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方向性和引导性的作用。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教育功能,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舆论传播作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实践活动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全方位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接触网络最广的群体之一,网络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网络的公开性和交互性使大学生更易获取丰富的政治信息,带来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的扩大性、娱乐性、多元文化交织性也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任、政治责任感、政治价值观的培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全方位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接触网络最广的群体之一,网络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网络的公开性和交互性使大学生更易获取丰富的政治信息,带来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的扩大性、娱乐性、多元文化交织性也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任、政治责任感、政治价值观的培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认同对高校的稳定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有着重大的作用。在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度过程中文化的认同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由于受西方普世价值及其强势政治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建构面临着严重挑战。要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必须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关注青年亚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主要是指当今在校大学生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接受。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高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少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程度不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或认同情感不高、知行不统一、大学生群体间认同差异较为明显等。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大学生个体等方面。因此,要搭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五大机制,即构建理性认同机制,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构建社会实践参与机制,促进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构建沟通互动机制,注重意识形态教育贴合学生实际;健全学生管理机制,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形成价值观引领机制,提升大学生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特殊群体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政治取向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大学生关注的社会和政治热点都有所不同,价值取向也有所差异。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取向特征,构建基于"理论引领、实践体验、舆论把控、情绪感染"的四位一体教育引导模式。应强化大学生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搭建大学生实践体验的活动平台,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构建畅通高效的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7.
国家认同是个体在文化认同下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国家情感的认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捍卫国家利益的行为倾向的主体意识。大学生"国家认同"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应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以及大学生身心发展与政治心理发展规律,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和民族性原则,从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倾向四个维度去构建,指引大学生确认中国公民的身份资格,认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形成对国家的归属感和依恋感,捍卫国家利益,促使大学生以振兴中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己任。  相似文献   

8.
凝练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凝练“理想、责任、诚信、成才”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探索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途径有:第一,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着重解决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第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独特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第三,构建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体制机制,提高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科学取向,也是对当前中国政治和社会状况的积极应对.和谐社会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自然等各个领域自身及相互的均衡和协调.政治认同作为政治生活的核心,是政治系统最为重要的价值目标,是政治系统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共识和聚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社会成员普遍、高度、稳定的政治认同为基础和前提的.政治认同是政治和谐、社会和谐的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政治认同建设中,既要形成、践行共识的政治价值,又要不断推进政治体系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建设;既要有效统筹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合力,又要预防和消弭政治、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0.
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都是政治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政治系统提供了合法性的来源和稳定发展的动力。政治认同表现的是一种内隐的政治态度,政治参与则表现为外显的政治行为。构建有利于政治参与的政治认同,要净化政治生态,增强公民对政府和执政党的认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增强价值认同;从制度层面完善网络政治参与渠道,增强制度认同。  相似文献   

11.
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部分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认知不深、网络文化对主流价值观带来冲击等。高校教育者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就必须以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网络文化,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大学生批判意识和创新思维,并注重历史文化教育,以增强大学生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稳定。各种社会思潮的侵占、社会体制转型的诸多矛盾、市场利益的分配不均,致使大学生政治认同呈现紊乱、式微、冷漠态势。基于以全球视野增强政治认知、以对话沟通培养政治情感、以价值理性鼓励政治参与的原则,可通过强化意识形态指引,在"知""行"中凸显主流价值观的优越性;树立"理性社会问题观",诠释体制转型中的"中国智慧";确证学生自我价值,构建整体性政治认同教育等路径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3.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文章通过对厦门市高校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出大学生在文化认识、文化认同、文化比较、文化反思和文化创新方面的现状,提出应加强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蕴,积极开展文化领域的社会实践,加强文化自觉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前,大学生已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受非理性主义的负面影响,当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也呈现出多种消极特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忧虑。对此,应加强阵地建设,确保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加强政治教育,强化大学生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加强实践锻炼,培养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践能力;加强情绪疏通,构建完善的网络诉求回应机制;加强心理引导,提升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化概括了置身网络社会的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行为模式、科学艺术、教育理想等精神财富。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价值信息的良莠混杂性,会侵蚀人们的思想,直接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凝聚力,关键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增强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能力;创新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提升网络文化的内容品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网络大V等不同主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本研究发现:思政课教师在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显著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且其影响力的大小因大学生性别、年级、学科等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持续强化大学生政治认知,激发大学生政治情感,丰富大学生政治参与,增强大学生政治信任,以实现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民众的政治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关键的是要解决社会公众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问题.只有从改善民生、健全制度和转变作风等方面解决民众的政治认同问题,而民众也只有在制度认同、形象认同和心理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效地发挥对社会成员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徐东 《求实》2010,(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同。应当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认同基础,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利益认同基础,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作为政治认同基础,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认同基础,以发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民族认同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实现条件和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9.
价值认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认同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对社会核心价值从内心深处产生的认同,是社会核心价值认同化的过程,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保证.面对时代的嬗变,再辅以价值主体先锋性的特点,价值冲突在大学生身上不仅在历时性上与现代核心价值出现了断裂,而且在共时性上也与现代核心价值产生了冲突.思想政治教育是超越矛盾的重要途径,价值认同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取向.  相似文献   

20.
政治价值观的核心是解决政治为谁服务的问题,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但全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致的,这是政治价值观认同的重要现实基础。国际社会已普遍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当前全球性问题、促进国际社会整体发展的有效解决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中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内涵更具有世界性意识、全球合作意识和全局性系统意识。大学生政治价值观认同要以全人类为认识论基础,以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为方法论基础,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实践基础,积极反映当代世界性生产方式和交往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大学生政治价值观认同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