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姬建民 《前进》2006,(7):56-56
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6月15日宣布,他将在今后两年内淡出微软公司日常事务,以便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卫生及教育等领域的慈善事业上。他郑重声明说:“伴随巨大财富而来的是重大的责任。现在是把这些资源回报社会的时候了,而帮助困境中的人们是回报社会的最好方式。”现在以盖茨自己妻子的名义设立的“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总资产达到291亿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见2006年6月17日《燕赵都市报》第9版)。比尔·盖茨是全球首富,富有500亿美元,在全球富豪排行榜中连续12年排名第一。盖茨有钱却不抠门,也没有表现出什么“…  相似文献   

2.
著者在该书的《导言》中写道:“它不是一本词典,也不是特殊学科的术语汇编。这本书不是词典发展史的一串注脚,也不是针对许多语词所下的一串定义之组合。它应该算是对于一种词汇质疑探询的纪录;这类词汇包含了英文里对习俗制度广为讨论的一些语汇及意义一一这种习俗、制度,现在我们通常将其归类为文化与社会。  相似文献   

3.
晨曦 《青年探索》2003,(4):46-47
你了解欲望吗?美国学者梅琳达·戴维斯可是非常认真的研究过了。戴维斯从1996年开始“欲望计划”,集合了学者、官员、工程师、科技怪杰、企业总裁、编舞、艺术家、得奖编剧、行销大师、有创意的教育工作者,一起研究21世纪的困惑:现代人到底要什么?经过长达6年的研究,戴维斯与“欲望计划”小组发现:现代人最大的危机,是要克服内心深处的混乱。“食物、权力、性爱是过去人类的原始欲望,”戴维斯在她的新书《新欲单文化》中指出,“现在,追求内心圆满境界的原始欲望将主导一切。” 戴维斯将研究结果出版了一本书,叫《新欲望文化》,书中说,现在是后物质时代。今天,看不见形状、摸不到温度的东西,占据我们的时间越来越多,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在20世纪之初,二分之  相似文献   

4.
作为1949年以前中国社会学最主要的专业学术团体,中国社会学社及其前身东南社会学社一直由留美生主持大局,其自身的发展也因此呈现出典型的美国社会学风格。其特点在于,成立以来即不断强调作为“纯粹学术团体”的社团性质以及实证主义的研究风格,从而体现了美国经验社会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而尤其注重与实际问题相关的社会调查的特色。这一特征,影响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学的走向。另一方面,留美生通过中国社会学社定期召开年会进行学术讨论、编辑学术刊物等活动对于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给予了有力的支持,规范了中国社会学的发展,社会学作为专业学科的面貌也由此更加清晰和明确。  相似文献   

5.
张仁善《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一书,放眼社会,拓宽了法律史研究的视野,在清代纷乱的历史中理出礼法演变的主脉,其分析论述符合历史本身的逻辑,在注意历史“长时段”与历史分期的同时,注重实证,阐释了“中国法律社会史”的研究立场。  相似文献   

6.
超越法律     
该书《译者序》说 :“本书的许多章节都是波斯纳在自己的文章和书评上改写的 ,他的绝大部分篇章都针对了美国法学界的一些重要人物 ,针对了美国法学界的一些流派和争议 ,而不是讨论一般的、我们习惯的那些法理学问题。”“除了已经同波斯纳名字相联系的法律经济学 ,此书 (以及波斯纳的其他著作 )还涉猎了社会学、历史、文学、修辞学、社会生物学、新老制度经济学、实用主义哲学、阐释学以及性态学等等。”作者《原文序》说 :“本书既是一本法律理论 ·的书 ,也是一本 ·关 ·于法律理论的书 ;这两个介词分别指示了本书的建构性方面和批判性…  相似文献   

7.
亨利·明兹伯格是麦克吉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和策略协会的主席。他的《管理工作的性质》一书对经理工作的理解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他两次获得《哈佛商业评论》最佳文章的麦金西奖。第一次是一九七五年“经理的工作:民间传说和事实”。第二次是一九八七年的“精巧制作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罗佳琦 《求索》2013,(11):266-266,46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是社会学中的经典名著、社会学学科的基本文献之一,近日商务印书馆再版了这本书的中文译作(李国武译),在于该书包含着丰富的值得进一步挖掘的宝贵思想。本书的英文原版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出版,书的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彼得·M·布劳,他曾先后任教于康乃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更曾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社会问题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问题的研究主要从经验与理论两个层面展开,本文主要对1979年社会学重建以来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进行简要考察,梳理发现:社会问题的概念建构主要沿"客观性存在——主观性认知——社会性解决"的思路展开;研究理论与范式呈多元化趋势发展;特征和成因与社会转型密切相关;分类以个体行为与社会结构为逻辑主线,并受社会变迁的影响;治理以社会控制与社会工作为核心。总体而言,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结合时代性、本土性素材进行理论突破,"社会问题社会学"分支学科建设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0.
资本研究的新领域:社会资本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飞 《前沿》2009,(4):130-132
社会资本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形成的,成为许多学科关注的热门概念。作为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并列的第三种“资本”,社会资本是一个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新解释范式,如何在这一新兴研究领域中进行理论创新,以便对社会现实做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学学科研究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一 个术语的意义和指称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但终究处于流动之中。“科学”这个术语也不例外。几年前 ,英国老牌科学家、科学社会学家齐曼出版了厚厚的《真实科学 :是什么、意味着什么》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已出中译本 ,译作《真科学》) ,与多年前他写的《元科学导论》判若两个不同阵营的作品。他是搞自然科学出身的 ,后来名义上做了科学社会学的工作 ,也出版了一些有名的著作。但是 ,用SSK(科学知识社会学 )的观点说 ,他早先的科学社会学只是科学家的社会学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然而变化是不可抗拒的 ,科学在变 ,齐曼也在变 ,科…  相似文献   

12.
庞学铨在该书《译者的话》中介绍说:“本书作者从哲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法和国家理论,致力于消除哲学与法和国家理论以及法和国家理论与伦理学这种双重的分离,以恢复哲学的法和国家伦理学本身的名誉。作者认为,法和国家伦理学研究是优先于法和国家制度具体形态的前问题,即道德上是否允许法和国家制度的强制权限?”“赫费认为,  相似文献   

13.
该书《结束语》写道:“法律正在承受着各种价值的烦扰。其中的一些,例如秩序、公平和个人自由,已被人们视为应当通过法律来达到的价值现普遍接受。它们基本上属于法律价值。另外一些,例如仁慈、爱、雅等等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接受,但是由于其自身范围不够确切而不适于由法律加以保护。此外,还有一些价值超然于法律之外,因为它们属于政治、社会等方面尖锐争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许寿全 《新东方》2004,(5):57-60
每一位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他们的成功经验,给社会留下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人类进步的典范。机遇与您同在,机会由您把握,这里介绍几位世界著名企业家成功的共同经验:机会+智慧+敬业=成功。 “麦当劳的光大音”——雷蒙·克罗克 麦当劳在世界68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一万五千多家餐厅,是饮食业成功的典范。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统一了全世界的“饮食文化”,数以万计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者成了麦当劳的“臣民”。可你知道吗,麦当劳的品牌并不是麦当劳的创始人麦当劳兄弟创造的,而是由一个叫雷蒙·克罗克的将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丁进 《人事管理》2001,(3):26-27
有一种人,他本身是一团烈火,燃烧了自己,也点燃了别人。我还清晰地记得,大学时在一个湿热而郁闷的下午,我一口气读完了《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第一卷。“真正的光明并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勇士并不是永没有怯懦的时候,只是永不被怯懦所征服罢了!”这些话激励过无数有远大理想的人们。  相似文献   

16.
复杂的鲁迅现象不仅是文学历史现象,而且是不断被现实影响也在影响现实的思想文化现象。有些青年作家或说鲁迅“他离我们挺远的,没有指导意义”,或说“我离他太远,不可想象”①,倒也尚未成文。成文后发表的《远去的鲁迅》则表达了老年学者的观点,其忧思虽令人有某些同感,却也不尽以为然。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海内外一度对新儒学的呼唤声中,在迈向21世纪之际,鲁迅“远去”了吗?  诚如《远去的鲁迅》作者所言,“从时间的观念看,鲁迅的生命实体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这确实是“无论是谁都必须承认的事实”②。文化巨人鲁…  相似文献   

17.
《公安研究》2009,(11):93-93
潘泽泉在《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撰文认为,空间的社会学研究成为社会学领域近几年一个热门话题,空间转向,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社会学知识范式的某种修正,社会空间涵括了丰盈的话语场域、经验性事实或想象力限度,通过对西方社会学知识史的回顾和总结以及有关空间的经验社会学研究的思考,空间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或分类概念且为整个知识的一个重要基础,空间的逻辑和运作机制能帮助我们重新推演发展出理解社会的一个不同的新的知识系统,将空间概念发展成一种重要的、旨在解释人类行动的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18.
孙本文社会建设思想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人们对于“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的话题越来越关切,社会建设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人们对于“社会建设”的概念与内涵等学理问题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学界对于“社会建设”也曾有过热切的关注,作为中国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的孙本文先生当时对“社会建设”有过系统的阐述。本文将对孙本文先生的社会建设思想进行初步介绍与评述,希望以此为我们当前进行的“社会建设”的理论探讨提供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非意识形态化”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以E·希尔斯在1955年发表的《意识形态的终结》为滥觞。D·贝尔和S·利普塞特在1960年分别发表的《意识形态的终结——论五十年代政治思想的枯竭》和《政治的人:政治的社会基础》,这两本书都认为当今意识形态的衰落与枯竭,到了终结的时刻了。西方许多社会学家、特别是美国社会学家通过历届世界社会学大会,大力宣传“非意识形态化”理论,从而使这一理论成为整个意识形态潮流的名称。  相似文献   

20.
颖南 《青年探索》2002,(4):48-49
年仅36岁的边克尔·戴尔是当今世界500强企业总裁中最年轻的一位 消除不必要的步骤 戴尔小学三年级的那一年,便寄出一张申请高中文凭的函件。当时,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则广告,上面说:“只要通过一个简单的测验,您就可以轻松地拿到高中文凭。”戴尔对学校教育并没有什么意见,但是在他那个年纪,都对世界充满好奇,如果能用快速简易的方法轻松地完成一件事那该有多好?戴尔决定试一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