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中丰富的廉政思想对于我们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具有重要意义。要着眼于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以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加强“能廉”制度建设;要着手于完善领导干部激励保护制度,以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加强“促廉”制度建设;要着重于实现权力运行的法制化,以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加强“保廉”制度建设;要着力于完善监督约束制度,以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加强“必廉”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
王玥 《学理论》2013,(21):175-176
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特殊策略,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对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融合等方面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掌握历代民族政策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中国历代中央政权所推行的和亲政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秦汉时期,就形成了统一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这个地广人多、历史悠久的国度里,我们的先人创建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管理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重民思想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历史中,在古代统治阶级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管理活动中,绵延不息,是行政管理的重要经验之一。 马克思曾说:“管理是国家的组织活动。”古代一些杰出的政治家、有识之士一般都承认“治国有道”。诸如儒家认为“治国无以礼,犹无耜而耕。”①道家主张“无为…  相似文献   

4.
“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中国古代小说,却因历史、社会及小说自身的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地位低下,体式多变,且概念不清。  相似文献   

5.
周远斌 《学理论》2008,(7):93-93
中国古代有读书的传统,而此传统的维系和发展多得力于古代的读书教育。以私塾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以读书为主。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方髫之年既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被吴宓誉为“全中国最博学”的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像其他书香门第一样,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对于中国古代腐败和反腐败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多偏于资料的发掘、整理和汇集,而较少有人对其进行理论的概括和经验的总结。站在这一视点,作者透过中国古代繁杂的历史材料,总结探讨了中国古代腐败和反腐败的特.或及其规律。在此基础上,得出关于腐败和反腐败的诸多启示,并对之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谈到中国的和平崛起,谈到世界上大国的历史,自然会想到古代的中国。古代中国究竟算不算大国,如果算,究竟有多大?这是我们了解历史和进行比较的前提。但到目前为止,人们还存在不少误解。  相似文献   

8.
曾纪鑫 《各界》2014,(5):55-59
一 苏颂以政治家立身,位居人臣之极——宰相;今日则以科学家闻名于世,在科技领域创下七项世界第一。 在以官为本、以权为准的中国古代社会,科学技术属于不入流的“旁门左道”与雕虫小技。像他这样政治、科技并举的“双料人才”,在中国古代社会,恐怕还找不出第二人。他那位于厦门市同安区的故居芦山堂,大门两旁有副楹联写道:“尚书御史翰林第,将相公侯科学家。”  相似文献   

9.
王元 《各界》2011,(5):34-37
中国历代的僧人中,论起科学成就,无人能超越僧一行。一行在世时发明了不少观测天象的仪器,并修正了多颗恒星的位置,最不可思议的是,他成功地测量了子午线。在唐朝完成这样的工程,现在看来完全不可思议。二十世纪中晚期,一行重新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为了纪念这位出色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国际小行星组织将一颗星星命名为“一行小行星”。  相似文献   

10.
“养气”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一种形象比喻,从孟子所说的“吾善养浩然正气”概括而来。“气”,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本文所指的“气”,是指人的精神状态、道德境界、作风习气。  相似文献   

11.
亲缘政治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亲亲、尊尊则是亲缘政治中权力配置、权力运行和利益安排秩序的基本原则.这种亲缘政治原则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构建和发展,决定了中央君主统治权力和各亲缘集团层级权力的协调和统治治理的有序性和有效性.而各亲缘集团力量的发展变化又会改变原权力结构关系和统治治理秩序,井导致一个个王朝统治的兴亡和更迭,成为历代王朝兴亡发展的周期规律.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14)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制度创举,它有效地摆脱了以血统和出身作为选官标准的人才选拔制度所带来的危害,使人才选拔制度走上了公平、标准化的发展之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生顺应了特定时代的发展需要。虽然它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弊端丛生,但是其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较客观地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从而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正名。  相似文献   

13.
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监督处于关键性的地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体制,必须十分重视借鉴中国传统的监察制度。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以下方面仍然值得今天借鉴:监察系统实行垂直领导制;充实完善监察立法;对御史及其监察活动进行监督;特别选用监察御史;树立御史权威;实施秩卑、权重、赏厚的巧妙设计。借鉴中国传统监察制度决不是生搬硬套的“拿来主义”,而应该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扬弃。  相似文献   

14.
李兴濂 《各界》2011,(12):31-31
近些年来,社会上亲朋聚会、好友闲聊都喜欢来一段“段子”。其实,这种“段子”,古已有之。我国古代就有很多记载“段子”的书,有民间的低俗笑话,也有嘲笑官员的“政治笑话”。  相似文献   

15.
古代的避讳     
朱筱新 《党政论坛》2011,(10):50-50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讳,又称名讳,即古代帝王或尊长者之名。“讳,忌也。”古时,对帝王或尊长,即使是已故的帝王或尊长,都不能直呼其名,以此表示对其敬重。  相似文献   

16.
王哲  赵军  崔东荣 《学理论》2012,(27):122-123
“以礼治军”,是中国古代建设和治理军队的重要思想之一.我们必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探究这一思想的渊源和深刻内涵,洞察其本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有效的借鉴和继承,才能于当今军队的“法治”和“德治”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宰相在中国古代作为“百官之长”,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辅佐君主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行政长官。宰相制度是君主制度的调节机制和必要补充。本介绍了与宰相制度相适应的行政中枢机构的萌发、形成、发展和转换过程,力图在动态描述中把握中央辅政体制的演变规律和发展态势,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用人历来是关系国家社稷治乱兴衰的根本问题。中国历代有作为的思想家、政治家 ,无不高度重视选人用人问题 ,并留下了丰富的著述、深刻的思想和宝贵的经验。历史上用人上的成功之道 ,对于我们正确地选人用人、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综观中国古代用人思想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政之要 ,惟在得人人才是成就一切大业的基石和先决条件 ,用人是为政之本、治国之本、安民之本。古今中外 ,凡成就大事业者 ,都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墨子说 :“夫尚贤者 ,政之本也。”(《墨子·尚贤》)汉代刘向指出 :“要在得贤而任之”,…  相似文献   

19.
郭相颖 《民主》2011,(6):29-31
中华孝道源远流长 从古到今,无数民族和众多国家中只有中国华夏民族的孝道之花,品种最丰.开放最长,最为灿烂,甚至远播邻国。“孝”字在甲骨文、钟鼎文等古代文字中就出现且常见。《尔雅》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相似文献   

20.
蔡莉佳 《学理论》2009,(32):128-128
面对当下全球经济浪潮下的文化交流,中西艺术的相互渗透,如何在我们的创作中找到最有灵感的切入点成为大多数艺术创作者们苦苦寻觅的东西。我认为西方艺术不是我们艺术创新的唯一支持。从自己本土中的古代传统壁画色彩中仔细探究,拥有丰富的色彩素养是我们艺术探求者的基本功之一。因此本课题针对中国古代壁画色彩探析,关注核心是“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