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沈绚 《中国律师》2014,(9):23-24
正2014年6月20日,第一届上海律师学术大赛颁奖、上海律协律师学院首辑自编课程教材首发,两个"首创"亮点纷呈。这次学术大赛是上海市律师协会为上海律师展现专业素养和职业风采搭建的一个平台,透过一部部作品,人们看到上海律师从"千简万牍"文献中汲取营养的勤奋,以及"朝随露,夜伴霜"的治学精神。秉承传统以"学"促"术"——倡导扎实的法律功底是上海律师的核心竞争力活动酝酿之初,不少人有这样的疑问:律师职业更注重实践,属于应用型法律人才,市律协为何要举办学术大  相似文献   

2.
每一届论坛都有一些不同的亮点。谁都无法否认,“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的最大亮点就是那场精彩纷呈、掌声高涨、笑声不断的激情论辩。那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流、法律的切磋。让我们随着辩词回到“论坛”的现场吧。——编者主裁崔志刚: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这两句是每次开场都要说的,我特别要说的是,中国律师的精英们、中国法制建设进程当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队伍,你们好!(掌声)非常荣幸主持这场激情论辩,我也想趁机学习一下。赶到天津之前在北京正好遇上大雾,这样的天气,似乎跟我们今天辩论的主题有一些相似。究竟律师是一个高收入…  相似文献   

3.
杜国栋  王进喜 《法人》2007,(11):18-23
对于这个拥有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经济高速增长的东方大国来说,13万执业律师在数量上显然微不足道。伴随着非凡的市场成就和一个法治社会的逐步走近,从来没有一个时代能像今天这样——使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法制规章如此休戚相关,并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如此聚精会神地倾听律师的声音。"找我的律师"这种好莱坞电影的经典情节一度让我们印象深刻,但在最近的中国已经变得司空见惯。在绝大部分百姓眼中,那些能言善辩的律师原来只与戒备森严的法庭联在一起,而现在的律师群体在我们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已然构成最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一切惊人的变化,足以证明律师群体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开始转型并扮演新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中国律师》2011,(12):5-6
司法部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同举办的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是加强检察官队伍建设、律师队伍建设的实际举措。司法部高度重视这次大赛,吴爱英部长审定了工作方案并对组织和筹备工作作出指示。为了组织好这次大赛,律师公证工作司、全国律协和各有关省(市)司法厅(局)、律师协会做了大量工作,各参赛队也做了充分的准备,进行了认真的训练。从刚刚结束的大赛看,比赛是精彩的.这表明各参赛队的准备是比较充分的,队员们有着良好的精神风貌。这次比赛较好地诠释了律师制度,展现了新时代律师的风采。  相似文献   

5.
唐烈文 《中国律师》2006,(10):54-55
第一届全国律师电视辩论大赛过去了几年时间,中国最核心电视台的黄金时段,众多辩手们滔滔不绝的语言、铿锵有力的论证、思维缜密的推理,留给了人们太多太多的回味和遐想。这样的律师,借助中央电视台一套这样的大舞台,着实让人感觉了到中国律师的雄辩与风采,中国的这一届律师辩论大赛达到了大赛组织者和筹备者所预期的多重目标。  相似文献   

6.
提起"江平"这个响亮的名字.在业内用"如雷贯耳"来形容不算夸张。江老的人品、学识对于我们这些法律界的晚辈而言如泰山、北斗。多少年来只是通过江老著作以及媒体报道领略大师的风采。在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上.第一次有幸在演讲台下远距离地见到了江老,当时他30分钟慷慨激昂的精彩演讲,把我和在场的律师带到了一个崇高的境界——执业十几年来,从未有过的感觉——原来律师的使命如此神圣!或许是现实中的执业感受与这个境界反差太大,所以,此后我便成为了江老的崇拜者。因为他的思想能使现实中处境尴尬的律师寻求精神解脱和升华。这对于终日为事务缠身,为温饱奔波的律师们来说是多么重要的精神家园和思想港湾啊!从这个意义说,我有点把江老"神化"了。  相似文献   

7.
今年34岁的刘海波是一个享誉辽宁律师界的青年才俊,在辽宁省首届律师电视辩论大赛中,他以自己不凡的实力和表现被评为“最佳辩手”称号。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样一位光环萦绕的知名律师,其两位兄长,一个因参与抢劫被判死缓至今仍在服刑,一个因打架和盗窃两次被劳动教养。人们不禁疑惑:同样是手足兄弟,人生的境遇为何如此不同?刘海波律师近日向笔者敞开心扉,讲述了一个少年如何立志学法并沥十年之心血,在倾情拯救两位失足兄长的过程中,也成就了自己精彩人生的传奇故事。兄长失足,法律谜团困扰勤学好少年我出生在辽宁鞍山一户普通工人家庭。家…  相似文献   

8.
刘桂明 《法人》2007,(11):27-29
从来没有一种职业让我如此向往,从来没有一个群体让我如此牵挂,从来没有一个行业让我如此动情,这就是律师——刘桂明如是说众所周知,现在我们的律师业都在想着做大、做强、做精、做活、做高,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我们的目标,但是我觉得目前特别需要注意我国律师业发展的六大矛盾,我认为不管是执业律师还是律师管理干部,都需要特别关注这六种现象或者六大矛盾。  相似文献   

9.
采访背景:本来笔者去成都的目的很明确,作为首届《全国律师电视辩论大赛》的撰稿人观摩四川省的律师辩论大赛初赛。赛场上,参赛队--四川成都迪泰律师事务所很快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的表现确实十分精彩:仪表上风度翩翩;辩论时纵横驰骋、戮力同心……但是,真正触动我的恐怕是一种无形的更深层次的东西:他们的那种精神、那种境界、那份自信。出于职业习惯吧,我想知道更多的情况,于是我很快了解到:迪泰律师事务所成立于 1996年,聚集了一批多年从事法律研究和有着司法实践经验的执业律师。几年来迪泰律师受聘担任了上百家政府机关…  相似文献   

10.
写这样一篇文章并不是为了给某一个人抑或某一件事树碑立传,也不仅仅是为了记录金州人所做的一切,而是要以我自己的新身感受来告诉所有了解或不了解律师的人们,律师到底是怎样一个群体,他们到底在做什么,他们到底为了什么而如此努力地做着……金秋时节的长沙将其水乡城市独有的灵动毫无保留地铺陈在我面前。无论是三面环水的橘子洲,还是优雅秀丽的岳麓山,都能让人遐想翩翩。在这样充满无限诗情画意的季节里,在这片孕育着诚挚与激情的土地上,我开始用自己的心灵之足经历一群律师所走过的种种艰难困苦、种种酸甜苦辣。他们的光荣、他…  相似文献   

11.
2002年7月,著名的美国《商业周刊》评出2002年度25位“亚洲之星”,中国内地有两人当选。这两个人都与股市有关,一个是“中国股市第一高价”用友软件的董事长王文京,另一位就是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39岁的严义明律师——他也是去年上海证券报评出的十大风云人物之一。这是继去年中国财经记者胡舒立入选这个“代表亚洲发展态势”的排行榜之后,第一个当选“亚洲之星”的中国律师。得知自己当选为2002年度“亚洲之星”后,严义明律师在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同是学法律的太太。之后,他接到了很多小股民的祝贺电话,有的他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严义明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真没想到,一个中国律师会当选!”  相似文献   

12.
韩德云 《中国律师》2007,(10):57-59
2005年8月,我列席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顾秀莲副委员长作检查《律师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时,我首次听到全国有206个县没有律师事务所.甚感惊异。惊异的理由有二:其一,自1979年恢复律师制度到1995年《律师法》出台,全国几乎所有县都已设立有法律顾问处,反而在《律师法》实施之后10年内,有如此多的县没有律师事务所。律师以事务所为机构展开执业.是律师法的基本规定,没有律师事务所意味着没有律师,想来让人有点不可思议。其二,细查这些没有律师的县所在区域,没有一个在东部,全部位于中西部.在中西部1839个行政区划县中大约占11%,这个比例不可谓不高。有一种说法归结为这些地方人才匮乏,没人能通过司法考试。司法考试确实是一道行业准入门槛,但是不产稻子的地方难道就没米饭吃?显然这不是理由。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中西部律师和律师行业的生存问题,试图探询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1995年颁布的《律师法》确立新律师制度,催生了以社会律师提供法律服务这个新兴的行业。伴随这个行业  相似文献   

13.
20年来,中国各地不同程度地活跃着这样一个群体——职业打假人.他们以购买假货、问题商品直接向商场索赔或打官司索赔为生;综合法律素养虽比不上职业律师,但将《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研究得滚瓜烂熟,频频出入法庭;大多数人没有同定办公场所,年收入最高达30万元.在“赚钱”的同时,职业打假人也面临诸多风险.除了舆论质疑、人身攻击外,最让这个群体心悸的还是那把悬在头顶上的刑事之剑——敲诈勒索罪.  相似文献   

14.
汤忠赞 《中国律师》2009,(12):46-47
中国律师制度恢复重建30年,也是共和国不平凡的30年。在“春天的故事”年代,我国律师制度应运而生。当时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国要有几十万律师.不搞这个法制不行。”随后,新中国第一部有关律师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出台,该条例规范了律师制度的性质、律师的基本条件、律师业务范围等,中国律师有了自己的行为规范,共和国法律体系中第一次有了律师制度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律师论辩学,是指职业律师在执业活动中特别是在诉讼活动中,对承办业务的自我论证方法和与相对主体的论辩方法。通过论辩得出完成委托事项唯一的、排他的正确结论,为委托人提供高效的法律服务。论辩是人类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明。人类有了语言表达以后,逐步有了争吵、争议,以致论辩。论辩由抽  相似文献   

16.
江平 《中国律师》2007,(10):44-44
在台湾讲学时曾听说有一本书叫《千万不要学法律》,搜寻之后终于买到了。当然对此书内容褒贬不一,学法律的人当然不以为然。现在,在我的案头这本书叫《杀光所有的律师?!》(出版时更名为《"我反对"!——宪政维度下律师的价值》),名字比前者更加醒目刺人。细看之下是一位律师在中国律师论坛上的发言题目,好在这个醒目标题下面还有个问号和惊叹号。在今天社会对于律师的作用和形象褒贬不一的情况下,这个能振聋发聩的标题及书的内容无疑会起到一定的挑战作用。  相似文献   

17.
春天里,在《中国律师》杂志总编辑刘桂明先生的安排下,我到广东佛山和广州两地为当地的律师们作了两场题为“法律职业化的阴云与曙光”的演讲。出席演讲会的律师数量之多、他们表现出的强烈的学术热情和家国关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广东是伍廷芳的故乡,也是当代律师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在那里,我仿佛听得到中国律师迈向职业化的坚定的脚步声。律师的职业化包含着多方面的意义。让我不避“小人喻于利”之嫌,首先说职业化的经济意义。律师本来就是运用法律知识与技能获取报酬的职业,获利的行为本身并没有多少可以指责的。但是,对利益…  相似文献   

18.
法眼看律师     
笔者以一位法律人的理性为基点,客观分析了中国律师在国人心中之地位及其原因,描述了他们在社会中之作为和生存境况,旨在有助于律师阶层自律精神之提升和对民众正确看待这一群体予以启蒙。  相似文献   

19.
人有的时候会想这样的问题,我是谁?其实这是人的一种自我反思,或者也可以说,是人在给自己进行一个定位。答案可以非常丰富,但是我想,可能每个人的答案都和他的职业有关联,一个人是干什么的,一个人一生在干什么。我,是一个律师。我是杨仲凯律师,这个概念模糊而又具体。我心目中的律师是怎样的,其实也可以归纳为,我,对自己怎样去要求,自己的人生怎样延展,怎样活下去。在想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本真的我和作为一个律师的我,撕裂成为两个人,一个是思考者,一个是游走在时光里的践行者,这种自我的要求,让两个我互相成为镜子,相互对照,试图达成一种完美的统一。我想,完成“我心目中的律师”的命题,叙事可能远比论说生动,不如就写一段往事吧——  相似文献   

20.
司法部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同举办的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是加强检察官队伍建设、律师队伍建设的实际举措。司法部高度重视这次大赛,吴爱英部长审定了工作方案并对组织和筹备工作作出指示。为了组织好这次大赛,律师公证工作司、全国律协和各有关省(市)司法厅(局)、律师协会做了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