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法治的保驾护航。农村法治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农村法治主体性问题。农村法治主体性包括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法律能力。农村法治主体缺位原因有文化观念、经济和社会因素。从近期看,农村法治主体建设应注重法治主体性建设的现实性、实效性、针对性。从长远看,农村法治主体性建设最终立足于农村的教育和经济。  相似文献   

2.
伍玉功 《求索》2007,(6):115-116
农村法治是中国法治的“瓶颈”。对法治社会基础的再认识是我们解析农村法治建设困境的前提;在当下中国,农村与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差别决定和影响着中国法治建设的二元状态。鉴于我国处在传统农业国家向现代工业国家转型的时期、农村人口众多和农村社会主体法治意识不强等原因,农村法治在社会整体转型的特殊时期面临着法治困境,需要我们从整体性和差异性着眼探寻当代农村法治建设,寻求当代农村法治出路。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大目标,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与条件。从理论上看,建设法治文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如果说法律制度是硬件建设,那么,法治文化是软件建设。因为法治文化关系到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公民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与价值判断。所以,建设法治文化不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基础与条件,同时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难点与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4.
法治型政党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着力点和归结点是法治型党组织建设。法治型党组织建设是一个有着多方面任务的系统建设工程,应从法治文化建设、法治制度建设、法治行为建设、法治作风建设、依法办事能力建设等"五位一体"建设所形成的合力中予以深入推进,其中,以培育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法治文化建设是重要内容;法治制度建设是促进法治型党组织其他建设任务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法治行为建设是通过党组织领导干部及其成员的学法、尊法、守法、执法等法治行为表现出来的;法治作风建设是指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法治态度或法治行为风格;依法办事能力是指各级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在法治思维指导下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和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法治中国一体建设、整体推进的基本思路,国内一些地方近年来也相继推出了以"法治指数"的量化指标体系来评价地方法治状况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法治建设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从法治建设的顶层设计到具体量化指标设计的建设思路。这一思路是否能够达到法治建设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的目标?需要对法治概念和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理论反思。从理论上说,现代法治概念包含了制度或者治理层面的法治、观念层面的法治和文化层面的法治三个方面的基本含义。地方法治评估体系缺乏从法治文化高度上推行法治设计的整体思路,需要从宪法至上、程序正义和权利本位三个文化要求和价值指数对其进行重构和引导。  相似文献   

6.
王秉 《电子政务》2015,(2):64-71
政务微博已经成为现代法治精神与政府行为方式有效结合的媒介载体,积极推动着地方法治文化与法治政府建设。选择"@微博银川"等政务微博为案例,分析研究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对提高公务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信息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推进地方法治文化和法治政府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永仓 《前沿》2010,(19):66-68
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必须把农村植入一个新的法治环境之中,并以法律和制度来保障新农村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动力。目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法治环境不完善,法治环境的优化,在外部环境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完善基层民主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在内部环境方面要不断完善农村法律制度体系、培育农村法治主体、创建良好的执法及司法环境和强化农村基层法律服务。  相似文献   

8.
法治中国建设的提出是中国法治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具体政策目标。法治文化作为法律文化的优秀类型,对法治中国的建设起着引导、补充作用。文章从提升主体的法治文化素质、打造社会的法治文化氛围、吸收和萃取法治文化理念、营造互助合作的国际法治文化环境等方面探讨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个开放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用法治理念指导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把树立和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全面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突出重点,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社区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与发展趋势表现为:农村社区法律体系初具规模、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进程有序推进、农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日趋优化、多元主体有序参与农村社区法治建设、农村社区公共安全体系逐渐完善。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社区在法治建设的实践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如何在理论与认识上对农村社区法治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凝炼和提升才刚刚开始。从我国农村社区法治建设目前所取得的成效来看,法治的实践性有效回应了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民生难题;同时,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中,法治突显出其特有的优势功能。民生法治的双重意蕴,要求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建构起相应的农村社区民生法治体系:培养社区规则意识,在改善民生中落实社区协商制度化;推进社区赋权转能,在重心下移中厘清治理主体职责;统筹城乡治理环境,在多元共建中共享社区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刘淑满 《人民论坛》2011,(12):108-109
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和提高是农村法治建设的基本前提。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儒家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以及法治不完善的制约是造成农民法律意识较低的原因。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提供经济基础;进一步完善农村方面的立法,加强执法,深化农村司法改革,不断加强农村普法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治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法治文化难以养成,以至于法治模式难以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一困境长久地困扰着国人,阻扰中国法治发展的深化.理性的法治文化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内在核心动力,是推进我国普法宣传教育的内在需求.在寻求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越来越重视自身文化建设,寻求打破法治文化建设中面临的困境,乃是今日之中国法治建设的不二主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和提高是农村法治建设的基本前提。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儒家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以及法治不完善的制约是造成农民法律意识较低的原因。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提供经济基础;进一步完善农村方面的立法,加强执法,深化农村司法改革,不断加强农村普法工作。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中国"实现的前提是社会普遍具有崇尚和遵从的现代法治精神。直面当前社会凸显的"信访不信法"、"唯权"不"唯法"等法治精神缺失现象,如何准确理解法治精神的基本内涵,透析社会法治精神缺失现象产生的危害及根源,积极探寻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精神的内涵,通过强化法治文化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普法教育长效机制、构筑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加快司法行政体制改革、提升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等,对于重构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目标是有必要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胡建淼 《浙江人大》2014,(11):24-2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丰富和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在中国的法治史上将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法治建设经历两大飞跃依法治国这一概念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时被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党关于法治的理论和建设,经历了从法制到法治,从法治到全面法治的两大飞跃。首先是法制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发展人民民主、建设法制国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五四"宪法的制定,标志了中国第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一起案例提出农村习惯法与现代制定法的适用问题,进而从社会学、控制论、法律文化等角度分析了农村习惯法存在的原因与发展的未来。最后,文章从中国法治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寻找法治与文化契合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开创性地以单独部分论述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乡村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治建设进程事关全局,法治文化建设作为重要部分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的作用。宅基地纠纷作为典型的农村社会问题,以此类案件为切入点,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和揭示的规律,有助于推进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当前,农村还存在着农民法治意识不够强、涉农法治体系不够完善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从加强党的领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完善法治服务体系等五个方面开展相应工作是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要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入手,全力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新东方》2019,(5)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中国的法治建设历经坎坷却又成就辉煌,最终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康庄大道。总结70年来的法治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规律:一是法治建设情况决定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二是法治建设成就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三是人民群众是推动法治建设的主导力量;四是党的领导下的法治建设自觉。展望未来,我们应当努力在坚定"法治自信"、构建法治文化和实现党的领导法治化等方面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的民主法治状况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在建设我国民主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农村地区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当前我国农村的民主法治现状由于长期受自然经济生活的散漫、随意、保守、封闭的影响,以及对自身狭小生活圈外一切东西的排斥,我国多数农村和农民的秩序理念和规则意识较为淡薄。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有了明显发展,但农村的法治环境与农民的法律意识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农村的法治环境尚不够安定和谐,农民的法治意识较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农村工作的民主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