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卉 《前沿》2007,(10):205-209
冷战后,传统安全与国际事务在美国政治重心地位的相对下降,使美国的政治家、执政者以及公众舆论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转向了一些非传统安全领域,例如打击与防范恐怖主义袭击、保护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等等。环境外交也就因此得到重视,并被列入美国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成为美国主要国家战略之一。经历了老布什政府相对谨慎的环境外交时期,克林顿政府相对繁荣的环境外交时期,到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的环境外交可以说是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本文旨在分析小布什执政时期美国的环境外交政策,由此总结出这一时期美国环境外交的特点,并概括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罗艳华 《人权》2009,(6):50-53
人权外交现在对人们来讲已经不是什么新名词,近些年来它因为经常出现在中国和西方国家关系中并成为一些焦点事件而为人们所熟知。欧美等西方国家是人权外交的始作俑者。上世纪70年代美国卡特总统时期首次明确把人权原则宣布为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原则,而卡特政府也以人权外交而著称。  相似文献   

3.
自2009年底奥巴马宣布他是美国“第一位太平洋总统”以来,美国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融军事、外交、经济与意识形态等手段于一体的“重返”亚洲战略,尤其是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美国部署和实施“重返亚洲”战略的步伐明显加快,强化对华战略制衡和防范力度进一步加大,从地区到双边全面加强对华竞争姿态。美国的“重返”给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带来新元素,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出现一些新变化。一、中国面临来自美国的竞争压力加大首先,美国着力打造同盟及伙伴关系网络,对华实施离岸制衡的后果是:亚洲国家在安全上进一步陷入选边站队的处境。尽管无需夸大由此可能给中国安全带来什么样的威胁,但它却是美国削弱中国地区影响力的有效手段,中国在外交上面临的竞争压力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4.
李新征 《创造》2013,(6):20-23
中东地区一直关乎美国的核心战略利益,二战后美国在中东地区经历了杜鲁门主义、艾森豪威尔主义、尼克松主义、布什主义、奥巴马主义等一系列体现时任总统外交思想的中东战略。这些战略以当时美国的国力以及国际环境为背景而有显著不同,但最终的目的都是通过争霸在这一地区获取重要的战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人权外交早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本世纪初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时期(1912—1918)。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的很重要内容就是捍卫人权。1917年4月,美国宣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威尔逊声称美国参战的目的是“捍卫人类的权利”,当时,威尔逊被“公认为...  相似文献   

6.
2016年大选将在美国总统选举史上留下非常特殊的一笔。一位无任何公职、无任何从政经验、无任何外交政策经历的地产大亨当选为美国总统。如何预测和研判这样一位"三无"总统的上台对美国外交战略走向,及其对大国关系的影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从美国总统选举政治及其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规律的视角,或可窥见特朗普的上台对美国外交战略与中美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美国总统特使外交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使外交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现实。在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 ,美国对特使外交的娴熟运用是独树一帜的。美国特使外交不仅在形式、内容和功能上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代表性 ,而且它的广泛应用正影响着当代国际外交制度的新变化、新规则与新秩序。本文试图对 1 789- 1 989年美国总统特使外交的缘起、发展沿革和特征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8.
刘学刚 《人民公安》2008,(16):10-13
北京奥运会成为中国开展首脑外交的大舞台。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奥运会吸引了至少54位国家元首、16位政府首脑以及10位王室代表参加。他们当中包括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理普京、法国总统萨科齐等联合国安理会“五常”领导人;加上一些国家政党领导人和前政要,一时之间,政要云集北京,上演了一场在中国、奥运会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规模空前的“奥运外交盛宴”。  相似文献   

9.
1919年11月19日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从而堵塞了美国加入国际联盟的道路。美国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的原因主要有:美国孤立主义外交传统的影响,国内特殊复杂的居民情况,《凡尔赛条约》体现出来的大国独断专行引起美国国内进步人士的批评,国会与总统相互制约的政治体制以及美国问鼎世界霸主地位的国际条件尚不成熟,威尔逊总统僵化固执的立场等。  相似文献   

10.
《上海支部生活》2009,(2):49-49
布什已经结束了其八年的美国总统任期,新任总统奥巴马已经走马上任,对于八年来,布什执政期间的外交功过,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最近发表了相关评论,文章大体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1.
颜林 《前沿》2004,(2):177-180
在三权分立的美国 ,外交权是由国会和总统共同享有的 ,由此也产生了国会与总统对外交权力的争夺。冷战后 ,美国国会力量的复兴使其插手政府外交政策的情况越来越多 ,近十多年来中美关系的每一次波动的背后都有国会的介入和干预。本文分析了国会介入中美外交的事实 ,并得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行将尘埃落定,这是美国第57届总统选举,它将深刻影响未来四年美国的变化发展,意义非凡,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继续深化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革迹象的大背景下。此次大选的辩论议题主要围绕经济、安全、外交、能源政策等议题展开,但对中国来  相似文献   

13.
时下,美国国会频频参与、影响甚至主导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已经成为美国政治生活的一个现实。美国国会外交权的复兴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后冷战时期的来临,这种趋势日趋明显。对于国会外交权复兴的好坏,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国会过多地涉足外交不是好事,因为国会作为一个庞大的机构,行动迟缓、议而不决而常常错失良机;权力分散且容易泄密;议员过分在意自己的政治生命、短期行为明显,议员过于内向化、对国际事务相对无知等。另一些人却认为,国会参与外交是对“帝王般的总统”的有效遏制.防止权力的滥用,用国会的精斟细酌来中和总统可能存在的冲动与武断。  相似文献   

14.
美国自建国起便奉行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将美国孤立于国际纷争之外。但随着美国国力的增强,孤立主义原则演变出了多种形式和思想,门罗主义、威尔逊主义以及杜鲁门主义都是其新的演变形式。门罗主义将美洲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威尔逊主义将美国推向世界,奠定了整个20世纪美国外交战略的根本指向;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在冷战时期外交政策的宗旨。三者之间有抛弃、有继承、更有发展,从它们的发展演变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走向全球霸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姚泽浩  陈忠玲 《理论月刊》2004,(10):104-105
美国推行人权外交由来已久,凭借其经济上的优势大肆干涉他国内政,影响着国际关系的格局。本文论述了自卡特政府以来冷战时期和后冷战时期历届美国政府在世界各地采取的人权外交的新动向、美国对中国的人权外交政策、影响美国人权外交政策发展的国际因素等问题,从历史、国际政治、国际法的角度分析其实质与非法性。  相似文献   

16.
李景峰 《前沿》2010,(16):120-123
巴基斯坦经历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印巴战争后,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与美国结盟政策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如何使巴基斯坦外交走出困境成为佐.布托执政后面临的棘手问题。本文首先回顾了佐.布托上台之初的国际国内环境现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佐.布托的外交思想的精华,并以具体事实分析了他的外交政策在其执政时期的具体应用,最后介绍了佐.布托的外交思想在巴基斯坦应用的效果,以及对未来巴基斯坦外交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今年10月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后,通过了对克林顿总统进行弹劾调查的决议案。美国新闻界对此大肆炒作,这是1974年尼克松“水门事件”幽灵的重现。克林顿绯闻案在美国引起强烈震撼,其事态发展对美国的内政和外交都将产生一定影响,因而引起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严波 《台湾研究集刊》2006,(2):24-30,39
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对台湾问题奉行"双轨政策".文章以该政策的始作俑者--里根时代的台湾问题为例展开论述.首先,简述里根时代"双轨政策"的表现.接着,从美国国内政治的角度透视了里根奉行该政策的缘由,认为这是由总统个人的外交哲学以及美国国内政治生态中的诸因素共同决定的.最后,通过回顾建交以来历届美国总统"双轨政策"的演变得出结论,认为在透视当前和预测未来的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时,要关注美国政治生态中诸项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从4月开始,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和总理亚努科维奇之间刀来剑往,互不相让, 2004年橙色革命以来潜在的政治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自冷战以来乌克兰东西部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立场上都存在很深的裂痕,橙色革命后脆弱的权力分配让这些冲突更加白热化,美国、欧洲与俄罗斯在其中的外交角力和利益关系更让这场争斗变得变幻莫测。  相似文献   

20.
作为美国总统,尼克松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活动家,但其从政之初就与媒体结怨。媒体对他的报道和评价更多是负面的,他对媒体也少有好的印象和看法,双方关系一直很差,冲突时有发生,直至对簿公堂,最后发展到媒体将“水门事件”曝光,尼克松被迫辞去总统职务,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也是唯一一位辞职的总统。考察尼克松与媒体的关系,对于进一步认识尼克松本人和美国的新闻媒体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