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结构全面转型时期,出现了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剧烈震荡性的道德失范。如何积极地克服道德失范,建构一个超越“实然”的“应然”社会道德体系,是理论工作者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文章从道德发展的动力始点——制度激励、利益诱导、道德供给三个始点出发,对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人类正处在全球经济即将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代,工业经济将经历脱胎换骨的改造和升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对历史悠久的工业社会的教育提出了挑战。1.“知识爆炸”挑战“仓库理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科学和信息传播手段的日益发展,知识量在短时间内发生猛增现象,这种现象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知识爆炸”。虽然知识量的急剧增长不是知识经济时代所特有,但知识的加速增长是不可否定的事实。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领域中曾经盛行的“仓库理论”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  相似文献   

3.
刘超 《理论视野》2024,(2):17-22
国家与社会关系是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核心论题之一。在超越康德-费希特理想主义法哲学的“应然性”转向“现实性”、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的“国家本位”转向“社会本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直观性”转向“实践性”后,马克思逐步确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的社会本位观,澄清了国家与社会关系变革的动力、前提与落脚点,对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生动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石晶 《理论视野》2023,(1):86-92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有着鲜明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道德观。新时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人政德观的应然要求和实践关切。理解新时代政德观的内在逻辑,首先要对共产主义道德观的信仰属性和规范作用进行理论确认,然后厘清政德建设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价值规定中应然与实然的“内在紧张”,最后通过构建“权力—制度—文化”实践机制激活新时代政德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5.
丹尼尔·贝尔的科技治国论思想深入地探讨了发达工业社会中科技对政治的影响.从经济技术进步对社会政治的结构和决策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这一角度,透视发达工业社会发展的趋向.认为在后工业社会里,科学技术与政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技专家仿佛成为后工业社会中的统治者.但事实上,真正的统治者还是政治家,政治决策乃是社会的主要决策,知识对于权力来说在实质上仍是一个从属性因素.贝尔对科技治国论者只关注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批判.这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赵刚印 《理论探讨》2006,3(3):34-36
我国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在于公民参与的“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着尴尬反差,出现了若干不合拍和不同步的脱节乃至背离现象,这不能不影响到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实际效果,甚至使公共政策和社会管理的正当性遭受质疑。推动社会治理过程中积极的公民参与,必须将“实然”同“应然”结合起来,缩小理论同现实之间的距离,避免因两者相背离导致的公众受“欺骗”感以及消极参与和非理性参与的蔓延。  相似文献   

7.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了五花八门的资本主义“质变”理论,编造了各式各样的乌托邦,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加尔布雷思的“新工业国”,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托弗勒的“超工业社会”,布热津斯基的“技术社会”,鲍尔丁的“后文明社会”,达列多夫的“后资本主义社会”,利赫特海姆的“后资产阶级社会”,克勒的“多维社会”,等等。它们都企图证明,现代社会已经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大公司,在科学技术革命进程中能够解决自己的所有社会问题和一切矛盾。这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共同点在于都编造了现代垄断资产阶级乌托邦,用科学技术革命来偷换社会主义革命。加尔布雷思的“新工业国”以及稍后  相似文献   

8.
试论知识经济时代政府管理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整个文明史,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在整体上已经先后经历了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而现在,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已经拍浪而来。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的定义,知识经济是指“直接依据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往的“生产力要素”中需要增添上知识、科技、管理这些因素,它们已经构成生产力要素中的重要因素,而且处于主导地位。知识,特别是新的知识,将取代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源,成为满足社会需求最基础的因素,因而成为推动技术、生产发展和社会进…  相似文献   

9.
早在1917年,英国的行会社会主义者阿瑟·彭蒂就在其《对后工业形态的研究》一书中,提出“后工业”(即工业化以后)一词,用以指一种在各个基本方面都同当时社会的主导趋势背道而驰的社会,例如,使集中的机构再分散化、专门化工作的重新组合,指一种充满闲暇、过着工匠式或家庭式生活的社会等等。但是,“后工业”这个概念在当时没有流行起来。50—70年代,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中逐渐占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民主治理理论建构的社会资本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民主治理的不可逆性已被充分认识,国家也在相关法律上为其提供了应然价值目标的制度预设,但制度路径依赖的发展与外生性嵌入式民主治理模式并非一致,建构农村民主治理的合理化路径应充分考虑社会资本的“场”因素或“舞台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官僚体制与新公共管理是西方公共行政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两种范式,他们是不同社会价值观孕育的结果,而这些不同的社会价值观来源于不同的社会基础。传统官僚体制是“物本主义”价值观孕育的结果,而“物本主义”价值观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新公共管理是“人本主义”价值观孕育的结果,“人本主义”价值观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人类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发展时期。有人预测到2015年,大部分于19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工业经济”将完全转变为“知识经济”。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基础上的经济。据未来学家们的考察,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3.
价值生成过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飞 《理论导刊》2006,(3):46-48
“如何是”是对价值的追问方式,“是什么”是对事实的追问方式,二者的差异深深植根于未来与过去的人学差异之中。价值指向未来。在价值哲学研究中,绝不能囿于实然世界的狭隘视域,而应以可能世界空间为其广阔视域,并以此引入应然世界范畴。应然世界基于但高于实然世界,当人们通过实际行动从实然世界迈向应然世界时,价值也就由此生成了。  相似文献   

14.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在一开始进行他们伟大的观察与思考时,基于对现实社会中人的关注,在观察了人类生活方式变迁的基础上,发出了“需要新人”、“创造新人”的呼唤:“当18世纪的农民和手工工场工人被吸引到大工业中后,他们改变了自己的整个生活方式而完全成为另一种人,同样,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  相似文献   

15.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对人民的主体性地位的尊重和肯定。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意蕴,即:在实践视域中,人民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具有能动性和自觉性。在实践的价值应然性中,从个体出发,旨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社会出发,则是整合群众力量,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相似文献   

16.
一、人力资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战略资源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人才、科技、管理三足鼎立时期,这三足实质上都是立足于人力上。这表明当代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所依赖的战略资源的重点已开始转移,前工业时代重点在物力,依赖自然资源;工业化时代重点在财力,依赖资本资源;如今重点转向智力,依赖人力资源。故有人把21世纪称为“智力之战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世纪”。这种发展战略的转移,反映新料学技术革命,促使知识、智力、智慧、潜能开发成为发展生产力,夺取经济成就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知识工业、智蠢产业将成为人…  相似文献   

17.
文明多样性与"和谐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开化的状态。文明的多样性体现了各地区、各民族和各国社会进步的特点和方式,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正是基于对这一事实的认识和尊重,中央提出了“和谐世界”这一具有全球视野的新理念。文明多样性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石,“和谐世界”也是对多样性文明的内在诉求和应然结果,在本质上,二者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福科宣布 :人死了。这不是既定事实之判断 ,而是应然价值之判断 ,说的是唯一者的人该死了。关于福科的“该死的人” ,作为一种后现代人文精神 ,从西方传到国内 ,惊讶之余该是沉静的反思。信息时代活蹦乱跳的人怎么就该死了 ?但这“人死了”恰恰就是“后现代”主流话语中的最核心的价值判断。“后现代主义”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流派”和“主义” ,它大体是西方思想家反思现代资本社会、现代工业文明和当代信息浪潮所存在的林林总总的问题而播撒下的形形色色的文化创意 ,如果说有统一之处那就是对“现代”的反思和超越 ,其主流性话语则是反人类…  相似文献   

19.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然而,自“趋同”思想于40年代产生以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极力用“趋同论”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从6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学者从不同方面论证补充、发展了“趋同论”,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趋同论”。“趋同论”的流派很多,而且彼此互有差异。英国肯特大学学者库马在《社会的巨变:从工业社会迈向后工业社会》一书中,把“趋同论”划分为三大类七个派别;(1)所有社  相似文献   

20.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叙事中,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然而,对于这一概念的使用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贝尔是基于产业的角度来定义后工业社会的概念的,他认为,当服务业取代了工业而占主导地位时,就意味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贝尔所提出的这一判定标准有着广泛的影响,绝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此出发去定义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即使有所不同,也是通过进一步举例的方式去丰富贝尔的理解,或者为后工业社会增加一些新的特征(如信息)。但是,在把后工业社会与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相印证时,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德鲁克甚至认为二战后就是后工业社会的完成阶段,并进入了一个新的所谓"知识社会"的阶段。所有这些谈论后工业社会的学者都忽视了人际关系、社会治理方式及其制度方面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