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决策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理性人假设为前提,对犯罪决策进行经济分析。笔者认为,犯罪成本由物质性成本、非物质性成本及惩罚性成本构成。当预期刑罚成本高于预期犯罪效益,犯罪物质性成本、心理感受之和高于预期犯罪效益时,潜在犯罪人不选择犯罪;反之,则可能选择犯罪。  相似文献   

2.
论点集萃     
对刑罚社会心理效应的几点探讨山东省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刘茜撰文认为刑罚社会心理效应是一种集合性的心理效应。人作为刑罚社会心理效应的主体可以划分为许多层次,由于所处的层次、类别不同,对刑罚的具体心理感受也不同。在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社会主义刑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犯罪行为受到社会的痛恨与谴责,这正是我国刑罚社会心理效应的生动写照。刑罚的重要作用还在于对那些可能犯罪的人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迫使其放弃犯罪歹意。因此,他们的心理反映是检验刑罚社会心理效应好坏的重要尺度。在这方面,对有违法行为的人的心理…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20,(3)
犯罪行为及其本质特征具有主客观统一性,因而,严重程度的社会危害性不可能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应受刑罚处罚性不是社会危害性的限定因素,而是犯罪的独立特征,它从根本上揭示了犯罪与刑罚的内在联系,对解决犯罪构成、排除犯罪是由、共犯等犯罪论基本问题具有基础性作用,应作为犯罪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加剧,近年来个体恐怖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但直到目前我国还没有将个体恐怖犯罪列为单独罪名,并缺乏对这一犯罪的界定,这导致该犯罪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制.以制造社会恐怖为目的,是个体恐怖犯罪的本质.其成立要件包括:犯罪主体方面,犯罪人具有相对剥夺感,并将被剥夺感归结为他人或者社会,犯罪人通过自身努力难以改变不平衡心态;犯罪动机方面,犯罪人出于不平衡心态、报复社会或者基于其他缘由而实施恐怖活动;犯罪对象方面,其侵害的对象无特定目标,针对的是整个社会,具有不加选择、滥杀无辜的特点;犯罪手段方面,具有手段的残忍性.  相似文献   

5.
论刑事政策     
刑事政策是指国家或执政党依据犯罪态势对犯罪行为和犯罪人运用刑罚和有关措施以期有效地实现惩罚和预防犯罪目的的方案。刑事政策的制定原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法制原则,二是科学原则,三是谦抑原则,四是国际原则。刑事政策制定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现实根据,即犯罪变迁;二是理论根据,即犯罪学说。  相似文献   

6.
透过药家鑫案、李昌奎案以及吴英案,找到对他们三人适用极刑的深层次的正当性根据,这不仅是对刑法理论基础性问题的回应,也是使刑罚得到公众认同的必然选择.诚然,刑罚是国家创制的、对犯罪人使用的特殊制裁方法,是对犯罪人某种利益的剥夺,并且表现出国家对犯罪人及其行为的否定性评价,然而刑罚却是一种必要的恶.刑罚的正当性不仅有其历史必然因素,同时也需要披上刑罚法规——形式合理性的合法外衣,更需要寻求实质合理性的支持.只有实现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对立统一,刑罚正当性的规范根据才会有说服力,才会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毋庸置疑,刑罚正当性规范根据的背后,有着深刻的价值意蕴,即无论是站在国家、被害人还是犯罪人的立场,刑罚都是有价值的或有用的,这不仅仅是刑罚功利性的体现,也是人类功利性的所在.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各种行为都能从心理学角度得到科学的解释,犯罪活动也不例外.犯罪的预防不仅需要外在的社会控制,更需要内在的心理防范.以贪污贿赂犯罪为例,从外部环境和个体内因两个方面对犯罪心理产生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犯罪人在认知、情绪、意志等方面具备的心理特征,提出了四种犯罪的心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黄勇杀人的动机是为了体验杀手心理,其系列犯罪展现了杀手角色扮演的全过程,表现了杀手角色扮演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由黄勇案件可以看出,犯罪角色的扮演不仅可以激发犯罪动机的产生,而且也是支持犯罪人实施连续犯罪、系列犯罪的心理基础。因此,改变不正当的角色心理,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新社会防卫论作为20世纪现代刑事政策理论,发展革新了社会防卫思想,批判地吸收传统刑事政策的理论观点,坚持自由意志、道义责任、法制原则,反对报复刑、死刑、监禁刑,主张从犯罪人社会化再适应出发组织刑罚和预防措施,走出了一条合理地组织对犯罪的反应、人权保护与社会防卫相协调的人道主义刑事政策之路。新社会防卫论在倡导一体化刑事政策、犯罪应对的多学科联合、谦抑的犯罪化、刑事处遇的人道化等方面,对我国刑事政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犯罪经济学中,弹性用来表示犯罪数量的变化对刑罚严厉程度的反应程度或灵敏程度。在国际社会呼吁废除死刑的大背景下,运用需求弹性理论分析发现,当前我国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在"生刑"范围内缺乏弹性,但现有刑罚结构不具有废除该类犯罪死刑的现实条件。只有通过设置死刑替代刑、严格执行减刑假释制度、提高堵截性条款的适用性,才能保持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刑罚弹性,使废除该类犯罪的死刑具有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异常动机犯罪原因复杂 ,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表现独特。因对此类犯罪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较少 ,人们对其了解不多 ,不利于司法实践的应用。本文试图通过对尝试、无辜对象报复、嫉妒、性变态等几例典型的异常动机犯罪的分析 ,管窥其犯罪动机形成的心理过程、行为特点 ,期望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12.
刑法谦抑性及其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媛媛 《理论探索》2011,(5):134-137
刑法谦抑性的本质在于刑法的补充性。学界和实务界对刑法谦抑性的实现途径存在一定认识误区:即刑法的主要任务是实现非犯罪化,刑罚改革的方向应以非刑罚化为主,尽量做出对被告人有利的刑法解释。刑法谦抑性应有其边界,即在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间,要在"严而不厉"中实现谦抑;在刑罚化与非刑罚化之间,要在适度轻缓中实现谦抑;在特殊案件中,要在具体规定与一般原则之间实现谦抑。  相似文献   

13.
市场信用犯罪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侵害了市场信用,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本类罪的共同客体为市场信用;客观上具有侵害受刑法保护的市场信用这一行为;主体为市场经济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主观上为故意,大多具有牟利性。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市场信用犯罪分为不同类型的犯罪。  相似文献   

14.
犯罪标记行为是指犯罪人为了满足某种心理上或情感方面的需要而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案犯实施的犯罪标记行为往往蕴含了大量的犯罪信息,认真、仔细、准确地分析该行为对侦查的顺利进行颇具价值。概括而言,在判断案件性质、确定侦查方向、串案分析并案侦查、提高犯罪心理画像的效度、辅助审讯等方面,犯罪标记行为分析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建设中原经济区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战略。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无疑会伴随着大量的人口流动,由此在某一区域会引发流动人口犯罪等一定的社会治安问题。对于流动人口犯罪的防控应该从"打"和"防"两个方面着手。注重刑罚的不可避免性、刑罚的及时性以及刑罚的适当性,注意宽严相济形势政策的适用。要针对流动人口本身原因及社会原因所导致的犯罪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季节变化对犯罪的数量和类型有着一定的影响,农村犯罪季节性特点更为明显。季节性犯罪以杀人、抢劫、强奸、盗窃等自然犯为主,而各类犯罪随季节更替的起伏趋势并不完全相同。犯罪具有季节性的原因,一是季节会影响犯罪人的自控力、犯罪欲望和攻击性,也会影响被害人的受侵害性、防范意识和防御能力;二是季节对犯罪的环境和条件有影响。对于农村犯罪应当从以下方面加强预防:一是加大打击犯罪力度,遏制犯罪"旺季"产生;二是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预防工作;三是大力解决农村季节性人员流动问题;四是着重解决"三留守"问题。  相似文献   

17.
情商是个体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低情商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气质、性格、人际交往等催化其形成反社会的人格品质,且对犯罪心理和动机具有激化作用。在犯罪人实施犯罪过程中,情商高低直接影响其在犯罪现场的行为表现。剖析情商对犯罪心理的作用特点,有利于更深层次地认识犯罪心理的产生、形成及变化规律,为揭露、打击犯罪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法中规定了关于没收财产的制度,该制度作为刑罚体系中的附加刑,已成为惩罚犯罪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该制度的存废之争也从未中断。笔者认为,首先,从刑罚的功能上讲,没收财产刑与罚金刑功能近似,可以实现相互替代;其次,没收财产刑所没收的是犯罪人合法所有财产,违背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宪法精神;再次,没收财产刑也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再者,没收财产刑实质上不利于实现刑罚目的的功能,导致重刑化趋势。因此,没收财产刑应当被废止。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33)
未成年人由于自身生理、心理不成熟,加上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即具有了犯罪前科,被贴上犯罪人的"标签",从而给其今后的复学、升学、就业等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帮助失足少年重返社会,预防未成年人再次犯罪,已成为当前司法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前科消灭制度的设置,为犯罪的未成年人更好地回归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既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也有利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和挽救。  相似文献   

20.
旅游犯罪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旅游犯罪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新机会理论试图通过改变"机会"来预防犯罪,这与犯罪情境预防的理念也是相契合的,为旅游犯罪的防控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可以运用其中的理性选择理论和生活方式暴露理论来探究旅游犯罪的发生机理,并据此提出一些情境预防措施,如提高犯罪人实施犯罪的难度,增大犯罪人实施犯罪的风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