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虚拟空间打破了传统社会分层的对话机制,赋予个体自由发展条件的同时,也伴随着人实践活动主客观层面上的严重的错位。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真正的价值旨归在于"自由的维度",它是主客观高度统一的结果,需从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客观物质性存在剖析网络虚拟社会中人发展的问题,通过加强立法、宣传教育、回归现实关照"虚拟"与"现实"的关联,指出网络虚拟社会中人的正态发展路径,以促进人的真正自由和解放。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信息技术时代,人类所面对的是一个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共存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人类面临着虚拟与现实这一人类生存的二重性矛盾,尤其是围绕着虚拟生存,存在着虚实之间的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的多重矛盾难题。  相似文献   

3.
网络虚拟形成的虚拟世界的巨大吸引力在于其个人乌托邦想象,在这个世界里,现实的个体抛弃了现实世界和传统乌托邦的理想、价值和信仰,个人主义的膨胀、态度暧昧的围观、传统价值的断裂,成为一个伦理空场的存在。因此,要弘扬网络主体意志,消弭虚拟与真实的鸿沟,要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网络乌托邦的伦理自洽,使虚拟世界成为伦理精神、体现人的价值的所在。  相似文献   

4.
认同作为人类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个体人格、身份资本等息息相关.移动游戏作为新时代社交媒介,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娱乐方式,玩家在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之间不断切换,对其身份构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基于网络民族志的方式以16名游戏玩家访谈内容作为文本基础,运用扎根理论进行访谈文本的编码和分析,发现玩家游戏实践过程中在虚拟具身性、自我镜像和化身认同方面对个体现实行为和身份构建存在影响,由此尝试构建出移动游戏玩家身份行为模式,探讨玩家线上线下行为心理的具体呈现和认同模式.  相似文献   

5.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困惑(一)教育形态与模式对网络虚拟空间的不适应性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其指导思想上主要是针对原有的物理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开展的,仍是以传统的思想政治知识的传授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形态和运行模式。而网络空间作为人为的虚拟空间,其存在的形式决定了大学生在网上必然会产生许多不同于现实物理空间的思想道德及心理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反映了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区"或尚待拓展的领域,如网络的伦理规范问题、虚拟身份、虚拟社团或组织的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6.
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必然带来生产关系乃至社会结构的变迁,促使社会关系、社会身份、社会组织、社会行动、社会问题发生变化进而生成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但新的社会形态并不意味着其现实性的本质特征发生改变,网络社会的交往主体、交往时空、交往基础都是现实的,网络社会仍然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和现实社会是逻辑上的从属关系。产生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是并列关系或交叉关系错误认知的原因在于"虚拟"一词在英语和汉语词义转换中的文化和语用误读造成了同一能指的歧义所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网络社会并存的现实和基于偶然性的生成往往导致社会成员被其匿名、多样的社会身份、跨时空的交往联结所迷惑。网络社会治理应摒弃虚无、虚拟的立场,立足于从Web1.0到Web3.0的现实环境,坚持国家主体的治理权利,处理好四组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韩元元 《工会论坛》2015,(2):106-108
加尔文主义作为一种神学体系,和其他的神学体系一样,都包含着对世界和人性的看法。而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性观决定了现实中对政治模式的选择。美国政治观念中的"权力制约"、"有限政府"、"地方自治"等观念都基于一种对世界和人性的判断。最初到达新大陆的美国殖民者和美国制宪先贤们很多受到加尔文主义的影响。因此,加尔文主义和美国的政治观念之间存在重大关联。加尔文教派在美国实行的长老制和会众制(公理制教会)治理方式,构成了美国政治制度中代表制和分权政府的社会基础。美国历史学家班克罗夫特甚至认为,加尔文才是真正的"美国之父"。  相似文献   

8.
"中国梦",这个通俗形象的概括,既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线索,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中国梦",就其价值和内涵而言,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个体与集体的统一,中国与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这个通俗形象的概括,既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线索,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中国梦",就其价值和内涵而言,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个体与集体的统一,中国与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网络对社会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网络上的各种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正不经选择地充斥着人们的耳目 ,从而改变着人们原有的各种观念。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高校 ,如何应对挑战 ,探索网络环境下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对策 ,开拓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局面 ,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11.
在界定新时期警民关系之前,要先重点考察"警察"和"民众"两个主体的时代内涵。人们认识警察,不仅仅是对警察组织和人员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警察角色、身份和形象的认识。警民关系中的"民",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民众,还包括网络上拥有虚拟身份的民众,以及由个体构成的社会。在此基础上,应分别从警民政治关系、警民社会关系、警民管理关系、警民服务关系、警民公共关系、警民监督关系、警民人际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梳理,由此概括新时期警民关系定义。  相似文献   

12.
透过网络社会现象看网络伦理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人们已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在网络社会中也必须构建相应的社会伦理,以调节虚拟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透过网络社会现象,来认识网络社会伦理的本质,我们会发现,网络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也有相互调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的道德伦理并不是虚拟的,而有着确定的价值取向。与现实社会伦理相比,网络社会伦理有着自已鲜明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给大学校园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各高校能否占领网络阵地,开展切实有效的德育工作,并从新的视角去审视当代大学生的变化和需要,把德育融合在生动的网络世界中,有针对性地综合应用虚拟或现实的各种教育方式方法,形成虚拟与现实两种教育氛围的交融互动,是开发校园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当下,"信奉教学学术"、"让教学成为学术"是保障和提升我国大学教学质量的理想诉求。然而,大学教学的学术性在实践中却难以彰显。我国大学教学学术实践正面临着诸多障碍,如制度性障碍、观念性障碍等,其中观念性障碍是根本。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我国大学教学学术性实践所面临的观念性障碍主要体现于两大层面:基于高深学问的大学传统观念和基于儒家学问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前者是共性障碍,后者是个性障碍。  相似文献   

15.
网络犯罪案件的侦查存在身份的复杂性、系统的依赖性、技术的对抗性等问题,破案重点在于查明"真实"的犯罪嫌疑人,其核心问题是网络身份和现实身份的同一认定。现已证实,在信息系统满足"合规"要求的条件下,可以将传统犯罪侦查中的洛卡德交换原理完美地适用于网络犯罪侦查。从网络工程学和社会工程学两个学科角度提出基于网络定位、网络账户信息、大数据挖掘和分析的身份同一性认定方法,即可有效地解决网络犯罪侦查中身份同一认定问题。这为侦查人员开展网络犯罪侦查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动态解构意义上,构成要件设定方式可以概括为"观念下的事实因素",即从观念到事实的形式化过程。根据这一特点,观念与事实之间的平衡,也即"新的主客观相统一观"应当成为构成要件立法的最高理念,但是这种平衡单纯通过成文法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从现实的角度,观念与事实之间的平衡应当向司法实践充分开放。在此种意义上,构成要件立法设定应当遵循"事实与观念之间开放性平衡"的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之下,构成要件立法在技术层面上应当以"类型化"为现实追求;同时量定因素应当司法化。  相似文献   

17.
二次元本质是一个架空世界,一些深陷其中的青年由"三维"走向"二维",与马克思"现实的人"相背离。这些青年在身份认同与社群关系、表达实践与语言建构以及审美价值观三个层面均体现出架空的特性;架空原因则考虑时代发展所带来的符号异化、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以及青年独特的自身因素。引导这些沉浸虚拟中的青年回归现实,应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二次元新媒体、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网络之于现实社会的巨大影响仍在快速发展和不断被认识中,其作为现实社会显现或潜在的巨大力量,也正被各国政府、营运企业及技术、法律各界高度关注。问题的焦点之一,即如何有效"规制"网络世界中那些与现实世界密切关联的方面,特别是那些于现实主流社会有巨大影响甚至是颠覆性影响的问题。以警察直接防范、打击的专业架构看,"在线介入"与"离线防控"的双重应对是一个思路。"在线介入",即"在线"的规制与干预,"离线防控",即落地的预防与控制。警察必须既作业于网络社会又作业于现实社会,既深入于"彼岸"又深入于"此岸",既是网络警察又是现实警察,既执行维护虚拟社会秩序的责任又执行维护现实社会秩序的责任!警察非于传统警务架构方面做出最大限度的跟进,才能适应这一全新的非传统的警务巨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诸多影响青年育龄群体生育观念的因素中,网络媒体和大众传媒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互动仪式链的知识体系下,以当代Z世代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线上和线下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考察互联网对青年群体生育观念影响的路径和机制。研究发现,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传播媒体在影响青年群体生育观念的过程中,存在着一条“发现—再思考”的逻辑链条,并依托于“网络回音室”等机制,实现固化观念的再生产和传播,最终不同个体在互动仪式的各个环节中接受网络媒体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逐步重塑了其生育观念。  相似文献   

20.
"士"是伴随着每一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的发展而发展。但每一时代又各有不同,"士"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于世。五代是季世,藩镇根据,战乱不断,士人的生存环境严重恶化。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们背离了他们既有的价值判断,儒家正统的神圣性开始受到他们怀疑,趋时保身的观念主导了他们的行为。他们朝三暮四,忠义观念淡薄,仕多朝、事多君是当时士人间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当时的时代大背景有关,也与时人的价值评判标准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