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市私家车的迅速增加,私车拼车发展迅猛,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环境污染等,但也由此引发了一些相关的法律问题。本文指出在我国相关法律环境还不太完善的情况下,研究私车拼车行为的法律属性,对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潘米 《法制与社会》2014,(22):243-244
拼车行为在我国是新生事物,缺少法律法规的规范。本文通过界定"非营利性有偿拼车"行为的性质和分析其侵权行为的责任分配问题,以期推动该行为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3.
肖莹 《法制与社会》2013,(4):267-268
近年来,拼车现象逐渐在我国各地区兴起,成为一种"时尚"的出行方式。拼车作为一种兼有利弊的出行方式,一出现便引发了很多争论,特别是拼车中的有偿拼车,有人提倡,也有人认为应该将其认定为非法营运。本文通过对拼车概念的界定以及分类探讨,拼车发生事故后的责任认定,同时结合外国立法与实践经验,对我国拼车行为合法化提出了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4.
尤琳 《法学杂志》2008,29(2):128-130
"有偿拼车"是一种合法的拼车行为,具有"有偿支付"性;"有偿拼车"中车主与搭乘者的关系是普通民事合伙关系;"有偿拼车"搭乘者应纳入交通事故保险理赔范畴;"有偿拼车"车主对搭车者因交通事故伤亡赔偿责任的归责可以约定也可以法定。  相似文献   

5.
丛林  田野 《法庭内外》2014,(11):23-25
正时下,公车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进行中。"车改"推进,公车大幅削减,但事情总得要做,随着私家车的增多,开自己车办"公家"事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私车公用"将成为一种趋势,由此带来一个巨大的风险,那就是"私车公用"发生交通事故,损失由谁来承担?一起驾驶私家车为单位办事发生交通事故遭遇巨额索赔的案件引发了人们对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将当前出现在我国某些大中型城市中的“拼车”现象进行性质上的划分,对各种类型的“拼车”行为可能带来的弊端进行分析,探究“拼车”行为在我国的合法性和可行性,最后对于该现象相关的制度跟进提出期待。  相似文献   

7.
读了《法学杂志》1985年第四期周强同志的《论遗赠扶养协议》一文(以下简称“周文”),觉得某些提法尚可商榷,愿提出探讨。一、遗赠扶养协议是有偿的法律行为。周文认为:“‘有偿’一词在民法学和经济法学上是有严格含义的,它是与等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在遗赠扶养协议中根本不存在等价的问题”。因此,遗赠扶养协议不是有偿的法律行为。从逻辑学的角度看,“民事法律行为”与“有偿的法律行为”、“无偿的法律行为”是属种关系,而“有偿法律行为”与“无偿法律行为”则是全异关系中的矛盾关系。这就是说,全部“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分为“有偿法津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两种,一起民事法律行为非此即彼。据此,周文认为遗赠扶养协议不是“有偿法律行为”,那么就只能是“无偿法律行为”,我认为,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对的,所谓“有偿”,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私家车急剧增加,而道路资源短缺面临着很大压力,人们对拥堵越来越关注,出门成为一个难题,在重要的交通枢纽往往会产生车辆堵塞的情况。“拼车”现象目前便在我国不知不觉的悄然兴起,并且已经成为了人们出行方式申的一种热衷选择,被人们称为“第四种交通方式”。但是由于“拼车”行为现在没有相关的法律来进行规范,使其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社会各界目前对于拼车”合法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现就“拼车”这一民事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9.
历史地看,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的区分是以行为的目的来定义的,如果是等价交换则是有偿的,如果是出于慷慨则是无偿的,此标准明显是客观价值论的产物。在该价值论被主观价值论替代后,有偿合同不再要求等价交换,但有偿与无偿的区分标准及此等区分的法律后果并未随之发生改变,于是带来了有偿合同内部以及它与无偿合同之间在人性论假定上的矛盾。引入经济人类学的观点,站在功利主义的立场上,将无偿合同也定性为自利行为或许是解决前述问题的便利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对拼车性质进行法律界定的基础上,对由于拼车而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进行了论述,对可能产生的拼车损害而导致的责任承担问题进行了阐述,给拼车的民事法律问题处理提出了对应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梅婷  陈慧 《法制与社会》2013,(21):79-80
就餐饮业"谢绝自带酒水"条款及其引发的争议而言,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就事实本身并结合相关法律进行具体分析:该种经营行为本身是由经济法来调整,存在是否合法的问题;而因"谢绝自带酒水"引发的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则又是另一个问题,它由民法来调整,它涉及消费服务合同的效力问题。本文主要通过消费者和经营者双方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及经济法中的正当竞争行为对餐饮业禁止自带酒水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分析,力图论证酒店谢绝消费者自带酒水之规定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找到解决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平衡点,让经营者和消费者都能在法律的范围内享有自己最大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有偿带货人携带不知藏有毒品行李通关的行为是否构成走私毒品罪的关键在于能否认定行为人具有主观明知。利用刑事推定认定走私毒品犯罪中的主观明知,在我国有充分的法律依据。有偿带货人反驳走私毒品犯罪主观明知推定时,应承担提供证据责任与说服责任。文章认为对基础事实的反驳只需达到存在合理怀疑标准,对推定事实反驳则要达到优势证据证明标准,并提出国家管控快递贩毒的相关法律可引入实名登记制度,实名登记制度和收寄检视制度是证明有偿带货人对推定事实反驳达到优势证据证明标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非营利性组织的营利行为有效性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非营性利组织的营利行为日渐普遍的情况之下,司法实践必将面临对各种营利行为的有效性判断。从平衡非营利性组织营利行为所带来的利弊这一角度,可以分主体、内容、目的三个层次对非营利性组织营利行为的有效性进行判断。为适应社会团体等组织现实的发展需要,还应建立附条件许可的立法模式,使法律上的判断更具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习惯上把非营利性的法人统称作公益性法人,而在实践中,也是以公益性来作为评判所有非营利性法人组织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标准.这种习惯做法由于是建立在对非营利性法人组织过于粗线条的认识之上,实践中使得某些并非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法人难以发挥真正的制度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民法理论和立法上的重要概念之一,法律行为实质上是私人创设旨在调整其利益关系的法律规范的行为。本文试图通过对法律行为之规范品格的界定,凸显法律行为制度的潜在价值:一、法律行为的规范品格在给个人带来"自我立法"自由的同时,也为国家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带来了便利;二、法律行为的规范品格为不同于"自上而上"的法治进路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对我国的法治实践大有助益;三、法律行为的规范品格为新的法学研究范式提供了支撑,将会给苦于不知"向何处去"的当代中国法学提供些许智识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目前,伴随着我国私家车数量迅速上升,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油然而生,诸如汽车尾气排放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交通压力骤增导致公路状况下降、安全隐患增多以及能源大量消耗,等等。上述问题又间接引发市民出行时间增加,交通成本上升等种种不便,基于此民间自发形成新型应对方式——"拼车",本文将对此行为进行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是否应该适用一般民事责任制度和民事诉讼程序来追究医方的医疗事故民事责任的问题,在学术研究与司法实践中引起了较多争议。论者依基本立场之不同分为两派。站在医方立场的人对此持否定意见,理由是医疗机构系福利性的事业单位,不以营利性为目的,甚至低于成本价收费,故医患关系不是或不完全是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是一种福利性社会关系。由此可见,何谓医疗服务的福利性和非营利性、及它对医疗事故适用法律有什么影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傅强 《中国公证》2004,(3):47-48
公证是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预防纠纷,减少诉讼.证据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握证据的客观性、合法性和关连性,作为证据学研究对象的证据规则可分为两大,一类是诉讼证据规则,另一类是非诉讼证据规则,所谓非诉讼证据规则也就是公证及其他司法活动中运用的证据规则.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已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中,采用要式法律行为的立法规范很多,而在适用这些法律、法规中,往往遇到一些具体问题,且又缺少司法解释,为了更准确地适用这些要式法律行为的规定,解决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在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与同仁商榷。一、要式法律行为的概念和分类要式法律行为是指必须履行某种特定的形式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它的内容包括行为人行为的合法性和成立条件的必要性,根据对要式法律行为划分的标准不同,可分为以厂不同的几种类型。第一,根据要式法律行为的主体不同,可分为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和要式行…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刑法的立功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刑罚制度,对于分化瓦解犯罪分子、预防犯罪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法律规定比较抽象,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立功"的异化现象——"买功"行为。针对"买功行为"的立功认定,在当前司法实践中和学术界还存在较大争议,有肯定说、否定说以及折衷说等学术观点,本文通过对我国立功制度的概念和特征的深入分析,结合我国相应的现行法律规定和立法精神,进而对"买功"行为是否认定为立功这一问题进行评析,以期对完善"立功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