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容性增长”: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与实践取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包容性增长"的本质是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重点是倡导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包容性增长"是我国国情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践行"包容性增长",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关注公平问题,积极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2.
目前,包容性发展理念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先进理念。本文从包容性发展理念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其所蕴含的公平正义、权利保护和规则之治等法治品格,揭示了包容性发展实现的路径。实现包容性发展,实际上就是国家与社会的包容性治理过程,是一个社会和谐包容的法治实践过程,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法治实践,尤其需要健全的司法体系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具有包容性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党的执政包容性能力的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东方社会发展的设想;其实践先导来自列宁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我党执政包容性能力的形成发展,其特点是革命与建设时期彼此相依、改革前与改革后互为相继;其路径为萌芽于革命时期、破题于探索建设时期,形成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其演化进程表现为,由发展取向到发展整合取向,再到发展整合、固本包容、体用统一的"三位一体"取向。  相似文献   

4.
秦秀清  张琦 《学理论》2012,(8):53-54
分析女性领导力的内涵、特质及其优势,并就女性领导力被低估的现状进行剖析,提出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女性领导力提升对策:一是营造包容的社会文化氛围;二是建立公平的社会参与机制;三是有效的政策制度为支撑;四是提高女性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在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过程中,需要由单向化、排他性取向的非包容性思维范式转向互为主体的包容性思维范式。非包容性思维范式和包容性思维范式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反思非包容性思维范式导致的增长困境,要求我们以包容性思维范式为指导。在实践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增长理念,倡导"社会平等"的核心内涵,培养社会成员包容心态。  相似文献   

6.
王茜 《学理论》2012,(25):73-74
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包容性发展"渊源于2007亚洲开发银行首先提出的"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发展不仅指经济上的增长,更指社会管理方面协同地善治,合理地化解社会冲突,以达到社会和国家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包容性治理:边缘社区的治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由农村人口大量转移所形成的城市边缘社区逐渐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时代主题。在治理诉求日益延伸的语境下,以政府意志的强制性和社区责任的边缘性为治理逻辑的社区管控模式显然增加了边缘社区的治理成本和治理难度,因此,需要积极构建包容性治理以力图建构一种柔性化、可持续的治理模式。但边缘社区所积聚的诸多矛盾造成了创新发展中的现实困境,这就迫切需要从权力包容、机会包容、权利包容、体制包容等方面寻求有效的建构路径,以助推边缘社区包容性治理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2011年3月3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发表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的题为《让“包容”牵手“和谐”》的文章。文章指出,“包容性增长”对于中国而言,决不是一个简单借用的外来概念。正像胡锦涛主席所说的那样,“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  相似文献   

9.
曹琳 《学理论》2011,(16):28-29
"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对发展模式认识上的提炼和升华。"包容性增长"理念是对以往中国"单一性增长"理念的传承与超越。"包容性增长"超越了以往"单一"关注经济增长,更加关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包容性增长"超越了以往"被"增长,而是更多地关注"参与"、"共享";"包容性增长"超越了改革开放以来"单一"的扶持"强"者的政策,更加关注"弱"者的受益。  相似文献   

10.
《行政论坛》2018,(4):76-84
当下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粗放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城市发展失衡、社会矛盾凸显等严峻挑战,城市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的重大变革,是城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构性转变,是城市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转型。通过转变城市治理模式实现城市转型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包容性城市治理强调城市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城市均衡发展、强调对多元化、异质性的包容、突出城市发展成果为所有人"共享"。以包容性城市治理推动城市转型,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城市病",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还有助于中国城市应对即将到来的国际化挑战。  相似文献   

11.
当下,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必须正确认识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包容性。从包容的内涵来看,呈现出三个层次:容忍、宽容与包容,实质体现了一种态度、认知与智慧;从包容的原则来看,需要坚持开明多样、整和与互补、批判与限制原则;从实现包容的路径来看,需要坚持开放、存疑、吸收、发展与超越的思维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容性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下,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必须正确认识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包容性。从包容的内涵来看,呈现出三个层次:容忍、宽容与包容,实质体现了一种态度、认知与智慧;从包容的原则来看,需要坚持开明多样、整和与互补、批判与限制原则;从实现包容的路径来看,需要坚持开放、存疑、吸收、发展与超越的思维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所谓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倡导机会均等、公平合理的增长,寻求的是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渊发展。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国两制"绝非以固化香港与内地的隔离,将彼此视为难以包容的"他者",排斥共同发展。若以哈贝马斯的后民族国家理论的视角来分析"一国两制"的内在意涵,会发现"一国两制"并非仅仅按着民族主义原则,建构港人的国家认同,也要求按着工具理性和自利政治原则,积极"包容他者",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内地与香港之间的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认清双方在发展问题上存在的共同利益。在这种视阈下,"一国两制"不仅是一个国家统一的方略,也是一个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区域共赢,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搁置偏见,包容文化差异、价值观的区别和社会制度的分野,共谋发展是"一国两制"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战后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沿着新法团主义路径建设包容性福利国家体制,创造了融合经济增长与国民福祉的综合性发展。瑞典经验表明,要实现稳定的社会经济转型,包容性制度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包括倡导协商共识的政治过程、组织有序的社会团体、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积极有效的充分就业政策,以及包容性社会保护措施。新法团主义体制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政治社会的弹性,可以为我国社会转型与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既然文化的基本内质是它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那么文化的发展就尤其需要宽容和包容,先进文化也就理应是一种包容的文化。其实,有关文化的包容性,从认知到实践,都是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难解之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它更是一个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社会贫富差距逐步加大,主流意识形态淡化以及党自身建设中出现的腐败和参与渠道的狭隘、参与机制的不合理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不断造成党执政资源的流变.以“公正”、“公平”、“宽容”为发展宗旨的包容性增长,能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包容市场经济多元价值理念,拓宽人民群众的参与渠道,多角度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成为当下有效巩固党执政基础和提升党执政的合法性最佳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包容性发展作为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精心凝炼并郑重推出的理论成果和战略思想,蕴含着一种崭新的社会发展价值观,也体现出以人为本、平等参与、权利保障、公平正义等十分丰富的价值理念。包容性发展理念为我国网络监督立法提供了价值基础和行动指南。我国网络监督立法应坚持可行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宽容性原则和正义性原则。  相似文献   

19.
刘勇  仲杉 《理论探讨》2012,(3):20-23
“包容性增长”是通过提升广大民众利益实现的公平度来巩固执政合法性的现实举措.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因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产生的诸多民生问题,不仅累积大量民怨舆情,更是严重削弱党的执政基础.积极推进“包容性增长”,不断创造机会平等的参与机制,健全政府公共服务体制,保障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夯实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福利政策作为经济政策的附庸,呈现出渐进性、保守性的特征。不同于传统的社会福利思想,"包容性增长"注重福利项目的生产性和投资性取向,认为经济和社会是发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强调发展成果惠及所有社会阶层。"包容性增长"理念克服了政府干预短期行为等弊端,从中长期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致力于对社会成员的人力资本投资、上游干预,以实现我国社会福利政策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