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腐败问题是目前人民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热点问题之一。腐败不反,民心难安。腐败不除,作为一个国家,无以立国;作为一个政府,无以立本;作为一个政党,无以立信。所以,坚定不移地  相似文献   

2.
一个国家,腐败不除,无以立国;一个政党,腐败不除,无以立信。北京市党政机关在全市的反腐败斗争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经过近四个月来领导和群众的共同努力,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反腐败斗争三项任务已经得到初步落实。  相似文献   

3.
卓伊 《先锋队》2011,(7):18-21
一个国家,腐败不除,无以立国;一个政党,腐败不除,无以立本。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以来就十分重视纯洁党的组织,严防腐败现象的滋生,严惩腐败分子作乱。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反腐倡廉也走过了光辉的历程,逐步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败的成功道路。  相似文献   

4.
一个国家,腐败不除,无以立国;一个政党,腐败不除,无以立本。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以来就十分重视纯洁党的组织,严防腐败现象的滋生,严惩腐败分子作乱。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反腐倡廉也走过了光辉的历程,逐步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败的成功道路。为纪念建  相似文献   

5.
原声回放     
《廉政瞭望》2007,(8):7-7
贪官不除,难以立党;污吏不除,难以治国;腐败不除,难以安民。人民法院要把审理好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作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迫任务。(最  相似文献   

6.
"天下兴亡多少事,自身腐败遭厄运."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一个政党,尤其是一个执政党,不清除腐败,难以立本,无以致信.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确实有失败的危险."因此,共产党人必须要有强烈的反腐败意识.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人的反腐败意识有着深刻的基本内涵.执政意识——保持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坚定地  相似文献   

7.
论"腐败"的定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风政 《新视野》2003,(5):40-42
科学地定义“腐败”,是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条件之一。主要由西方学者提出的、当前国内外流行的“腐败”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腐败的本质,但在腐败行为主体与外延的界定、裁定的标准与尺度等方面均有其局限性,不完全适合我国转型期社会的特殊情况。本文对几种流行定义作了分析,在全面概括现阶段中国发生的腐败现象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定义。  相似文献   

8.
九十年代,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着许多艰巨的任务。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治理整顿、繁荣经济;同时要反对腐败,保持廉洁。如果我们只注意繁荣经济,不重视廉政建设,即使经济繁荣了,政治也会腐败,腐败的政治会对经济起反作用,这样经济的繁荣也不可能保持住。一些国家贪污受贿屡禁不止,以致于经济危困、民怨沸腾、政局不稳,教训是十分深刻的。现实告诉我们,腐败不除,难以兴国,贪污不除,难以立信。因此,加强廉政建设,将是党和国家在新的一年里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9.
近日有消息说,中国高校已成为"腐败高发区",理由是近几年高校腐败案成倍增长.采购设备吃回扣,基建工程"暗箱"操作,招生人员索贿受贿……很多人惊呼,"净土"不"净"了,"清水"不"清"了,高校不仅成了腐败的"高发区"和"多发区",而且成了腐败的"传染区"和"扩散区".  相似文献   

10.
领导干部的腐败,一般都不是孤立的现象,往往不是形成"窝案",便是导致"圈子腐败".而"圈子腐败"尤其需要警惕."圈子腐败"的形成有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1.
贪官不除难以立国中国司法部部长肖扬日前为广东反贪局诞生五周年在报上发表文章指出,一个国家,贪官不除,难以立国;一个政府,污吏不除,难以立本;一个执政党,腐败不除,难以立信。他说,目前,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仍然是严重的,而且在短期内难以根除。面对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2.
王真 《探索》2004,4(2):41-43
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 :腐败不除 ,必然导致亡党亡国。腐败导致的亡党亡国 ,亡在丧失民心 ,亡在政权质变 ,亡在社会动乱 ,亡在自身分裂。前车之覆 ,后车之鉴。我们只有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才能使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永不变色  相似文献   

13.
"俗成规则"     
杨建业 《唯实》2007,(7):96
时下的政界、官场,除了众所周知的明规则和潜规则外,我以为还有一套“规则”,但它既不似明规则,有相应的法规明文确认,又绝不似潜规则,汲汲于规则制定者的一己之私而摆不上台面。倒很像是政界中的一种约定俗成。无以名之,暂称其为“俗成规则”吧。譬如,我所在的这个煤炭院校,就  相似文献   

14.
据报载,海南省某单位最近组织领导干部到监狱里参观,让官员们亲身“体验”一下贪官们在囹圄中生活。据说,官员们看了之后触动很大,回去后纷纷表示要洁身自好,不敢再腐败。说实话,我对这一招的效果乐观不起来。想一想这几年,每年被判刑的贪官多达万人以上,处死刑的也有数百人,连胡长清、成克杰这样的高官都给毙了,但一些贪官们该贪照贪,该捞照捞,指望官员们到监狱里走一趟就不敢再贪,也实在小看贪官们的胆量了。贪官凭什么胆子忒大,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腐败的严重后果?非也,他们胆大妄为的根子在于我们监督上的疲软和执纪上的松弛。贪官们腐败…  相似文献   

15.
反腐败教育应关注"前腐败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凯林 《新视野》2005,(5):48-50
对与己无关的腐败沉默,对与己有利的腐败容留,这也许是反腐败最棘手的习惯势力."前腐败心理"是腐败发生之前的常人心理,既是诱发腐败的内在动因,也是容忍腐败的外部社会心理基础.其特点如攀比中的心理失衡,亲情中的价值超重,从众中的违法乱纪,公私交织中的混水摸鱼等等.谴责与己无关的腐败分子易,谴责与己相关的"前腐败心理"难.反腐败教育的重点,应关注官员和公众的"前腐败心理".  相似文献   

16.
新华社"新华视点"4月14日刊发记者专稿说,近两年来,吉林省白山市发生了系列腐败案件.一时间,在吉林出现"逆淘汰"现象,即一批坚持原则的干部不适应环境被淘汰出局,一批习惯太平的干部对环境无能为力而随波逐流,一批作风不正的干部投机取巧却得到提升重用.谁不进腐败"圈子"谁就是"另类",就被淘汰出局.  相似文献   

17.
遏制腐败必须提高"腐败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领域,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以最少的成本投入,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搞腐败也有一个成本收益问题,如果腐败者仅以微小的成本投入就能够获得大量的非法收入,并且被查处的几率很低,甚至可以“边腐边升”,“越腐越升”,就会诱使更多的人走向腐败深渊。只有不断提高腐败行为的成本,当“腐败成本”高于其收益时,才能真正使那些想涉足腐败的人望而却步,最大限度地遏制腐败。一、必须提高腐败行为的直接成本所谓腐败的直接成本,即实施腐败行为时所付出的时间、精力等。有的领导干部凭借手中的权力,紧靠一个电话、一张纸条就能任意开支国家的巨…  相似文献   

18.
“腐败毒瘤一日不除,反腐工作就一日不止。对腐败分子要重拳出击。铁腕整治,让正义生根,让群众满意。”  相似文献   

19.
《党风与廉政》弘扬正气贬恶除腐之先锋我和我老伴虽退休,且一个身体残废(高位截瘫),一个患高血压心脏病,但爱国爱党之心永恒。深感腐败不除,社会难稳,民心难顺。《党风与廉政》无愧报刊精萃之称,是诊治社会风气、党内腐败的良医,是正义与良知的化身。正因如此,...  相似文献   

20.
张永生 《党建》2014,(2):40-40
正公车私用、超标配车、豪华装饰……近年来,公车滥用现象普遍,基层群众对"车轮腐败"深恶痛绝,公车治理也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向"车轮腐败"亮剑,势必触动一些部门一些人的"奶酪",可能会遭遇各种各样掣肘。一些人坐惯了公车,会视之为理所当然,要立马改变还不能适应;还有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会想出这个点子、使出那个招儿,玩变通、软抵抗。遏制"车轮腐败",需要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