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1 毫秒
1.
信仰、信念、信心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新时代增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成效的核心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要夯实理论基点,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认同、道路认同和实践认同。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回应新时代大学生关注的理论难点、舆论热点问题。找准教学支点,讲好共产党人初心故事,赋予马克思主义强大的人格力量;讲好"四个自信"故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讲好青年追梦圆梦故事,引领青春梦与中国梦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主要是指当今在校大学生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接受。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高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少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程度不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或认同情感不高、知行不统一、大学生群体间认同差异较为明显等。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大学生个体等方面。因此,要搭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五大机制,即构建理性认同机制,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构建社会实践参与机制,促进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构建沟通互动机制,注重意识形态教育贴合学生实际;健全学生管理机制,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形成价值观引领机制,提升大学生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既有必要性也具可行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不仅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还要增强对其的实践认同。要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要开展隐性教育,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发展走向;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4.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既有必要性也具可行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不仅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还要增强对其的实践认同。要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要开展隐性教育,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发展走向;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5.
马静 《实事求是》2015,(2):24-27
课题组通过对天津、成都、武汉、南京、重庆五所城市的高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价值认同状况。调查发现,少数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性认同欠佳、不能用中国梦引领个人梦、缺乏践行中国梦的自觉能动性。因而,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价值认同,必须立足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引导大学生主动用中国梦引导个人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五所城市的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少数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性认同欠佳、不能用中国梦引领个人梦、缺乏践行中国梦的自觉能动性等问题。因而,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价值认同,必须立足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引导大学生主动用中国梦引导个人梦。  相似文献   

7.
《实践》2014,(4):5-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分组讨论时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  相似文献   

8.
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负面影响表现为弱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动力,歪曲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知和对革命理论的理解,动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念。应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抵御错误社会思潮,提高网络安全建设;引领主流社会思潮,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优化大众社会思潮,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价值观引领是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体自我提升的核心。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自我实现,蕴含在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之中,表征出一个动态的、生成性的自我建构过程。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发展关键期和问题凸显期,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境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自我建构的动力引领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新时代,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文化认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回归社会实践,构建内生机制与外在引领的有机统一,化被动为主动,有助于推动当代大学生在自我建构中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文化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鲜明特征及价值取向,都有着重要的浸润滋养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作用之外,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脉作用,不仅有利于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而且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自信,并坚持走好这条道路。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非常关注的问题。当前,在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存在一些想法。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构建"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即"目标管理机制、朋辈辅导引领机制、社会实践常态化机制、科学创新实践机制",是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革命精神认同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实根基。在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提升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凸显出重要的时代价值,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要努力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理想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认同。当前提升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需要围绕当下对革命精神的时代内涵进行新的提炼;需要情理交融助力大学生学好党史国史必修课;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精神、革命精神和当代中国精神的整体优化;需要立足实际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大众解放。  相似文献   

13.
文化自信的本质就是民族的自信,树立文化自信可以彰显国家与民族的生命力与凝聚力。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契合时代需求,是当前社会思想环境下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高校具有弘扬、传承、创新、引领社会文化的职能,承担着培育社会精英的职责,因此文章从教育实践的角度对影响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因素分析,进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作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以及搭建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旨在培养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精神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特殊群体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政治取向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大学生关注的社会和政治热点都有所不同,价值取向也有所差异。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取向特征,构建基于"理论引领、实践体验、舆论把控、情绪感染"的四位一体教育引导模式。应强化大学生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搭建大学生实践体验的活动平台,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构建畅通高效的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大学生对在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系统的认可,自愿受其约束并遵循其行为要求的过程。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整体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假认同、反向认同、理论认同与实践认同相背离等问题。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作用不足、网络的流行等都影响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为此,要推进理论创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建立双主体互动机制,完善意识形态教育;在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相似文献   

16.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和时代的先锋。习近平英雄观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民族英雄观与人民英雄观,其生成传承于马克思主义英雄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英雄文化,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与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积淀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英雄实践。习近平英雄观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有利于弘扬英雄模范精神,增强政治认同;有助于发挥英雄榜样作用,提升公民道德修养;有助于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引领社会意识形态和增强新时代"伟大斗争"的精神动能。  相似文献   

17.
新疆高校坚持“四个认同”(即对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抵抗“三股势力”渗透的客观要求.为此,新疆高校要加强党的领导,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教职员工队伍建设,把“四个认同”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为“四个认同”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切实抓好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以增强新疆大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反对民族分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确保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8.
开展新疆大学生政治观、国家观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予以正确引导,对强化青年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校中国梦教育具有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塑造价值。而中国梦教育的困境在于大学生的思想深度与中国梦的理论高度不对称,大学生的多元取向与中国梦的主流导向不对称,大学生的社会期待与中国梦的现实环境不对称,大学生的行为认同与对中国梦的知识认同、情感认同不对称。高校中国梦教育的路径在于:知识教育和认同教育兼顾并重;多元价值取向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兼容并蓄;高校内外认同环境优化与认同境界提升的统一;理论树人与实践育人并举,助推大学生的知识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相统一。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4,(7):5-5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民族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全国各族人民都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都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