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UMMARY

Several definitions of “home,” drawn from dozens provided by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derscore how a large urban county jail becomes many forms of home for the women detainees there. Drawing on the women's poetry and the mechanics of creative writing workshops facilitated by the author for the last seven years at Cook County Jail, this essay describes some of the realities of the criminal (injustice system and how the women's writing becomes a way of writing against the grain of official discourse, thus altering certain definitions of this “home.”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丁玲前期的生活和写作,并由此探讨“五四”以来女性寻求独立过程中所经历的突破和面临的困境。丁玲独自离家赴异地求学,并以种种实际行动表明了同封建父权制的彻底决裂,从而初步确立了现代女性相对独立的自主地位。在此基础上,丁玲的写作本身既打破了女性在公共空间的“沉默”历史、公开展示了女性隐秘的身体欲望,因而极具颠覆意义和革命力量;同时又因为日记体的特殊体例而重新被置于私人话语的圈子里,削弱了其公共权力和合法性,并且再次把女性作为有待窥视的秘密加以性别化———这构成了丁玲创作的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性别分析视角,通过梳理晚清至五四运动时期精英知识分子关于妇女解放的话语,揭示女性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一时期女性形象如何被不断建构,从而展现性别化了的历史图景.文章认为性别的变化并不只是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是作为一种文化符码被纳入到了知识分子的话语系统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之中的,民族主义一直是性别表述的主旨,同时,女性形象的变化也与精英知识分子自身的身份认同危机紧密相关,性别变化背后有着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现代女作家陈学昭创作风格的形成,探讨女性写作在现代文学史上成长的可能性空间,事实证明,女性写作是在一种被男性文学叙事规约和询唤的美学潮流的引领下进行的,适应并不断复制主流话语,是在文学场域得以生存的条件,除此之外,似乎别无他路。陈学昭的创作只有适应主流叙事的那种被界定为清丽温婉的美学情调得到了认可,而作品里独特的、鲜活的、可以触摸的生命意志被遮蔽掉了。对于一个并不自主的制度化场域来说,文学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独特关系,使得陈学昭一类的作家缺少必要的写作空间。  相似文献   

5.
手机的技术功能使创作和书写即时化(instantaneity),它迎合了后现代“去中心化”、“差异”和“不连续性”等要求,但是,手机隐含的技术理性却前所未有地对人控制,使权力运作脱离了物质场域,在日常生活中延展开来。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1990-2002年《中国妇女报》为研究对象,考察它所再现的女性新闻的变迁趋势。本文区分了关于女性新闻的不同定义,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妇女报》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当下中国女性新闻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再现方式,本文进而总结了“碎片化”一词所包括的6个方面的特征。文章最后指出,碎片化折射了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和媒体转型的进程,是转型新闻界的普遍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与妇女运动的关系是中国特色妇女理论的重要内容。文章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1927—1937年中共中央及部分省份关于妇女运动的有关文件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妇女工作理念是“整体化”,即将妇女运动作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整体部分”,而不是附属于党的工作的独立部分;并通过不断自省的方法,检查党的妇女工作的失误,使党的妇女工作理念得以实施;党的妇女工作的具体方法是深切体察妇女的特殊需求,并努力在革命进程中体现妇女的特殊利益。党的妇女工作理念与方法对妇女运动的影响呈多向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论现代文学叙述中妓女形象谱系与话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中国,妓女形象成为一种隐喻,一种表达思想意识、建构社会性别身份的媒介.人们通过对妓女形象的认知和想像来表达他们对民族现代性、社会关系和妇女解放等重大社会命题的思考,以此建立自我想像,寻求自我认同.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精英知识分子笔下的妓女形象作-个谱系来考察,可以了解中国现代精英知识分子如何通过"这个媒介展开有关政治权力和文化转型,国民性和文化归依感等等问题的讨论",检视创作主体的社会性别和社会身份对妓女话语系统建构影响.  相似文献   

9.
作为生育主体,女性对生育疼痛的认知,代表着她对自我与外在的理解和处理。当女性介入历史文本的书写,这种独特深刻的性别体验必然成为她们思考和表达的基点。女性文本在孕育这一偶然个体生活事件中对性别角色的体验式叙事,让我们看到女性从无意识的生育工具到主动的生命创造主体的巨大变化;生育体验与女性主体意识、生命意识觉醒之间的互动关系。女性只有获得精神的解放,在人格心理上真正独立,才能以人的立场而不是女人的立场穿越疼痛之门,成为健全的人的母亲。  相似文献   

10.
近几十年来,女性主义史学家挑战了传统史学,不仅使妇女进入了史册,而且使“性别”(Gender)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分析范畴。但是,女性主义史学在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上存在很多争议:在解释妇女在历史上缺席的原因时,如何区分性别偏见与时代局限;在把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时,应该如何认识妇女之间的差异;妇女史学在颠覆使命完成之后,如何处理妇女史与通史关系等。思考这些问题是我们研究妇女史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1.
现实生活中,人具有多方面的需要。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需要之所以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主要在于人有理性。然而,理性是人的福音也是人的祸因。因为正是理性使人处于一种永恒的不可避免的不平衡状态中,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类、人与自我的深刻矛盾。这种种矛盾在现实中无从解脱,常使人去寻求另外超越的途径。这就是信仰。对于吃饱穿暖的当代人而言,信仰是其强烈的需要,如何寻找人的精神家园正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冯敏 《贵州民族研究》2001,21(3):151-158
本文从羌族传统民居环境时妇女健康的影响,妇女健康优劣与家庭贫富的密切关系,说明当今对传统民居改革的必要性。但本文并不停留于此,进一步在调查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文化背景分析,并发掘出贫困客体的内在动力,以在减缓贫困的战略中,充分发挥其“资源财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The studies and narratives collected in this special volume acknowledge "home" as a complex, ambiguous notion and reality. The contributors pay tribute to different ways of experiencing home, and to multiple connections to place and time. They illustrate how home is a social edifice, how it embodies different meanings and values, how it demarcates individual and social or national identities, and how a longing for home permeates experiences of homelessness as well as cultural, spatial, linguistic, and economic transitions.  相似文献   

14.
论妇女解放、妇女发展和妇女运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妇女解放”这个概念有特定含义,有针对性,不是“发展”这个概念所能代替。妇女解放可分为阶级解放、社会解放、人类解放(或彻底解放)三个阶段,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解放阶段。妇女发展属于人的发展的子系统,要从人的发展角度来思考妇女发展,确定促进妇女发展需要做的事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妇女运动的任务,一是推进以男女平等为目标的妇女进一步解放,二是促进以提高妇女综合素质和主体发展为目标的妇女发展。前者是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美国学者贺萧(GailB.Hershatter)的《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把娼妓问题置于上海现代化的复杂环境中进行研究,将焦点集中在有关妓女的历史记忆和知识形成的研究上,勾勒妓女肖像,并通过妓女这个媒介探索有关性、社会性别、政治权力、文化转型、民族主义、殖民主义、消费主义如何通过异常的女人身体中介获得表现。这正是贺萧著作的独特之处,是她对中国妓女研究的贡献,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身体写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批评语言和接受视野中逐渐被简化、定型化为女性写作、女性性经验和欲望写作,其后果是固化了20世纪90年代处在生成阶段的身体、身体写作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身体写作的整体性景观;割断了个体化身体写作与文学批评中存在的与之相关的批评话语之间的精神联系。我们要对市场选择机制保持警惕,同时也要对女性被等同于身体、女性的性经验被等同于性经验话语的生产机制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期的妇女社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妇女社会工作”与“妇女工作”、“妇联工作”的关系,对我国传统妇女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回审,阐明了我国传统妇女工作进行现代转型的必要性及其要跨越的主要现实障碍,指出强化妇女社会工作是传统妇女工作模式转化的关键。文章重点论述了转型期我国妇女社会工作整体推进的思路,即妇联组织的工作模式需进行现代转型,高等院校需强化对妇女社会工作的教研投入,社会力量特别是民间妇女组织需深度介入妇女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的社会政策法规运行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等,应努力构建“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三位一体模式,并朝着本土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汪丹  汪兵 《思想战线》2004,30(1):32-37
从文化视角看,梁启超"反缠足、兴女学、倡女权"的新妇观,既没有超越传统文化"男主女从"的范式,却又能"与时俱进"地提出新的时代命题在西方文化大潮冲击下,中国妇女应如何与男子一道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界新格局与中国转型社会中,共建中华民族"新民德".梁启超的"新妇观"是真正合乎中国国情的妇女观,而近现代以提倡女性独立人格为主导的妇女解放观,则恰恰是忽视中国国情的"西妇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显示女性外在身体特征的"美丽"或"丑陋"与代表女性内在思想境界的"纯洁"或"淫荡"四个元素及其内涵外延的变异体认,可以清晰地考察出建国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所经历的巨大话语变迁.1976年之前女性的"美丽"与"纯洁"有着政治一体化年代特有的鲜明意识形态色彩,改革开放之后"美丽"的突围与在暧昧境地中挣扎的"纯洁"则越来越表现出了消费时代女性话语的新症候.女性话语五十多年来的沧桑流变既是时代观念变动的结果,也有女性主义思潮崛起后的文化原因,更是在不同流通机制运行下文学艺术的不同"叙述"方式使然.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萨伊德(Edward Said)的"理论旅行"的概念以及巴赫金(Mikhial Bahktin)的狂欢理论,对《阴道独白》这一女性主义的文本从美国到中国又传回美国的跨国旅行和本土化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旨在探讨第三世界妇女运动在全球化时代如何与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对话,从而达成一种从边缘到中心的反向的知识流动(reverse flow of knowled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