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进党人在其文宣中常常强调台湾文化属于多元文化的统合性,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遂行"去中国化"的政治目标,在多元文化体中,中华文化不过是其中之一种而已,而且只居于落后的传统,不是那么重要.其实,文化是一个整全生机体,具有一个文化中轴在核心处运作,依赖这个中轴的生命力,文化体得以吸收多元的文化营养而壮大这个整全生机的文化体.台湾无论在明郑、清代以及日据时期,她的文化中轴主体性就是中华文化;迈入现代化的台湾,其文化中轴主体,仍然是中华文化,此由亚洲四小龙兴起与儒家文化深切相关可得明证.本文从台湾的原乡生活方式来诠释台湾民间文化中的大小传统就是中华文化之事实,指明作为台湾文化的主体性中轴之中华文化,乃是周文华夏悠久历史的延续创新.  相似文献   

2.
李树义 《台声》2002,(12):39-41
旨在探讨河洛文化与台湾关系的“河洛文化与台湾”研讨会,于今年10月15日至17日在河南郑州举行。一此次研讨会是由全国台联策划发起,全国台联与河南大学、河南博物院、河南省台联共同举办。在3天的会议期间,来自海峡两岸的40多位学者,围绕河洛文化与台湾这一主题,分别从历史、姓氏、民俗、信仰等方面发表论文与演讲。大家认为,河洛文化指形成于夏商周时期的黄河、洛水地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与核心,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台湾文化源于河洛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6,(4)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隋唐以来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中国科举制度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它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发展,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乃至对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都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宋元时期起,在台湾早期开发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已随着大陆垦民传入台湾。明郑时期,儒学文化在台落地生根,科举制度也传至台湾,初具雏形。清朝统一台湾后,在台湾全面推行科举制度,与大陆科举考试一体筹划,并对台湾考生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普及,也使台湾人才辈出、社会日益进步。自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陈梦球蟾宫折桂,至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汪春源得中进士,在210年间共涌现台湾文进士33名。这些进士青史留名,激励后人。  相似文献   

4.
交流交往     
《两岸关系》2006,(12):62-63
“潮汕文化在台湾传播与发展”论坛在汕头举行;潮乐声声系两岸 台北中华业余潮乐团到东山县进行艺术交流;台湾妈祖信众莅汕寻根进香 开创汕台两地妈祖信仰文化交流首航之旅;台湾知名人士陈德伦一行访问桂林;临澧县台办邀请“鼓王”慰问台胞台属;  相似文献   

5.
正1月8日至12日,由台湾少数民族民意代表简东明率领的台湾少数民族参访团一行32人到汕头市参访交流。8日下午,汕头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丽文会见了参访团一行。陈丽文表示,这次参访活动为潮汕文化和台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交流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将进一步增强汕头人民与台湾少数民族同胞的了解和友谊,希望台湾朋友们多来汕头走一走,看一看,感受汕头近  相似文献   

6.
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台湾中南部民众对京剧的了解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应台湾传统伦理文化发展协会的邀请,2006年5月18日至24日,北京京剧艺术访问团一行26人赴台湾中南部进行巡回演出。经过漫长的等待和紧张的转机,我们终于登上了美丽的宝岛——台湾,开始了我们这次台南文化交流之旅。几天来,台湾朋友的热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台湾民众的敬业精神,台湾的风俗人情,无一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场演出在台湾高雄义守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义守大学坐落在高雄县观音山东麓,是林义守先生为感怀母恩和回馈乡里于1986年创办的,发展至今,已有理工…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7,(13)
<正>6月17日至18日,第九届海峡论坛·"闽台关系档案图片展览"系列活动在厦门举行。活动由"文脉流长——科举制度在台湾"展和"台湾进士后裔与专家座谈会"两部分组成。活动展示了科举制度在台湾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台湾科举制度的深入研究和对两岸关系的意义,对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普及和社会进步价值,增进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问题,台湾学术界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将台湾文化放在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通过历史的比较分析说明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并且提出一些问题与台湾学者商榷。  相似文献   

9.
同化,是指不同的文化在相互接触后,此文化改变原有的特征而变成彼文化的社会过程,在该过程中,一个民族性的模式代替了另一个民族性的模式。同化政策,正是日本在台殖民统治的中心内容之一,其核心是摧残、消灭台湾地区的中华文化,代之以日本文化,企图将台湾人民改造成“畸形的日本人”。这一政策遭到了广大台湾人民的强烈抗拒,最终以失败而告结束。回顾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情感和台湾地区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  相似文献   

10.
<正>8月22日,由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和中国互联网协会海峡两岸互联网交流委员会主办的"第七届中华文化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以"网络文化与媒体传播"为主题,通过两岸资深媒体人互动、网民学者交流,探寻两岸网络文化的发展创新,探讨两岸青年在互联网时代的机遇,探索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道路。国台办副主任龙明彪,中华文化发展台湾促进会秘书长沈永峰,台湾海基会前专职顾问、台湾中华民族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朱瓯,台湾中华文化复兴在理党主席兰梁筱娟等嘉宾,以及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媒体人和青年代表18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相似文献   

11.
王亮 《两岸关系》2013,(3):12-15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台湾团团长、全国台联会会长汪毅夫在代表驻地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记者注意到,汪会长出席许多重要活动都喜欢穿传统的中式立领服装,更显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汪会长说个人偏爱带有中华文化元素的事物。的确,汪毅夫不仅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而且有很深的造诣,他长期坚持学术研究,探讨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渊源关系,至今已出版《中国  相似文献   

12.
吴彤 《两岸关系》2007,(8):54-54
2007年7月8日至7月18日,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与湖南省政府联合主办的"情系湖湘——两岸文化联谊行"大型交流活动在湖南省举行。其中来自台湾的文化界精英有89人,来自港澳和大陆的文化界人士55人。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蔡英文当局大搞"去中国化",推行"文化台独",妄图从根上斩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从而达到"台独"目的。但台湾到处可见中华传统文化,正如李敖所说,"台湾无处不中国"。事实上,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史前文化源于祖国大陆;中华文化一直是台湾文化的主流,并抵御了外来文化的侵袭;海峡两岸文化民族形式相同,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6,(16)
正摘编自8月2日台湾《中国时报》近年岛内在本土化与台湾意识的催化下,社会出现"去中国化"的声浪,甚至出现"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相对立的论点,这些人认为:台湾主体住民由"原住民"与闽南移民构成,曾历经西班牙、荷兰、明清、日本殖民统治,近年更受西方文化影响,台湾文化呈现出多元的样貌,而不独只有中华文化。更有甚者,认为台湾人民抛开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7,(7)
<正>在大陆召开两会的同时,蔡英文在3月9日兼任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并强调文总未来深耕在地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和与国际文化接轨等三大任务。虽然"中华文化总会"的改组曾引发蓝绿对决的争议,但中华文化非哪一个政党所能专擅,也不是哪个地区或政党的专属或禁忌,大陆可以高举弘扬中华文化的大旗,台湾也可展现复兴中华文化的经验、自信,与大陆共享文化资产,甚而借此弭平两岸关系裂痕。不可否认,蔡英文兼任"中华文化总  相似文献   

16.
闽南文化起源于中原,发展于闽南、台湾及潮汕、海南部分地区,融合并体现了古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的神韵和精髓。经过一代代闽南人的创造、挖掘、传承和弘扬,逐渐形成了上接中原吴越,下续中国台湾、海外,具有鲜明特色、丰富内涵的闽南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凝聚着闽南以及相关地区人民的思想、感情、智慧、意志和力量,是闽南以及相关地区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巨大动力。闽南以及相关地区人民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既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造就了闽南以及相关地区人民独特的品格和气质,形成了…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发展,都与她的历史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台湾自不例外。本文将考察台湾社会的变迁和文化发展,探讨台湾文化的中华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8.
正为加强沈台两地文化交流,继2017年沈阳市社会主义学院赴台湾文化交流活动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广告学系钮则勋主任一行4人,于2018年6月28日至7月1日,来沈阳市社会主义学院(沈阳中华文化学院)进行交流回访。副院长陈静代表沈阳市社会主义学院率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交流活动。交流会上,陈静副院长首先做开场致辞,并对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钮主任一行表示热烈欢迎。随后,钮主任介绍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的人文环境和地方特色以  相似文献   

19.
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尽管有个时候有人指责过儒家思想,以为它不利于经济发展,甚至有人说它是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可近几十年来人们看到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几乎都跟运用儒家思想有关,于是人们一反旧说,认为儒家思想有助于中国现代化。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台湾有识之士一再强调要重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带有台湾自己特色的台湾文化,是直接传承自闽南文化的,闽南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渗透到台湾汉族民众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闽南和台湾两地民众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民众在高压下被迫学习日本历史。进步人士与一些台籍志士在抗日战争中,意识到传播中国历史的紧迫性。1945年日军投降、台湾光复,国民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不顾各种困难与阻力,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首先从文化层面改造台湾社会,基于传播“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和台湾人是中国人”的理念,于1946年组织大陆专家编写中国历史教材,要求台湾省中小学生接受中国历史教育,培养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对中华祖国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亲切感,逐渐融入祖国大家庭怀抱。教育处的努力对台湾省光复初期的中国历史教育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