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见远 《桂海论丛》2005,21(4):86-88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正视挑战,正确理解全球化趋势中的文化多元化问题,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发展生产力,增强自身经济实力,正确对待信息网络技术,坚持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与摒弃其文化垃圾,全面提高民族文化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鲍宗豪 《政策》2003,(4):42-43
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企图削弱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主权,输送西方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企图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我们必须通过维护民族文化,消除"全球场"中文化发展的不平等、不公正性,保证和实现世界新文化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与弱势民族的文化困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德胜 《思想战线》2001,27(1):104-108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的加快,我们正面临着严峻的文化问题."入世"并非单纯的经济全球化,经济上的全球一体化同时伴随着西方以经济为后盾的强势文化对发展中国家弱势文化的深刘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正以其经济实力为基础形成一种文化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上的外部扩张和内部改造,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同时谋求保持本民族文化特征及与发达国家的平等文化权利,殊为不易.普遍主义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需要强调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能真正实现国际各民族间的文化民主.  相似文献   

4.
崔海英  罗翠丽  王静 《前沿》2011,(2):143-146
本文从分析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以及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化的冲突入手,探讨在全球文化一体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三条原则,即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化及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大文化民族主义,既不能全盘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也不能过分强调本国文化最优,排斥外来文化;坚持中庸之道,兼收并蓄。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对西方文化中重法制,重理智,尊重自由、平等,敢于创新、自立的价值取向充分肯定,同时摒弃极端个人主义、重利轻义、审美低俗化等消极倾向。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聚焦中国价值、阐释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2015年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学术论坛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主题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价值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与会专家学者紧扣主题,从全球化的宏阔背景,聚焦中国价值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塑,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价值重塑的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回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学理基础和现实路径以及中国价值与传统价值、西方价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比较文学自20世纪初期诞生以来,其发展一直与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进程相伴.在全球化语境中发展起来的当代大陆与台湾比较文学,以全球性视野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限制,不懈地追求民族文化认同,表现出一致的文化主体立场.正是大陆与台湾两岸比较文学学者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推动着中国比较文学在全球化时代不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聚焦中国价值、阐释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2015年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学术论坛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主题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价值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与会专家学者紧扣主题,从全球化的宏阔背景,聚焦中国价值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塑,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价值重塑的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回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学理基础和现实路径以及中国价值与传统价值、西方价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整合与创新: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全球化正以各种方式和形式向世界各地推进,非西方民族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文化该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本文认为,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大潮,建构现代文化形态,实现文化的整合与创新,这是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桂海论丛》2003,19(3):88-90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全球化的趋向。在这种文化全球化过程中 ,存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整合 ,也存在着严重的西方文化霸权主义 ,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文化面临着边缘化状态。本文从文化全球化这一背景入手 ,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张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是否会导致一个文化全球化?现实的趋向是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呈双向增强态势.文化霸权主义者、文化极端民族主义者和文化理想主义者把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绝然对立,夸大了二者的不相容性和排斥性,选择了文化冲突的文化立场和文化战略.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是在前进中弘扬、在坚持中发展面向世界的、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1.
文化相对主义是在全球化语境下每个民族处理"民族文化"与"全球文化"关系的理论话语之一,是与文化哲学传统的创造相伴而生的、在批判文化进化论的过程中展开、在批判西方以经济为核心的发展理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文化相对主义是对"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某种校正与纠偏,是发展中国家对抗"文化帝国主义"话语霸权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12.
后殖民理论视野中东方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殖民理论揭露出从殖民时期到全球化时代西方对东方的隐蔽的文化霸权,东方民族的文化在西方的知识生产和文化渗透下,被扭曲被贬低,被掩盖被抹杀。东方民族也有对西方的文化抵抗,但力量是非常微小的,东方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在后殖民理论视野中是悲观和无奈的。在东方民族面对全球化时代新的一轮西方文化冲击时,东方民族应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3.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高菊、史传林二同志在来稿中说: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才能保持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有了民族的认同感,一个民族才可能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而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与开放性或世界性又是统一的。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我们正确认识“独立性”与“世界性”。“独立”与“孤立”是不同的,如果把二者混淆起来,就会陷入民族文化封闭主义、中心主义、排外主义、自大主义;如果误解了民族文化的世界性,可能会导致对强权文化的盲从与迷信,将我们的现代化认同于西方文化,则陷入民族虚无主义,由此逐步丧失…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两种平行而相反的文化趋势。既造成了一种世界通行的工业文化和大众文化,并使若干西方价值观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接受,同时也促使文化的民族化和地区化增强。今天已经不是殖民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时代,我们有能力培元固本,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中加强民族文化建设,批判各种腐朽、迷信和黄色文化的思想观点,保证开放文化的健康发展和交流。  相似文献   

15.
谭卫华  阎缨 《思想战线》2001,27(6):103-105
中国的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化的启动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运作要求相结合而显现出极大张力;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要张扬民族文化个性,而且要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对话中,追求民族特质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正遭受市场利益的侵蚀和民族情节的阻碍,难以与西方体育文化融合。为了推动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我们应当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世界体育文化发展方向的新型体育文化;同时要积极开发体育市场,发展休闲体育产业。  相似文献   

17.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模式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传统政治文化的原初模式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是经历多次转换具有多元结构和多重体系的法治文化的复合体,并在资本全球化扩张中率先实现现代化.与西方模式经历多次转换不同的是传统中国在两千多年里"一以贯之"的礼法文化模式,其表征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而价值取向则是"大一统"的政治文化心理、权威主义(专制主义)、民本主义和以"仁爱"为核心,礼乐教化在先,刑罚惩治在后的人文传统.它孕育了与古希腊罗马理性主义相辉映的源远流长的中华人文精神.顺应全球"一体化"趋势,凸显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革故鼎新,成就中化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8.
蒋颖荣 《传承》2012,(17):48-49
追求幸福,是中国人乐此不疲的永恒主题。在全球化浪潮汹涌冲击、西方价值观受到追捧以及国人普遍感到精神无根的当今社会,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幸福观问题上的思想和观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突出的特征,在全球化的趋势中本土文化的命运和发展前景,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文化的全球化对民族文化形成的冲击,使民族文化何去何从、如何应对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多元并存中凸显儒学的文化功能,寻求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坚持"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相统一,应该成为我们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社会管理文化的差异依次表现为三个层次:哲学观上的执两用中与两极对立、价值观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管理观上的人治与法治。两种社会管理文化各有千秋,瑕瑜互见。中华文化历史悠远,拥有巨大包容力、吸引力,体现出内在的创造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必将整合东西方两种文化,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管理文化,进而创造出有别于西方的社会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