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城市化中非理性的土地征收行为,容易给城市建设的"品质"留下"经济隐患"和"社会风险"。温州城市建设中的土地征收模式,既有"自下而上"民众诉求"抛砖"的推动,又有"自上而下"政府主导"引玉"的改革,其典型特点是回应征地群众的"民生诉求"问题,通过"三分三改"给予农民"携土地资源用益物权"入城的市民身份,并创造农民可以"自由择业"的"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经济环境,使得失地群众生活"有依靠"、工作"有奔头"。温州征地模式,既有其成功的独特性,又有可以推广的普遍性,科学总结温州城市化建设中土地征收的成功经验,对于指导城市化建设中土地征收和谐化进行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何忠国 《学习论坛》2004,2(11):17-19
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关于社会公正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特性 ,体现了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确立的伦理内含 ,为我们实现共同富裕和防止两极分化的社会目标提供了价值取向与政策导向。现代国家制度中的再分配机制是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最重要的实践形式 ,建立和完善再分配机制是实现社会公正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观思想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论述并实践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正思想.反对封建特权,主张人人平等;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实现共同富裕;规范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依靠制度建设来消除社会不公正现象,是邓小平社会公正观的主要内容.把社会公正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道德基础,是邓小平社会公正观的立足点;把共同富裕的公正理想与现实的公正实现形式结合起来,是邓小平社会公正观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也隐藏着无法回避的分配公正风险。作为一种基本分析的基础理论,马克思的分配公正观是一种进行不同的理解和分析时的共同性逻辑范式。在批判和解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马克思构建了以生产正义为根本前提,以劳动平等为价值规定,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实践旨归的分配公正观。在这一认识框架内,人工智能与分配公正的根本问题在于智能时代的“财富分配悖论”,其根源于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表现为持续加剧的生产非正义、劳动不平等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因此,使“无法回避”的分配不公正得以真正扭转的唯一出路是当人工智能一出现这种全新的伦理风险时就跳出资本逻辑并对此彻底批判,重构人工智能的社会主义价值,将分配的形式体系转变为创造的实质呈现,实现人工智能的真正社会应用。  相似文献   

5.
马力昉 《世纪桥》2010,(5):14-15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漫长历程中,始终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目标,并逐步将之明确为社会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社会建设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而公平正义则是衡量社会建设成效如何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6.
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和奋斗目标。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发展了社会公正思想,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崭新的时代内涵,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7.
"公正"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之一,也是检察干警在执法办案中的价值追求。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法领域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法工作的价值本质。践行"公正"价值观,有利于检察干警守护公平正义,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正能量。一、"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公正就是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应当更多的体现公平正义,成为人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判断社会公正与否,要以人民获得利益是否公平、人民是否满意、人民是否感受到公正为标  相似文献   

8.
公正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类对美好社会的一种向往和价值追求,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也是评价社会制度的一种道德标准.罗尔斯从正义原则出发来论证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社会经济利益是否被平等分配考验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马克思则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来建构制度的正义厚则,将劳动和分配作为衡量公正与否的尺度,并提出了实现社会公正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政策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娜 《理论学刊》2012,(2):78-82
社会政策作为社会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必须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为目标.社会政策的公正性需要以科学合理的社会政策运行机制为保障.当前我国社会政策运行过程中还存在民主参与机制不健全、弱势群体利益难以表达、社会政策输送渠道单一、社会政策发展滞后于社会需求等问题,因此,应加大社会政策运行机制改革力度,完善社会政策运行中的供需机制、决策机制、输送机制及评估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长效运行机制保障社会政策的公正性,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的民生取向与社会公正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目标,立足于从全局上改善民生并将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目标惠及十几亿人口;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奠定经济技术基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发展观、民生观和社会公正观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统一和与时代接轨;强调坚持改革方向,为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提供动力支持和体制保障。科学发展观把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统一起来,这不仅是民生思想和社会公正理论的进步,也是发展观的升华。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运用自己创立的唯物史观研究社会公正问题,认为社会公正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制度和普遍社会意识形态.与西方正义论比较而言,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改变了社会公正研究的出发点,并首次揭示了公平正义的社会根源;革新了资产阶级正义论的研究方法,以唯物辩证法和阶级分析方法指导社会正义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实现了公正理论研究方法论上的变革;确立了崭新的社会公正原则,实现了社会公平正义内容的革命变革.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分配观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的社会主义分配观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分配观。马克思主义分配观中国化的进程,始终贯穿着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发展、全局与局部、过程与目标相统一的内在逻辑。深入探讨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分配观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对于破解当今中国社会分配难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化中土地征收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防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现阶段城市化建设中,由于一些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在征地中强制征用土地、强制拆迁房屋,使得被征用土地的人民群众利益受损,在土地征收利益诉求得不到制度内的途径解决时,受制度外的闹事文化的影响,容易引发土地征收中的群体性事件,主要表现为集体性上访事件、冲击党政办公机关事件、扰乱公共秩序事件等。土地征收中的群体性事件的防控政策,一个是防,即保证土地征收过程中利益分配的公平;一个是控,即通过弥补土地征收中利益分配的不公平,以保证土地征收中结果持有的公平。  相似文献   

14.
邓伟 《党史文苑》2006,(10):50-51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的社会公正思想进行论述以发展生产力为前提,先富促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公正观;实行按劳分配并注重一次分配后的再调剂,防止两极分化为主要内容的公正观;以反封建、反腐败和加强法制建设为保障的公正观;反霸权、反强权促进国际新秩序的国际公正观.  相似文献   

15.
社会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宪政的终极目标是在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平衡中实现个人权利的保障。在价值基础、实现方式上,社会管理和宪政存在内在的逻辑,公民社会权利是两大目标实现的逻辑起点与终点。以社会权利为视角,分析社会管理和宪政内在联系,可以发现社会管理创新就是公民社会权利实现方式的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就是公民社会权利的保障。以社会权利建设为导向的社会管理创新,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公正是人类共同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它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借鉴了西方主流思想中阐释正义的多元视角,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指导方法,吸纳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公正观念,集中和发展了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观拥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内涵全面凝练,具有鲜明的价值引领作用,有利于更好解决中国有关社会公正的各项难题,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7.
杨奎 《实事求是》2006,191(4):10-13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是关于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交往中实现全面发展、彻底解放和自由飞跃的最高价值目标的构想。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这是因为,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构建社会和谐过程是理想与信念、历史与选择、现实与价值的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全面发展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的社会公正思想进行论述:以发展生产力为前提,先富促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公正观;实行按劳分配并注重一次分配后的再调剂,防止两极分化为主要内容的公正观;以反封建、反腐败和加强法制建设为保障的公正观;反霸权、反强权促进国际新秩序的国际公正观。  相似文献   

19.
与社会革命理论相比,社会建设理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下,对社会建设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可以概括为以"中轴线"理论和"历史合力论"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发展动力论,以"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为代表的社会发展阶段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善待自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目标论,以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社会建设途径论。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社会建设"概念,提出了坚定不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论核心,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途径和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通过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格局的总体思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实现人的“科学发展”,需要不断推进构建实现人的全面解放的和谐机制进程。要以发展为主旋律,始终不渝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建立和完善相对公乎公正的利益协调机制;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保护人民群众正当的利益诉求渠道畅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健全社会风险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