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当人心理不和谐时就会产生不和谐的社会行为,对社会起到破坏作用。因此,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心理和谐便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通过对社会客体的改造和优化,以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更需要对社会主体--人的改造和优化,以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主观条件.和谐人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集个体和谐、人际和谐与类和谐的统一体.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体的要求,和谐人具备自身的一些特性.本文从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三个视角分析和谐人的特性,一方面体现了人之发展的时代取向,同时也从社会主体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 构筑和谐校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的精英集团,高校应该做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头羊,要本着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认识高校和谐的关键是校园主体人的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构筑和谐校园的步伐.以"天和"的平等精神,构筑和谐校园的客观环境;以"人和"的人格独立精神,构筑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以"心和"的宽容精神,构筑平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以党内和谐促进机关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也是摆在各级机关党组织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从发扬党内民主的角度,初步探讨如何以党内和谐促进机关和谐。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以党内民主促党内和谐既是党的建设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龚玲 《新长征》2011,(2):56-57
教育是形成人格和谐、构建人际和谐、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是保证国家发展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战略工程。学校只有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才能达到人格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发展党内民主,实现党内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要通过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的关系,正确处理各级党的组织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正确处理党内和谐与斗争的关系,把我们的党建设成为团结统一的充满活力的先进政党,更好地肩负起带领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内和谐。没有党内和谐,就没有社会和谐,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龚晨  龚永爱 《学习论坛》2007,23(10):17-20
充分认识党内和谐的创新价值意义,是构建党内和谐的先决条件,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和谐政党的理论基石。"党内和谐"命题提出的创新价值意义在于以新的突破点,为党的执政理论研究、创新、发展拓展了更大的空间;党内和谐本身的创新价值意义在于以新的切入点,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内和谐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创新价值意义在于,以新的着力点,为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提供了可行的举措。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政党政治视角剖析执政党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以利益整合、党内和谐、党群和谐为轴心,提出了执政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关键和基础。只有发挥执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以党内和谐带动整个社会和谐,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达到党群和谐,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1.
身心和谐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在生理和心理上达到一种调和、融洽的状态.人身心的和谐和全面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它的实现与否直接制约着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而要构建和谐身心,经济是基础,教育宣传是重点.自身修养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张九海 《唯实》2006,3(4):12-14,26
当前,学术界充分肯定了传统和谐思维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滋养作用,但没有对传统和谐思维的局限性给予足够的重视.传统和谐是一种单一和谐、感性和谐、德治和谐,认清传统和谐思维与当代和谐思维的内在关联,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起点。或者说它是和谐社会的主体条件。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的人,应该具备三个基本条件:首先,他应该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享有者;其次,他应该是政治权利的享有者,即他应该是公民;再次,他应该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进行和谐社会的主体建设必须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4.
身心和谐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在生理和心理上达到一种调和、融洽的状态。人身心的和谐和全面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它的实现与否直接制约着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而要构建和谐身心,经济是基础,教育宣传是重点,自身修养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潘晶 《世纪桥》2010,(7):95-96
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建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价值目标,也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完善的内在需求。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有两个维度,从内在维度来看要达到自我和谐,从外在维度来看要达到人际和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为了适应的时代的要求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建构应促进大学生的理性与非理性发展的辨证统一,同时促使大学生身心发展、适应社会,回归生活世界,最终启发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和自身的全面发展。这是新时期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的价值取向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和谐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核心,更是和谐社会里人的存在指向。马克思认为,“和谐人”以和谐社会关系为本质,以和谐实践为根本特征,只存在于和谐人共同体中,它既是共产主义社会里“现实的人”,又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运行主体和价值目标。马克思的“和谐人”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政治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逻辑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修果 《探索》2006,1(1):62-65
政治是人类社会有机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政治和谐的实现。政治和谐是具有社会主义阶级性的政治文明状态,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的政治秩序;政治和谐含义本身也涵盖了政治主体和谐、政治关系和谐等基本要求。以此可进一步从执政党的建设、政治制度的建设等方面探讨政治和谐的进路。  相似文献   

18.
理想人格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命题,和谐人格因其具有理性与非理性、个体性与社会性、创新性与独立性、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的特点,成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理想人格。塑造和谐人格的主要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加强文化自觉,合理借鉴中西文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建立、健全科学、公正的制度文化。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的政治逻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社会是一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人类社会比较理想的社会状态.在当代中国,和谐社会主要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应以尊重社会主体的多样性、差异性和矛盾性为前提,激发并整合各种社会力量,以建立政治稳定、公平公正、人际关系和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为旨归.  相似文献   

20.
"和谐人"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然主体,具有一些与经济人、道德人等其他人的存在方式不同的特性。"和谐人"的特性研究,旨在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体发展的独特要求,主要包括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上的特殊性、和谐人本身的客观属性以及主观属性。在自然属性的协调性表现为:动物性的减弱;需求的有限性。在社会属性的协调性表现为:人的本质的提升;社会关系的和谐;自然观的转变;主体性的合理性。"和谐人"的特性研究一方面体现了人之发展的当代取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从社会主体视域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