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着重解决均等化以及生产与供给效率这两大问题.这两者具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实施主体总量不足、产品和服务种类单一、供给面窄、结构不合理、不均衡等问题,很大程度上与传统财政投入方式以及管理和运作机制等密切相关.实践表明,由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文化事业”发展模式,既是低效率的,也无助于有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破解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效率”这两大难题,必须通过创新发展方式的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祝帆 《理论导报》2008,(10):24-25
本文围绕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功能服务、知识价值服务等内容,分析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与网络环境下的现代化服务模式的特点,通过两者的鲜明对比,展示图书馆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探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中存在的障碍,并尽可能地削弱、克服直至清除这些障碍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深入探究制约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各种因素,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通过科学分析这些障碍因素进而找到我国未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良性路径。  相似文献   

4.
2011年,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一步发展,成效显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和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整体推进;加强了文化典籍和文物保护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更加注重特殊社会群体的文化权益保障;持续推进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获得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5.
张旭 《理论学刊》2012,(7):107-11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信息用户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我国信息用户在群体化的解析及定位上产生了深刻影响,进而促成了我国学习型用户及其四大类型的群体化形成机制与整合模式.相应地,在学习型用户的培育机制与发展对策上,我们应突出构筑学习型用户文化底色、打造成长性平台、提升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创造性等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6.
善治视角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7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文化建设必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因此,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是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建设和构筑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就是认真履行政府职能,着力从创新公共文化管理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培育公共文化服务骨干人手,不断挖潜,从而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8.
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农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是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由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事权与财力不匹配、官员晋升锦标赛模式下地方政府偏重经济建设而轻视文化发展,以及传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阻碍,当前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存在总量和结构性双重失衡,严重制约了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与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解决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求失衡,要不断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支出制度、强化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创新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从而切实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参与直接关乎国家文化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构成国家对乡村社会再整合的重要基石。然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参与面临式微的困境,即参与的主体趋于分化、参与的内容趋于私性化、参与的内涵趋于简单化。应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微需要厘清文化参与的三个维度、重拾文化参与的民主价值、建构科学系统的公共文化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以下简称"PPP模式")推广应用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政府供给向合作供给、从单一投入向多元投入转变。公共文化服务PPP模式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当前,亟须澄清模糊认识、克服不良倾向,引导公共文化服务PPP模式健康发展。为此,应准确把握公共文化  相似文献   

11.
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日本“文化立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最初是完全的“政府主导”模式,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私人部门对公共文化赞助的热情与日俱增,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供给模式.日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各种文化场所硬件设施齐全,分布广泛,能够便捷地满足人民的公共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2.
步亚男 《世纪桥》2009,(11):149-15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博物馆,建立起文化产业的平台,应用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结合当前文化产业结构,构筑文化管理的系统工程。借助企业管理的模式,文化体制创新发展的思路,通过整合资源,提升管理服务手段、从物化到人性化管理,信息化管理、营销策划等文化创新管理模式逐步引导受众、吸引受众、到公众参与,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公共文化服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民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这要求国家将公共文化服务真正落实到民众身上。而我国长期以来以文化事业部门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形成的部门化服务体系,很难使公共文化真正下沉到基层。因此,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探索一条有别于以文化事业部门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建构以社区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当代贵州》2013,(3):8-8
南昌市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实施重点文化工程。近5年来,全市筹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2(1亿元,新建改建公共文化项目41个,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等五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工程,基本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不断覆盖边远乡村,受益人群增至48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95%。  相似文献   

15.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中,对其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绩效评估是提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省级文化行政部门为对象,在对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责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评估理论模型并设计赋权重的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以期推动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对作为一种人类共同体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文化是在创新与传统交替作用下发展的.文化整合是民族文化系统发展的主要形式.文化系统的整合一般说来表现为五种基本类型构建型整合、融合型整合、复合型整合、吸纳型整合和重构型(结构性)整合.  相似文献   

17.
和谐文化的建构与当代中国文化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力 《探索》2007,46(5):84-88
和谐文化的建构需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原则,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发的问题为背景,把和谐文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克服脱离实际问题的理论建构态度;必须坚持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优秀文化三大资源的整合创新原则,克服文化专制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14,(11)
<正>长期以来,西部农牧区在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高度统一的文化管理模式。这种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表现在政府同时充当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和安排者,文化事业单位是西部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实施的重要主体。在西部地区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这种高度集中的文化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文化的发展以及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质量。为了提高农牧区群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要积极探索构建以农牧区民众需求为导向的多元、均衡的西部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文化惠民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衡量文化惠民实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广大群众是否得益、是否满意。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积极探索以整合社会资源办文化,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文化事业,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改革和创新。针对具体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建议建立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的正常稳定增长机制;促使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打造精品,提升文化品位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和谐社会语境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必须始终围绕建立社会和谐这个中心来进行。在其价值取向上,要维护全体公民的文化权利,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意识,把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创新公共文化的服务方式,以构建起和谐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全民共享改革的成果,推进社会的科学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