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2011年5月,中共贵州省委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在贵阳举行。会议提出: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下大力增强抓好社会管理、服务人民群众的素质和能力,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贵州特点的社会管理新路子,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建设平安贵州、和谐贵州、幸福贵州,为实现贵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相似文献   

3.
袁浩 《实践》2010,(10):56-56
<正>勇于和善于开展党内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经常开展党内批评,虚心接受批评,才能不断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却存在着光"批"不"评"、或光"评"不"批"的现象。笔者以为,开展批评贵在"批"重在"评",要把"批"和"评"结合起来。光"批"不"评"是领导方法问题,光"评"不"批"是  相似文献   

4.
正之 《前线》2013,(11):81-81
古人在论述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时说:“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认为文学与文风的发展变化,和时代状况及社会政治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古人把这种对应关系提到了相当的高度,把文风视为社会政治的“睛雨表”,于是就有“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虽然把文风和社会生活直接对应起来有夸大的嫌疑,但文风如同时代的皮肤一般,可以反映政治状况、社会习俗、官吏的工作作风等丰富内容则是有其合理之处的。  相似文献   

5.
任炳 《前线》2011,(8):56-56
何为“懒政”?通俗、明白、形象而言,就是官员“拿着钥匙不开锁”、“装着钞票不买单”、“占着茅坑不拉屎”,就是“苦干不如‘巧干’、‘巧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  相似文献   

6.
加强管理、改善管理、从严管理,都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做得更出色。千条江河归大海,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本”, 把工作做好,最后都要落实到人,人民群众的满意才是最终目的。话是这么说,实际工作中却不是如此,“上面”一旦强调什么了,“下面”往往可以翻出许多花样来,有些花样还颇有些幽默,令人对这些首创精神不得不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正观具有"目标价值",而罗尔斯的"分配的正义"和诺奇克的"持有的正义"理论具有"工具价值","工具价值"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的"目标价值"所用。以社会公正为视阈,目前,我国城市化建设中的土地征收,实施以"保障"为基点的"社会补偿"政策,不能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切实保障被征收土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该实行符合社会公正的、以"保护"为基点的"社会赔偿"政策,使得城市化建设中的土地征收,既能"化地"实现工程建设现代化,又能"化人"实现农民身份转型市民化。  相似文献   

8.
心理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各行各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当一个国家处在社会转型期,不仅社会问题频繁发生。而且人们的心理问题也大量凸显。目前.我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利益格局差距加深,急剧的社会变迁引发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面对急剧的社会变迁引发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需要积极推进心理疏导机构建设,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9.
田一枫 《学习月刊》2012,(15):39-40
"阿拉伯之春"是自2011年初在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和其他地区的一些国家发生的一系列社会运动,其基本要求是推动社会改革,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来势之迅猛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其影响至今尚未完全结束。在今天的形势下,认真吸取“阿拉伯之春”的教训,从中获得深化改革的动力,对于中国的改革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代贵州》2011,(10):53-53
“社会管理创新”一词最早出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指的是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谈“拉票”     
现在有的地方和个别单位风气不大好,每逢调整班子、提拔干部,就有一些人采取打电话、发短信、请吃饭、送钱物等方式拉选票,有些优秀干部也难独善其身,他们恐  相似文献   

12.
孙永波 《奋斗》2010,(9):3-5
<正>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为适应当前社会矛盾凸显期的新形势、新任务,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和政法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不仅责无旁贷、使命重大,而且空间广阔、大有可为。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完  相似文献   

13.
阿明 《党建文汇》2005,(5):24-2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建设的战略思想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响。然而,也有不少人把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建设错误地理解为建立健全福利社会。  相似文献   

14.
15.
朱宝信 《学习论坛》2003,46(1):29-31
对歧义丛生的“社会价值”概念含义的确定 ,应从界定“社会”的确切含义入手。社会是指人的集合 ,即整体的人或社会的人。价值是因人而生并为人而生的。人的实践本质决定了人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由于这一价值实现的互为条件性 ,人的最高价值追求就只能实现于社会 (即整体的人 )之中 ,因而一切价值诸如物的价值、思想价值和 (个 )人的价值都是社会价值 ,即都为人的最高价值实现在社会上所显示的价值。因此 ,社会价值表示的是任一价值对社会的价值 ,它的确切的语句表达形式应是“……的社会价值”。通常所说的社会对 (个 )人的价值 ,实际上是指社会关系 (其中主要是社会制度 )对 (个 )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2,(2):50-50
国有国法,行有行规。人生活在社会上,必须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买卖物品要遵循市场规则,不能强买强卖;搞建筑也要遵守建筑规则,不能暗箱操作或层层转包。正是有了这些规则,人民生活和社会建设才有了可靠保障。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潜规则”在社会上大行其道。一些地方盖大楼、建桥梁,招标、竞标比的不是价格、质量而是“关系”。  相似文献   

17.
苗翠静 《新长征》2009,(11):64-64
品行,这个词可以分为“品”和“行”两个部分。品,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行,则是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社会行为中的表现。品是内心的、看不见的。通常,个人的品行是用看得见的“行”来体现看不见的“品”的。“品行”两个字合起来理解。就是能够体现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行为。品行,其表在“行”,其质在“品”;品和行的统一,才是一个人的真正的品行.  相似文献   

18.
和谐,古人解释:“和”是“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这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其实,对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而言,无一不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进步。和谐就是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因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共同发展。和谐勃发生机力量,人类社会呼唤和谐。但也毋庸讳言,时下一些人把人与人和谐相处曲解为不讲党性原则,不分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团和气,甚至容忍腐败,任其发展。其表现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现实中有多少人正在努力甚至挣扎着去追求某个身份? 追求身份天经地义.因为我们本来就生活在“身份社会”。此种身份当然不是人们在家庭血缘关系中的身份.而是指其在职场和官场中的身份。所以追求身份.也就是人们追求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台阶和位置.追求在人群中的排序和等级。  相似文献   

20.
陈鲁民 《新长征》2008,(5):64-6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前一句是责任,后一句是权利,前一句是建设,后一句是享用,两项内容相得益彰,辩证统一,缺一不可,不论强调哪一句而忽略另一句,都是片面的。然而在社会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