 王杰,27岁,因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曾有三次服刑经历.  相似文献   

16.
被“抬进去”的绝食者 8月9日,盛夏中的一天,服刑人员王磊因在原监狱打架违纪,依照规定被给予禁闭处分,送惩教监区接受改造.当时,王磊气焰十分嚣张,态度十分恶劣,全身使劲,满脸涨得通红,眼睛鼓得都凸了出来,一副要打人的姿态,不配合押解民警的任何工作,坚决不进惩教监区的门.最后,押解民警只得把他抬进了监区.  相似文献   

17.
服刑人员朱图,男,43岁,离异,患有丙肝传染病;因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15年,现余刑9年;曾有过2次前科、3次强制戒毒;常年无人会见,与他人无任何书信往来. 朱图在监区负责夜间值班,因长期表现不佳,未能尽责,且屡教不改,被撤换.朱图因此心生怨恨,消极改造,数次故意夜间求医.在一次就医途中,他试图用头撞柱子,被值班民警迅速拦下,未造成严重后果.次日早晨,他又借口上厕所,在返回铺位时,趁人不备,迎头撞上监舍内的暖气片.朱图的行为被认定为自伤自残.依据惩处规定,他被隔离审查15天,惩教8个月.  相似文献   

18.
找对症结 2015年5月2日,二监区接收一名叫张阳的服刑人员.张阳是监狱里公认的、最难改造的服刑人员之一.他有两次前科,反改造经验丰富,行事极端,曾多次通过无理信访、缠诉、刻意制造事端等方式,试图达到其投机改造的目的.每当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时,他就百般刁难监区、监狱民警,想通过调换监区、劳动岗位找到不劳动也能挣高分的改造环境.从2012年人监到转入二监区,在他的多次要求下,监狱民警已为他调换过4次劳动岗位了.  相似文献   

19.
2009年6月16日,当听到法官宣布被依法减刑1年的裁定时,服刑人员乔亮(化名)激动地站了起来,恭恭敬敬地给法官和民警鞠了一躬。这一天,离他出狱的日子还有8个月。  相似文献   

20.
果斌,24岁,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又因患有肺结核病在我监狱边服刑边治疗.他被管班民警带来见我,是因为他说了谎.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在监区组织的一次集体活动中,果斌向管班民警报告说自己肚子不舒服,想在监舍里休息.虽然管班民警对此产生怀疑,但迫于一时没有足够的证据,就批准了他的请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