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2年9月11日,武侠名著《鹿鼎记》在香港报章刊完最后一节,其作者金庸终于封刀。金庸于50年代中期开始在《新晚报》试写连载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此后一发不可收拾,15年写了14部武侠小说,几乎部部引起轰动,在台港澳和东南亚华人圈造就了一大批“武侠迷”和“金庸迷”。作者将14部小说的书名各取一字,成为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相似文献   

2.
面孔     
梁羽生 一代武侠小说宗师梁羽生于1月22日在澳洲病逝,让原本就逐渐没落的武侠小说界更添了些许凄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梁羽生和金庸号称“金梁并称,一时瑜亮”。自1954年在《新晚报》上连载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起,此后30年间他共有《萍踪侠影录》、《白发魔女传》、《塞外奇侠传》、《七剑下天山》等35部小说作品问世,共计1000万字,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  相似文献   

3.
《观察与思考》2006,(24):12-13
要超越金庸,革掉金庸们的武侠命,突破传统武侠小说堡垒,创作出新时代的武侠小说。 ——日前,在第三届今古传奇武侠文学奖暨黄易武侠文学特别奖颁奖仪式上,新生代武侠女作家、北大硕士步非烟放言。  相似文献   

4.
<正>一我自幼喜爱武侠,最早读的是《七侠五义》与《小五义》,在小学时曾自编武侠小说《五鬼剑侠传》。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开始关注新武侠小说,尤其读了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便觉得新武侠让人眼睛一亮。当时我正在报社当编辑,业余时间想研究点东西。那时候不少人在研究鲁迅、茅盾、巴金,我不想凑这个热闹,决定以研究新武侠为课题。当时我想研究新武侠,也受到我老师章培恒先生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我投在章先生门下  相似文献   

5.
第一现场     
<正>要超越金庸,革掉金庸们的武侠命.突破传统武侠小说里全,创作出新时代的武侠小说。-日前,在第三届今古传奇武侠文学奖暨黄易武侠文学特别奖颁奖仪式上,新生代武侠女作家、北大硕士步非烟放言。中国还没有走出性的中世纪。  相似文献   

6.
在武侠小说里,金庸先生对"天下"更多地注入了一种伦理的、历史文化的元素。金庸武侠小说的地理历史文化政治语境,使小说有了成为一种新认识的文化的可能性。武侠不是一种情绪,它是一种文化,它最撼动人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电视传媒对金庸武侠小说的传播和诠释,意味着一个文本被夸大时代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作者与读者第一互动的文学意义的结束。  相似文献   

7.
2012年2月5日,92岁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蒋英在北京逝世。蒋英是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女儿,是“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的妻子。比较鲜为人知的是,她还是香港武侠小说家金庸的表姐。  相似文献   

8.
赖晨 《协商论坛》2012,(2):50-51
邓小平爱看武侠小说,尤其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而金庸在邓小平"落难"时,曾撰文盛赞邓小平。1981年7月18日,邓小平接见了金庸,相见甚欢。不久,金庸武侠小说在大陆"开禁",成为畅销书……邓小平睡觉前爱看金庸的人、武侠小说邓小平曾坦言:"我读的书并不多。"他没看过马恩全集、  相似文献   

9.
吴俊逸 《传承》2009,(13):57-59
倪匡在《我看金庸小说》中说:"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描写部分当然精妙绝伦,但比起其他精彩部分来,似乎不必专门提出来详细讨论了。"而我这篇文章恰恰要专门讨论金庸笔下的武器和武功。梁羽生认为,武侠小说可以没有武,但不能没有  相似文献   

10.
金庸先生曾说:武侠小说就是成人世界里的童话。可是武侠、江湖毕竟是小说中的虚拟世界,现实生活中难描难画。有一位西北姑娘,却开了一家“金庸侠客岛”酒吧,以金庸小说中的江湖和大侠作为酒吧的主题,让正在做着童话梦的成年人圆了梦想!  相似文献   

11.
读过金庸武侠小说的人,无不被其磅礴的气势所感染。文如其人,这恐怕与金庸先生一生正气,几经挫折而不计怨嫌的大度胸怀分不开。"一个人肚皮要大一点"金庸原名查良镛,金庸是他写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时所取的笔名。查良镛小时就读龙山学堂,是班里的作文、演讲能手...  相似文献   

12.
怀念梁羽生     
曾有学者认为,新派武侠的鼻祖,应该是朱贞木。朱贞木的《七杀碑》是1949年发表的,如果从那个时候算起,新派武侠已经有一个甲子的历史了。不过大多数学者还是倾向于把朱贞木看作旧派武侠小说的最后一名,看作是殿军,而把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定位在梁羽生身上。  相似文献   

13.
杨早 《协商论坛》2016,(4):50-51
阿里欲收购《明报》的传闻大概是2015年底传媒圈最热话题,网友调侃马云是因为爱看金庸小说才萌生此意.在内地读者印象中,提起《明报》首先想到金庸,《明报》为金庸一手创办,他的《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等名作都是在《明报》连载发表,成就了《明报》巨大的发行量,内地读者也多是因为武侠小说才知道《明报》这张报纸.  相似文献   

14.
1981年7月18日上午,邓小平以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身份会见香港(《明报》社长查良镛(即金庸)。这是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以后,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单独会见的第一位香港同胞。  相似文献   

15.
最早对香港小说有兴趣始于看徐吁的《鬼恋》,书里神秘绝色的女子,来自埃及的女士雪茄香烟,黑色帷幕的屋子,给我印象极深。上世纪90年代是个台港小说泛滥的时期,看惯了早期那些革命小说和国外名著,突然看见这些随心见性的文字,年轻一代基本都痴迷进去。少年时期的我,架上就满满是金庸武侠,和一排倪匡的卫斯理系列,还有倪匡妹妹亦舒等其他女作家的女性爱情小说。当时金庸和倪家兄妹被称为香港文坛的三大奇迹,在号称文化沙漠的香港,靠文字写作获得财富和地位而跻身香港的上流社会,确实令人敬服称奇。  相似文献   

16.
正金庸绝不仅仅是一个武侠小说家,他完全有着驾驭鸿篇巨制的能力,有着向更高的峰巅冲击的能力,也有着实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他不能实行自己的"暮年变法",实在是文学史上的巨大遗憾。金庸(1924-2018年)的著作曾伴随了我们少年时代最美好的记忆和岁月,那个时节,是一个多么天真烂漫、生命如花的时候啊!就如同"五四"那代人读到《少年维特之烦恼》一样,在上世纪80年代少年的我们的心中,读到《射雕英  相似文献   

17.
文化     
继《天龙八部》部分章节被选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之后,金庸武侠名作《雪山飞狐》也出现在了最近课改后的北京语文泛读备选篇目中。与此同时,在各地的课改中,鲁迅、朱自清等名家的作品数量逐渐减少,如鲁迅的《一件小事》、《祝福》、《药》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在各种版本的语文课本中慢慢淡出。这种变化不仅再度引发了关于“金庸能否入教材”的争议,同时也让一些人发出了“金庸要取代鲁迅”的担忧。来自腾讯网的调查显示,对金庸作品入选中学课本,  相似文献   

18.
<正>1956年5月1日,金庸与香港大学毕业的女记者朱露茜结婚,金庸为她改名为"玫",含有"以文称王"的意思。6个月后,金庸的第一个儿子降生。1961年、1963年和1965年,二儿子及两个女儿出生。朱玫是金庸的第二任妻子,结发妻子杜冶芬和现任妻子林乐怡都没有生育。长子最具父亲基因在金庸的儿女中,大儿子查传侠大概是最具有父亲遗传基因的孩子了。  相似文献   

19.
大话倪匡     
倪匡是谁?在世人眼中,他是与金庸、黄霑、蔡澜齐名的"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他是东方的艾西莫夫,是著名科幻小说《卫斯理系列》《原振侠系列》的创作者;他还是香港著名女性作家亦舒的哥哥、演艺圈玉女派掌门人周慧敏的公公……在倪匡的头上,顶着无数金字招牌,然而,去掉这些明晃晃的头衔去看倪匡,你却只会看到一个古灵精怪、开朗豁达的性情中人。他不似金庸严肃,不似古龙多情,却拥有更多快乐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20.
去年11月9日,香港著名作家、《明报》创办人查良镛(金庸)先生偕夫人林乐恰、儿子查传倜来到阔别了半个世纪的故乡浙江嘉兴市访问。在四天时间里,他们游览南、北湖,观赏钱塘江潮,投资办企业,忙个不停,获得了乡亲们的赞誉。东山再起金庸先生于1993年3月退休。他辞去《明报》董事局主席,将艰辛经营32年的《明报》出售给于品海为首的智才集团。尔后,他却依依不舍这心爱的“江山”,准备东山再起。去年72岁的金庸老当益壮,一次在杭州香格里拉酒店对记者说:“人生总是无常的,生命也不知道哪一天结束,任何事情是没有永远的。”金庸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