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哲学史教学对于培育大学生和谐人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哲学史关注的中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依据及实现途径问题.本文围绕着什么是及如何塑造和谐人格,儒家、道家、佛家都对人智慧的开启、身心的和谐、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以及实现和谐人格的工夫途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界为环境,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交互作用所构成的复杂多维的有机体。和谐人研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人是集个体和谐、人际和谐以及类和谐的统一体。个体和谐的基本内容包括:身心和谐、认知和谐、人格和谐以及发展和谐。其中,身心和谐是基础,认知和谐是手段,人格和谐是关键,发展和谐是目标。这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之发展的时代取向,也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要求。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格是“人精神修养的集中体现”,强调要有人格、人格要正。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时代新人的重要论述中蕴含了对新时代理想人格的期许。马克思人格理论揭示了人格是自然人在社会实践中自为建构的,并在批判资本逻辑宰制下现代社会人的身心人格、认知人格、道德人格和生态人格异化的基础上,提出自由个性的理想境界。当前,以马克思人格理论为鉴,应当培育兼具健康身心人格、全面认知人格、优良道德人格和和谐生态人格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4.
龚玲 《新长征》2011,(2):56-57
教育是形成人格和谐、构建人际和谐、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是保证国家发展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战略工程。学校只有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才能达到人格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开始发生了潜在的变化,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大环境下促进人们幸福指数上升有利于社会和谐、社会稳定。本文从个人心理、社会环境、社会文化、人际关系四个方面来探讨对幸福感的影响,提倡建立积极乐观的人格特征,树立方向正确的人生目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来促进幸福感的积极培养。  相似文献   

6.
潘晶 《世纪桥》2010,(7):95-96
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建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价值目标,也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完善的内在需求。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有两个维度,从内在维度来看要达到自我和谐,从外在维度来看要达到人际和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为了适应的时代的要求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建构应促进大学生的理性与非理性发展的辨证统一,同时促使大学生身心发展、适应社会,回归生活世界,最终启发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和自身的全面发展。这是新时期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的价值取向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当人心理不和谐时就会产生不和谐的社会行为,对社会起到破坏作用。因此,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心理和谐便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急剧转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结构与利益分配处于大调整中,社会角色变迁加速。如何顺应这一时势的膻变,促使人格转化和升华——塑造自我实现型人格?这是每一个社会主体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新课题。笔者拟对这一问题作些肤浅探讨,以求教于行家。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格的发展态势著名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存、安全、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其中,自我实现是层次最高的需要。与这五个层次的需要相适应,社会主体人格也定化为五种,其中,自我实现型人格是人格高度成熟。整合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社会系统本质是自然社会与人类社会的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实现自然——人——社会这个全生态系统整体和谐统一的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和谐共生"核心价值理念。正确处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格生态"三大系统内部及其相互关系,建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全生态系统整体和谐统一发展的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10.
在新形势下,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这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大智慧。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我们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从哲学高度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也就是要实现“自然-人-社会”和谐统一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一个安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而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环境,关键是人。关键在人。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最基本的和谐。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建立新型和谐的农村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儒家的和谐思想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普遍和谐即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的身心和谐,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儒家要求人们“和为贵”,互相容忍,互相尊敬,和谐共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文化表现为“天人合一”、“天人相分”等思想;在人之身与心两方面,儒家重视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要求人们重视生命与道德、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和谐统一。儒家的这些思想精神无疑对缓解和解决当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失衡和矛盾提供了智慧的源泉。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如何开发而不破坏,从而为…  相似文献   

13.
正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特别是在以教书育人为主要宗旨的高等学府,此项任务显得特别重要。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秩序的和谐,最终也要归结为人的和谐。如何培养和谐的人,如何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专长、明事理、懂和谐  相似文献   

14.
领导干部自我和谐包括心理和谐、思想和谐、人格和谐、素质和谐、行为和谐、生理和谐等主要表现形式。实现领导干部自我和谐有利于引导、影响、推动广大社会成员实现自我和谐、缓和并解决社会矛盾、密切党群关系、构建党内和谐。实现领导干部自我和谐需采取加强心理调治、思想净化、人格修养、素质培养、行为规范、生理保健等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试论人格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能常被人们直观地解释为“做人的资格”,它是指人的社会尊严、价值、地位的作用的总和。具体地讲,人格就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活动中所形成的,并在其行为和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特质的总和。人格并非是人的自然属性和肉体生命价值的显现。正如马克思所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7页)人是社会的产物。关于人格定义概括的是人格的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人格的理论需要进一步…  相似文献   

16.
皮晓飞 《党史纵横》2008,(12):30-31
“和”意指温和、和谐,当今中国小到建设和谐社区,大到建设和谐社会,除了要有规范全面的规章制度保障外,重要的是还要实现社会中人的内心的和谐。人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分子,要实现和谐社会要求人们有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宽容的人格精神,科学理性的判断问题的能力。重读《张闻天选集》的时候,我们从张闻天身上读到了这些优秀的品质,对于这些品质统归于一个“和”字。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中国化最新研究成果。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中,如何实现“经济-自然-社会-人”的共同发展,并确立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永恒主题和最终目标等价值取向.树立和发挥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快速和谐发展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构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快速发展、和谐发展,健康、文明的辩证关系,将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类解放事业的发展,心理和谐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标准由对立、分裂逐渐走向融合,使心理和谐呈现出由"群体形态个体"依靠宗教幻觉取得的虚假、低度和谐--"独立个体"依靠心理科学维护的适度和谐--"自由而全面发展个体"心理完满、高度和谐三个历史阶段.处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型的中国人,其社会人格受"物的依赖关系"型塑,不仅形成独立、自主、理性的人格特征,而且也使人与自然、人与劳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关系异化,导致了现阶段特有的心理冲突、心理问题.为此,须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指引下,从宏观制度和微观个人层面改变资本、权力异化现象,实现社会的公平、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以构建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19.
高璇 《唯实》2008,(10):53-56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以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等形式存在的社会资本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通过结成丰富的社会联系来减少由于人自身和外部资源的匮乏所带来的限制,从而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完善个体人格;能够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在通过个人相互联系的增强、国家政策的支持等措施提升社会资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应警惕社会资本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 构筑和谐校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的精英集团,高校应该做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头羊,要本着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认识高校和谐的关键是校园主体人的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构筑和谐校园的步伐.以"天和"的平等精神,构筑和谐校园的客观环境;以"人和"的人格独立精神,构筑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以"心和"的宽容精神,构筑平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