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9年7月25日苏维埃俄国副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签署了一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又称《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它是苏俄政府公开发表的一份对华外交文件,也是早期苏俄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方针。中国北洋政府  相似文献   

2.
十月革命爆发后,苏俄的严峻形势和敌对势力的反苏宣传主导了时人对苏俄的认知,进而生成并强化了苏俄的负面形象。但随着苏俄政权稳固、马克思主义传播、无产阶级革命兴起和苏俄真实信息播散,苏俄负面形象逐渐消解。尤其是五四运动爆发后,苏俄政府发表的第一次对华宣言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反帝情绪及爱国热情,在各派的鼓动宣传下,其形象达到"高光时刻"。苏俄形象的演变,其实是各派系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塑造形象的过程,也是在苏俄现实、苏俄信息、时人思想理念和国家权益四个要素互动参与下渐进发生的。  相似文献   

3.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于1919年7月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这是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东方文献总编室编著的《中国现代史》一书,较详细地叙述了宣言传入中国后的情况及对中苏关系的影响。兹将有关部分译出,以供史学界参考。题目为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的中国还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承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晚清的变革以及国人在此期间的一系列"自强"运动,使得国民的国家观产生变化并形成相对混乱的局面。而一系列变革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都刺激着国人的"救国"神经。在这时,苏俄政府的两次对华宣言无疑是一剂催化剂,并对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东路事件中的两国四方○崔萍19世纪末20世纪初修筑的横贯东三省的中东铁路,是沙俄政府通过《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在中国攫取的一项特权。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政府宣布废除沙俄在华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各种特权。但真正清理这些特权时却是另外一回事,特别...  相似文献   

6.
中东铁路,原称东清铁路或东省铁路,修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沙皇俄国通过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而修筑的,贯通中国东北三省并与俄境内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它既是沙皇俄国政府侵略中国的一个结果,更成为其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桥头堡。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政府宣布废除沙俄在华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各种特权。  相似文献   

7.
王凤贤 《世纪桥》2003,(1):21-23
中国铁路是沙俄政府依据《中俄密的》和《旅大租地条约》在中国东北境内强行修筑的一条“丁”字型铁路线。从满洲里至绥芬河是中东铁路的干线,从哈尔滨至旅大是中东铁路的支线。1905年沙俄将中东铁路支线南端即长春至旅大段“转让”给日本称“南满铁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中苏两国关于中东铁路问题进行了长期反复的交涉。1924年双方签署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简称《中俄协定》)及《暂  相似文献   

8.
《世纪桥》2017,(1)
苏联于1933年正式提出将中东铁路出售给日本。几经谈判,1935年3月,双方在未经中国认可的情况下,正式签订《苏满关于中东铁路转让协定》,将中东铁路出售给日本,究其原因有:为了维护自身远东地区稳定,中东铁路经济及军事地位下降和旧中国外交的软弱等。这虽然暂时缓解了苏日两国的矛盾,但造成了中国主权的破坏与领土不完整,造成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恶劣后果。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后,瞿秋白奔赴苏俄采访,并出版著作《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在报道中,瞿秋白热情歌颂十月革命,评介新经济政策,宣传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全方位介绍苏俄社会的现实情况。瞿秋白对苏俄的报道是中国记者最早反映十月革命后苏俄社会的作品,进一步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人民以苏俄为榜样进行民主解放斗争、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宝贵的思想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美国即开始对华实行旅行限制政策。60年代中期,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约翰逊政府以放宽对华旅行限制为突破口逐步调整僵硬的对华政策。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华旅行限制被彻底废除。在某种程度上,冷战时期美国各届政府在对华旅行问题上的态度反映了当时美国对华政策的走向。本文考察了美国对华旅行限制政策始末。  相似文献   

11.
赴苏俄留学运动,最早是由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推动的,该研究会的宗旨之一就是提倡留俄勤工俭学。1921年初,经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介绍,一批湖南学生动身去俄国,是为赴苏俄留学运动之始。以后陆续有人前往苏俄,使留苏的中国学生已  相似文献   

12.
日本学者石川祯浩所著《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以极其翔实的资料考证了若干问题,其中涉及苏俄早期助华建党工作渠道问题的研究,但并不系统。鉴于这个问题有其独特的考证价值,但在学界研究尚处于并不系统的状态,笔者试图以《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一书为蓝本,梳理若干苏俄对华工作渠道,剖析其发展,从中看到历史的复杂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日本学者石川祯浩所著《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以极其翔实的资料考证了若干问题,其中涉及苏俄早期助华建党工作渠道问题的研究,但并不系统。鉴于这个问题有其独特的考证价值,但在学界研究尚处于并不系统的状态,笔者试图以《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一书为蓝本,梳理若干苏俄对华工作渠道,剖析其发展,从中看到历史的复杂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一条鼎鼎有名的交通要道,许多人耳熟能详。可若说起中国近代史上的红色之路,却鲜为人知。早在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后,就经常派人通过中东铁路到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中国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学习革命经验,不断从四面八方来到哈尔滨,然后通过中东铁路奔赴苏俄。这样,就自然形成了一条通往苏俄和共产国际的红色之路。这条红色之路虽然形成较晚,但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为进一步确立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党的方针、路线,中共中央决定在1928年6月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15.
2001年1月20日,美国共和党人布什宣誓就任美国第43届总统,美国新一届政府组成。基于国家利益。党派差别和形势变化等原因,布什政府在继续保持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总方针的基础上,其对外政策,尤其是对华政策有所调整,新的对华政策格局初步形成。一是继续推行接触与遏制并行、具有明显双重性质的对华总政策。适应冷  相似文献   

16.
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发动了一场长达15年的侵略战争。这期间,苏联是中国反法西斯斗争最重要的盟友,援助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但是,不能不指出,苏联在对华关系的外交决策中表现出了明显的狭隘民族利己倾向。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中东铁路主权与曹理权之易手中东铁路系根据1896年《中俄密约》协定建造,是沙俄侵略中国的工具,也是各主要帝国主义大国争夺的对象。十月革命后,中苏双方在中东铁路问题上进行了长期交涉,苏联政府采取实用主义的外交策略,力图恢复沙俄时代对中东铁路的特…  相似文献   

17.
北京是现今中共中央的驻地。她也是中共诞生的摇篮之一。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领导人。1917年初,他受聘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他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也由沪迁京。《新青年》迁京后编辑部设在北池子箭杆胡同9号,即陈独秀家。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1918年12月6日,李大钊以《庶民的胜利》为题在中央公园(即今中山公园)讲演。 五四时期,毛泽东两次来京。第一次,他前来北京组织赴法勤工俭学。1919年底,毛泽东第二次来京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陆续在中国介绍,苏俄对华宣言在报刊上披露,这给毛泽东以极大影响,他如钒似渴地阅读马列主义书籍。当时,毛泽东和许多进步青年曾到陶然亭慈悲庵聚会交谈。 李大钊与邓中夏等人经多次酝酿、讨论,于  相似文献   

18.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本文着重就《宣言》关于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作一论述。 《宣言》对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度的物质文明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以“七·七”事变为开端,挑起了全面的侵华战争。近卫第一次内阁在侵华战争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对华采取政治诱降的外交政策。长期以来,史学界只注重近卫内阁对华武力进攻的一面,忽视了它企图利用“和平工作”对华诱降的一面。王辉在《辽宁大学学报》今年第4期上撰文,对这一问题做了进一步的剖析。一、近卫第一次内阁的对华诱降外交,其核心是以诱降蒋介石为对象,目的是迫使蒋投降,早日结束对华战争。其诱降的形式和手段不断变化,错综复杂。大致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1、从“七·七”事变到“八·  相似文献   

20.
中东铁路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艳波 《奋斗》2021,(2):68-69
1897年,沙皇俄国在中国境内东北开始修建"丁"字型铁路,铁路由俄境内赤塔到满洲里,经哈尔滨至绥芬河出境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南线从哈尔滨至大连,这条铁路就是中东铁路。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还是苏俄、共产国际派人到中国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人到苏俄学习考察培训,几乎都是通过中东铁路输送的,这条"红色之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