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徐静 《当代贵州》2012,(17):26-27
20世纪80年代末,学者白南风、康晓光等人针对贵州守着金山没饭吃的窘境,提出了后来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富饶的贫困",从此贫困便成为贵州被关注的重心。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贵州的长期贫困而命名的"贵州现象"又被国情分析专家胡鞍钢提出,至此贫困似乎已经成为贵州的一个符号。但2010年以来,省委紧扣发展速度"慢"这个主要矛盾,高举发展、团结和奋斗的旗帜,确立了"十二五"时期"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  相似文献   

2.
正编前语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过去十年是贵州发展极不平凡的十年,是苦干实干立新功的十年。贵州在时代变革大潮中悄然崛起,劈波斩浪,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发展,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大能量。1贵州新路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示:希望贵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3.
"贵州速度"是贵州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推动跨越的新起点,研究"贵州速度"的形成、内涵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一、为什么要有"贵州速度"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贵州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与全国和一些兄弟省份相比,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落后地位,  相似文献   

4.
刘万千 《当代贵州》2013,(21):62-62
品读霍健康先生的《千山寻梦》,他在书中对贵州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跨越发展的论述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和思考。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曾说:"教育仍然是制约贵州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实现贵州与全国同步小康的‘中国梦’,最重要的是靠人才、靠教育、靠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5.
正"十二五"期间,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各方面工作都有新的突破,办成了许多大事要事。2015年12月28日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发布了"十二五"时期贵州最具影响力的"1+10"件大事。这些事情都是决定当期、影响未来的大事件。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只要艰苦奋斗、长期奋斗、不懈奋斗,贵州完全能够后来居上、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6.
<正>"新贵州现象"不简单。提起昔日区域经济中的"贵州现象",人们多是摇头,如今,大家却多用点头表达对"新贵州现象"的尊重。从"摇头"到"点头",是贵州从"后头"奋勇奔向"前头"的过程。"新贵州现象"是综合结果,大致有如下特征:在发展滞后地区,以观念转变与体制创新为引导,提升干部群众精气神,注重发展的人文内涵,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持续加大改革力度,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绿色化、服务化前沿产  相似文献   

7.
正贵州水利建设之所以能"一路高歌",离不开水利改革的"保驾护航"。在贵州水利发展史上,"十二五"时期注定要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五年来,决战水困的号角吹响黔中大地。全省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122亿元,是解放以来到"十一五"末总投资的3.1倍;全省新开工建设骨干水源工程156座,新开工项目个数是"十一五"时期的9倍;解决了1301万农村居民和199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8.
吕林 《当代贵州》2012,(9):38-39
贵州提出,到"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全省生产总值的5%以上,文化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推动多彩贵州文化"走出去",以文生财、以文富民、以文兴省。《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文化传播工程,推动文化‘走出去’,提升贵州文化影响力"。用文化建设上的"贵州现象"塑造全新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省长赵克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十二五"期间,贵州将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突出抓好"十大民生工程"。贵州为何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推出"十大民生工程"?  相似文献   

10.
<正>"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是一项符合组织要求和顺应群众意愿"双向利益一致性最大化"的民心民生工程,是一项与"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贵州新路高度深度融合的农村综合发展工程。6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贵州省视察指导,提出贵州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贵州发展的殷  相似文献   

11.
<正>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新理念、新思路。"十三五"时期,贵州实现新的动力转换、决贫困落后问题愈加紧迫、越显关键。"十三五"时期,贵州要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觌历史性新跨越。推动目标导向和新跨越,必须认清贵州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坚持问题导向,寻求新的发展动力,解决最棘手的贫困同题,从创新发展和减贫行动  相似文献   

12.
肖露 《当代贵州》2011,(23):16-20
“十二五”时期无疑将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更快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万群 《当代贵州》2011,(14):10-16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贵州锐意进取,团结务实,注重发挥每个班子成员的积极性,注重调查研究,切实完善工作思路,各方面工作又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希望贵州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努力谱写贵州“十二五”时期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4.
"贵州现象"发端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的胡鞍钢博士《"贵州现象"呼吁重大政策调整》一文,胡鞍钢调研后认为:"贵州现象"特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长期在全国挂末、贫困人口众多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环境和体制背景下产生的中国最突出的欠发达现象。"  相似文献   

15.
《当代贵州》2006,(6):20-21
外贸实现新跨越 外贸,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对贵州这样不沿海、不沿江、也不沿边的内陆省份来说,外贸一直是我们下山"出海"的主渠道,且开展外贸实属不易.  相似文献   

16.
正6月9日,2018中国黑龙江国际生态旅游峰会在哈尔滨召开,会上发布的《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显示,黑龙江、贵州等省份的生态资源对一线城市游客的吸引力最强,黑龙江和贵州一同入选我国主要生态旅游资源总体数量TOP10省份。作为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贡献颇多"绿色智慧",尤其是立足大生态,发展大数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少数民族户籍人口占全省户籍人口的38.9%,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乡占全省面积的68%……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是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中之重。"十大推进计划"出炉2010年,省民委和其他省直有关部门提交的《加快内陆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试验区的请示》被正式列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民委的工作程序,使贵州省民族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都得到了优先安排的项目和资金。  相似文献   

18.
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的贵州"十二五"发展目标,确定的"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十二五"工作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不仅激发了全省干部群众努力投身更好更快发展的干劲,也在黔籍在京各界人士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应省委宣传部的邀请,11月21日,五十余位黔籍在京人士齐聚一堂,激情寄望家乡早日实现跨越,理性建言贵州更好更快发展。与会人士认为,省委提出的贵州"十二五"发展目标、主基调、主战略既激动人心又切实可行;大家对未来五年贵州发展满怀憧憬,纷纷表示愿意为家乡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最近,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同志就此事作出批示,认为许多建议、意见值得重视和采纳,要求将座谈会上的发言复印送各省委常委和副省长阅,希望分管领导予以重视并采取行动。当代贵州杂志社作为本次座谈会的承办单位,派工作组赴京对座谈会进行了全程的记录和采访。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刊载黔籍在京人士的建言献策。敬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19.
正从一穷二白到跨越赶超,沧桑巨变40年,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面貌焕然一新。纵观贵州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产业拉动、需求带动、改革推动、开放促动、创新驱动,是实现跨越赶超的动力组合,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贵州密码"。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46.62亿元,2017年达到13540.83亿元,40年增长290.5倍,人均GDP也摆脱了在全国长期挂末的境况,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1.27%提高到2017年的1.64%。2017年,全省城镇、  相似文献   

20.
正贵州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实现从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里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这里创造了中国减贫的贵州奇迹!从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到全国减贫人数最多的省份;从"天无三日晴"到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从"地无三尺平"到万桥飞架的"高速平原",从"人无三分银"到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贵州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实现从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