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社会主义实现必然性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二是在社会主义实现形式多样性上,马克思认为暴力革命与非暴力的和平斗争均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途径;三是在社会主义特征推断上,马克思认为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未来理想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当前,深入研究马克思社会主义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历史、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依据思考正义和解决正义的途径之别,正义一般分为理念正义(思辨正义)和实践正义。马克思之前的正义观囿于人的德性、理性思辨来建构社会正义观,故被划归为理念正义。马克思在批判考察了之前的正义理论之后,转向了实践正义观的诉求与探索。马克思正义观在实现了三个阶段的实践转向后,将其“地基”落在了社会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之上。马克思紧紧围绕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层层展开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深入批判,并最终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所有制构想,即社会所有制。马克思正义观的终极目标是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正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基础。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实践观。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科学实践观于我们今天现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由是指作为人类终极理想的一种生存状态.马克思认为在必然和自由的关系上,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人类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从实践看马克思自由观,人是在劳动中实现自由的.但美才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象征,艺术活动才是人所追求的自由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从人的自由与实践出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权本原观.人权产生以人的生命存在为自然前提,也即自由是第一个前提.人权产生以人的社会生产劳动为社会前提,也即实践是第二个前提.人权理想的实现在于人类的解放,也即人类的彻底解放是人权的真正实现.马克思的人权本原观,以人的自由存在为前提,以人的实践活动作为人权的现实化之径,以人类的彻底解放为人权的终极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超越旧唯物主义的起跳点。从《手稿》到《提纲》,它们的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在《手稿》中体现了科学实践观的萌芽.对旧唯物主义直观性的否定;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哲学的历史使命必然由认识世界转向改造世界。马克思在《提纲》中基本确立了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宣告了哲学的历史使命是改变世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变革与发展处处体现着科学实践的作用,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实践性。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生观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人生观问题一直以研究人生的目的、意义、需要、理想、价值等作为核心内容,围绕金钱观、道德观、恋爱观、择业观等问题展开社会调查和讨论。众多有关人生哲学的教科书从人的本质出发,针对“生”的问题进行了人生的理论与实践的论述,但却很少涉及人死观问题。本文简要回预了中国传统死亡观及西方文化中的死亡观,试析了死亡观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死亡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哈耶克的自由观本质上是自发性的自由观。这种自由观是对理性作用的贬低,并与资本主义的实践相矛盾。马克思提出的自觉自由观,在理论上是对自发性自由观的批判和进步,解决了理性在人类自由中的作用问题,使自由获得了完整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民主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发端与缘起,建构了整个马克思主义民主的理论框架与历史演进逻辑,其合理性主要体现为理论逻辑的合理性、历史演进中的合规律性、实践发展中的合理性。马克思民主观因其丰富的理论形态与坚实的合理性基础为我国当前的民主理论建构提供了巨大理论价值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0.
虽然“以人为本”的“人”可以理解为个人与人民群众的统一,但从实践生存论的视域看,其“现实的个人”的含义更为根本。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概念的提出,有着深厚的思想史基础,它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志之一,也是马克思“个人观”形成的标志。“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个人观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的发展程度是社会发展程度的基础”;“现实的个人”是社会的“建构规律”与“发展规律”的基础。澄明马克思的个人观并实现它的引领作用,对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国民现代性意识的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增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实现制度公正,是马克思思想的首要价值和目标。不论马克思是对资产阶级抽象的公正观进行批判,还是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的雇佣劳动进行揭露,抑或对未来理想社会加以描述,每一部分都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权利观与制度公正思想,形成了“劳动正义”理论。马克思毕生致力于建设一个合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环境,这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其最终落脚点还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群众实践观是唯物史观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完成人类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有力的思想武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群众实践观,为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要深入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实践观思想,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共创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3.
1845年,马克思在他那“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恩格斯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在批判继承费尔巴哈哲学以及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科学的实践观,阐明了实践的主体性、革命性、对象性和阶级性。“这种观点必然导致唯物主义”(列宁语)。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包括自己在内的共产主义者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科学的实践观在自己学说中的地位,把它引入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观、历史观、人的理论和宗教观。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应当从实践角度去理…  相似文献   

14.
念惠珍 《工会论坛》2004,10(4):94-95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自然科学的每一次进展而创新。马克思的一生始终坚持的是实践唯物主义 ,面对不断发展的时代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新在哪里呢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创新是深刻的、史无前例的 ,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自由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实践、政治、真善美的三重维度的融合。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后现代哲学家却对马克思自由观提出了质疑。分析这些质疑,对当代人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价值虚无、普遍异化等现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人权本源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人权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权产生的基础和根据的考察和研究,科学地阐述了人权产生的基础、根据等基本问题,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权本源观。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权本源观克服了近代资产阶级人权本源观的重大缺陷,是科学的人权本源观。深入地研究,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权本源观,不仅有助我们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人权理论。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的人权问题,而且有助于我们认清西方自由主义人权的实质谬误,有效地应对它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挑战,减少它对我国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尽管乌托邦一词通常是在与科学社会主义截然对立的意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思想之间存在着的密切关联则是确定的,这种关联性也建构了它们两者之间的二重性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都有批判现实的一面,但马克思主义不止于批判,它更是变革与实践的哲学。近代乌托邦的历史进步观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产生了深刻影响,但马克思又以具体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进步观克服了它的抽象性。  相似文献   

18.
西方著名“马克思学”家伊林·费切尔在中国的出场形式主要表现在论文、辞典和所译介的他本人的论文和著作三个方面;国内学术界对其思想的研究主要涉及费切尔的马恩关系观、对早期马克思与晚期马克思关系的认识、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观、对苏东剧变原因的分析、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认识以及费切尔在西方马克思学形成中的作用等六个方面。总的来说,国内对伊林·费切尔的研究存在三方面的不足,即没有针对费切尔的专门研究、对其著作和论文翻译不够、学术研究性不强。  相似文献   

19.
实践是意识现实的物质基础,实践对于意识来说是第一性的,实践决定意识。马克思科学地规定了实践对意识的关系,确认实践是意识的对象、源泉,实践是意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证明意识的现实性、真理性的标准,实践也是意识活动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这是马克思实践观的  相似文献   

20.
凌云 《理论前沿》2007,494(5):22-23
随着社会历史不断运动发展,马克思的哲学实践观也不断地发生变革,在其指导下,马克思的金融安全理论由早期萌芽状态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理论。马克思金融安全理论对正在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