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探讨和研究孔子法律思想的过程中,我有幸得到了专家学者的指教,庆明同志的《“铸刑鼎”辨正》(载《法学研究》1985年第3期)就是其中之一。本着不断修正错误、追求真理的精神,现就《“铸刑鼎”辨正》(以下简称《辨正》)一文谈点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2.
孔子法律思想已受到法史学界和社会的重视。前不久,从事中国法律思想史教学和研究的同志专门召开了一次“孔子法律思想讨论会”。这在国内外“孔子学”研究方面是空前的。孔子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和中华法系中的地位应该得到这样的重视,孔子法律思想对中华民族法律文化、法律意识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正作用和负作用,也使我们有必要给以足够的重视。管见以为,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伦理法律化、法律伦理化,熔伦理和法律于一炉的法律思想。正是在这  相似文献   

3.
<正> 孔子有无法律思想?对这一问题,法律思想史界存在有不同意见。大多数论者认为,孔子有法律思想;也有个別论者认为:“孔子没有正式的、系统的法律思想。”(程天权:《孔子法律思想立疑》《法学杂志》1985年第4期)后者认为:“我们既看不到他(指孔子。笔者注)对法律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有什么见解,又没见过他对立法提出过什么原则,对于法律如何为国家政权、经济基础服务,孔子没有提出过任何理论”,因而谈不上有什么  相似文献   

4.
张全仁在《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5期上著文《一部科学研究毛泽东改造罪犯思想的理论专著——读辛国恩等同志的专著(毛泽东改造罪犯理论研究)》说,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新产生了毛泽东改造罪犯的思想,但一直没人对之研究、整理,使之上升为系统的改造罪犯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界才开始了“毛泽东改造罪犯理论”的研究。2003年由辛国恩牵头,成立课题组,开始了部级重点科研课题“毛泽东改造罪犯理论研究”的研究,其最终成果是2006年3月出版的《毛泽东改造罪犯理论研究》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毛泽东改造罪犯理论的专著。  相似文献   

5.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和关于教与学的一些思想和方法一直为人们所称颂。《论语》是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通过《论语》,可以发现并学习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建的卓有成效的关于教育、学习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儒家伦理法批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1981年,我们提出儒家法思想是“伦理的法思想”。后来在《孔子的法律思想》中,我们对儒家伦理法作了一定的阐述。我们的抛砖引玉收到较好的回应,学术界的师友们有批评质疑的,也有赞同并进一步作论证的。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学者在介绍大陆孔子研究中,已注意到了我们关于儒家伦理法  相似文献   

7.
在《论语·颜渊》中 ,孔子提出了“必也使无讼乎”的思想 ,这是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如果仅仅孤立地看孔子的这段论述 ,我们也许会得出孔子企图取消社会的法律制度 ,完全用“德”来统领世界的结论 ,与法家用“严刑峻法”、“以刑去刑” ,① 达到长治久安有殊途同归之妙。这当然是一个误解 ,是一个没有全面考察孔子的思想及其与他所处时代的关系所产生的误解。但是 ,这个误解触及到了重大的理论问题 ,它为我们深入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和法律思想 ,提供了契机。一钱穆先生说 ,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所谓宗法制就是以宗族的血缘…  相似文献   

8.
董必武同志早在一九五六年就提出“依法办事是进一步加强法制的中心环节”(《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一卓越见解。董必武同志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法学家的杰出代表,学习和研究他的法律思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董必武同志认为依法办事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为“必须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9.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孔子“仁”的思想密切相关的,是他的“德教”思想。一、以德服人。孔子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力”就是暴力、刑罚。孔子曾经把“力”和“德”加以对比,认为“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在这里,孔子虽然没有完全否定“政”与  相似文献   

10.
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之后,中央政法小组检查总结了1958年至1962年的政法工作。刘少奇同志专门找有关同志谈了两次,亲自指导写出了《中央政法小组关于1958年以来政法工作的总结报告》。《刘少奇选集》下卷中《政法工作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就是少奇同志同中央政法小组同志一次谈话的要点。文章反映了一个重要思想,即政法工作必须清除“左”的思想,分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去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正> 孔子和《论语》有没有法思想?能否从法文化的角度进行研析?现在已是不成为问题的问题了。不过,过去我们对孔子和《论语》的法思想研究大多注重其德主刑辅、以德去刑、以礼治国等方面,它是孔子和《论语》法思想的一个主要内容。笔者近日再读《论语》,却忽发奇想:它与我国民法文化有何关系?于是,思路竟折入其中。民法是商品经济关系的基本法。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商品经济不发达,当然不可能有成熟的民法。“重刑轻民”,早已是法学界对中国古代法特征的一个定论了。然而,古代中国毕竟还是有不发达的商品经济。春秋战国时的城市、市场、贸易和货币都有相当的规模。事实上,中国古代固然缺乏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独立的法典法,但这方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绝大部分思想,是通过《论语》的记载体现出来的。《论语》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本文指出这些篇章的排列并无规律可循,看上去杂乱并且无序,因此会让人产生孔子的思想不成体系的看法。但事实上,孔子在的思想不仅体系完整,并且各个部分之间相辅相成,环环相扣。  相似文献   

13.
孔子弟子、孔门后学的研究是原始儒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因为孔子的学说赖于孔子后学而传。"孔子殁后,儒分为八"的说法来自于《韩非子.显学》,本文立足史料并结合当时的历史和政治背景,进而重新审视和研究"儒分为八"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正> 怎样认识和评价孔子的法律思想,法律史学界是存在着分歧的。有人认为孔子只讲仁义,不讲法律,主张人治,谈不上有什么法律思想。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下引《论  相似文献   

15.
舒晨 《中外法学》1993,(5):79-80,78
<正> 《儒家思想通论》(以下简称《通论》)是俞荣根集其孔子和儒家法思想研究的成功之作。这部大作(54万字)从酝酿到最后付梓整整花了他12年光阴,真可谓"十年磨一剑"。在当今学术界,难得有这样的执着的追求。书中既有对孔、孟、荀原始儒家法思想的探析和究论,又有对以儒家法思想为主干的整部中国古代法思想史的梳理与鸟瞰;既有关于中国法律史的史实与公案的悉心与辩析,又有对于法史学上重大专题的质疑与论争;既有法律史研究方法论上的检讨与开拓,又有法思想、法文化性质上的立论与创新。全书形成一种史论结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与孔子分别是古希腊和古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中西文化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二者在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不乏区别。本文主要以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孔子思想的集大成者《论语》作为理论出发点,对二者在教育思想上的异同作一些比较分析,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李程 《法学研究》1988,(3):78-86
栗劲同志在《秦律和罪刑法定主义》(载《法学研究》1984年第3期,下称栗文)一文中,认为"西方资产阶级刑法思想传入中国以后,在我国学术界形成一种罪刑法定主义与资产阶级、罪刑擅断主义与封建阶级有必然联系的观念,从而不加分析地否定我国封建社会曾在一定条件下,实行过罪刑法定主义的历史事实"。对于这一说法,笔者不敢苟同,现就栗文一些主要观点,提出自己的浅陋看法,请教于栗劲同志。  相似文献   

18.
韩大元 《中外法学》1997,(3):111-117
<正> 一、宪法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在韩国,近代宪法思想与宪法理论是从西方移植的。随着国际法思想的传播,宪法作为一种思潮开始影响社会近代化进程。自1883年以来,在韩国的大众新闻如《汉城旬报》、《独立新闻》、《皇城新闻》等报纸上开始刊登了宣传西方立宪主义和权利思想的文章。当时,主要介绍了英国立宪君主制理论,一些知识分子们试图将朝鲜的绝对君主制改为英国式立宪君主制。1910  相似文献   

19.
汝未见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归于同寂;汝见此花时,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明儒王阳明一、象孔子一样地快乐这是我读《论语》的第一得。但凡看过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的人,也许打死他都不会相信孔子是个快乐的人,因为电影在其结  相似文献   

20.
西方国家有一部《圣经》,这是人所皆知的。在中国,是否也有一部可以与《圣经》相提并论的“圣书”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记录了孔子言论、事迹的语录体著作《论语》。千百年来, 这部出自孔子学生之手的小册子屡经荣辱炎凉。褒之者捧上天,贬之者打入地,它历经沧桑,终与历代其他思想家的长篇著作并存并传,非但不见逊色,甚而有凌驾众书之势。历史上有关《论语》的注疏、评述汗牛充栋,直至现代,人们仍被《论语》深刻而平易的思想魅力所吸引。前些年,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