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李攀 《法制与社会》2014,(8):286-287
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作为犯罪实施者的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是个体犯罪行为的内在因素,是在行为人犯罪心理活动的支配影响下进行的。不同的犯罪人具有不同的犯罪心理,女性犯罪人除具有一般犯罪人所具有的犯罪心理和犯罪因素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本文主要以不同环境、不同特质以及不同因素作用下的女性犯罪人为视角阐述其特殊的犯罪心理。  相似文献   

2.
目前,作为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之一的犯罪心理概念仍莫衷一是,这实际上是缺乏对犯罪心理本质的探讨和研究。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必然联系,犯罪心理的本质是在一定刺激下,犯罪人形成的无视法律、不顾忌危害地满足欲求的行为倾向和对客观现实的扭曲、错误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凌雄  孙建伟 《犯罪研究》2003,(5):30-33,52
有关经济犯罪的论述颇丰,而对经济犯罪人,即经济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和人格构成、罪后心理以及作为组织(团伙)的犯罪心理特征的研究剖析还相当欠缺。走私犯罪作为经济犯罪的一部分,具有与其共通的普遍特征,但也因其犯罪性质而呈现出它自身的特性。在目前经济犯罪侦查实践中,走私犯罪侦查是一个起步不久的领域,在侦查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而从侦查实践看,走私犯罪嫌疑人的个人人格特征和犯罪心理结构往往是侦破案件的某种契机或缺口,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将对走私犯罪侦破策略、侦破手段的提高与充实产生重要的执法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对完善犯罪学和犯罪心理学产生积极作用。 一、深层次分析走私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和个体人格,破解其犯罪行为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犯罪心理是犯罪人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青少年犯罪,也有其自身的犯罪心理,它是激励和维持青少人实施犯罪的心理力量,剖析其犯罪心理,可以透视犯罪人的心灵,找出犯罪的心理症结,以便做到察之以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医治他们的心理“病症”,要作到这一点,就必须研究青少年人犯罪心理是怎样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犯罪心理和其他  相似文献   

5.
犯罪心理控制论的立论基础分别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心理决定论,犯罪心理形成论,犯罪行为发生论,犯罪心理转化、矫治论,犯罪心理预测、预防论。根据犯罪心理产生发展转化的过程和机制,犯罪心理控制可以分为犯罪心理的早期控制、中期控制和后期控制。  相似文献   

6.
犯罪心理学认为,任何犯罪都是犯罪人在一系列的犯罪心理支配下发生的,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在表现,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因此,掌握徇私舞弊犯罪人员的心理牲,并以此作为我们打击徇私舞弊犯罪的突破口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徇私舞弊犯罪嫌疑人具有以下犯罪心理特征: 第一、侥幸心理。因为,徇私舞弊罪的犯罪主体是  相似文献   

7.
犯罪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个体现象.当个体在进行犯罪活动时,其犯罪行为受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而那些促使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因素,也就是支配各种犯罪行为的心理活动称之为犯罪心理.刑罚是指依照法律对违法者实行的强制处分.对犯罪人的惩罚.本文重在研究犯罪心理下,犯罪人的心理对刑罚是否产生一个意识的反应,也就是刑罚意识.如果能有这样的刑罚意识,那么犯罪心理的相应行为也会受到自我意识的限制,在刑罚知识的陶冶下,犯罪心理得到克制,犯罪也就会相应减少.因此在本研究下得出,加强各类人群中的刑罚知识的教育,克服自我的犯罪心理,降低社会犯罪.  相似文献   

8.
论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及其人格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身危险性是指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或再次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是犯罪行为人的本质属性。在刑事领域,定罪的对象只能是行为,其评价的核心是社会危害性。犯罪人是刑罚的承担者,对其评价的核心是其人身危险性。在犯罪心理学中,人身危险性与行为人消极人格的存在,与犯罪心理形成同时性相伴随,并作为犯罪心理结构的现实表达而存在;心理学中无意识取向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现象学特征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现代特质论等不同学术理论,对于人身危险性的多方面的描述与测定,将有助于从心理学角度多层面、多维度地全面考量其人格心理成分与行为倾向特征。  相似文献   

9.
心理痕迹属于广义痕迹的一种。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在心理上留下的印象或迹象。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主观能动反映,具有客观存在性,同时又有表现形式上的依附性,通过犯罪行为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遗留痕迹当中。如果我们在心理测试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开发犯罪心理痕迹,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地编制测试问题,正确地分析测试结果,从而减小测试误差。1犯罪心理痕迹的特征(1)犯罪心理痕迹的客观性。犯罪人的心理活动是内在的、隐蔽的,而犯罪行为及其所造成的结果是外在的、暴露的,犯罪行为必然破坏和改变客观物质形态,…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犯罪心理学著作中,均将犯罪心理学分为狭义犯罪心理学和广义犯罪心理学。其实,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犯罪心理学应有独自的研究对象。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犯罪心理现象,它是犯罪心理的表现形态,而犯罪心理则反映犯罪心理现象内在的实质。犯罪心理现象的研究内容包括有意犯罪心理现象、随意犯罪心理现象和无意犯罪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11.
刑事一体化是指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刑事科学三方面及其内部各方协调一致,形成有机统二的完整系统。在刑事一体化的视野中,犯罪心理学在关于“犯罪”这一基本概念上,应当与处于规范地位的刑法学保持一致。犯罪心理学是刑事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同时,由于其独特的学科性质、研究视觉和研究方法,使其在一体化的刑事科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刑事一体化倡导一种新的研究视野,对于促进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犯罪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用刑事一体化的大视角来审视,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还须进一步阐释和完善。面对刑事一体化的思路,犯罪心理学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创新。创新才能促进发展,才能使犯罪心理学有更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刘柏纯  罗大华 《河北法学》2005,23(12):112-115
自19世纪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西方国家产生以来,经历了从初步发展到繁荣,从不成熟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的过程。犯罪心理学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深厚的科学基础,而实践则是检验犯罪心理学科学性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犯罪心理学研究危机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友军 《政法学刊》2005,22(1):35-37
近年来,犯罪心理学研究出现了危机犯罪心理学研究要摆脱危机就必须要突出基础理论研究取向,大力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加强研究队伍正规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论犯罪心理的生成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梅传强 《河北法学》2004,22(1):16-20
任何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而犯罪心理的产生又总有一定的规律和机制。从犯罪心理的生成过程看,需要是其根源和基础。当需要与具体的满足对象、工具和手段结合时,即成为动机推动个体去实施满足需要的行为;当个体的行为方式经常、反复、稳定地出现时,即构成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在需要基础上生成的犯罪动机和形成的犯罪人格即是犯罪心理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6.
职务犯罪心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彭清燕 《河北法学》2004,22(3):142-145
职务犯罪是在病态心理支配下所进行的行为。通过对职务犯罪的心理病变进行的病理学研究 ,认为职务犯罪心理系二因致病。在内因方面 ,需要偏离导致职务犯罪者对官职、财富与“美色”的病态追求 ,动机偏离导致职务犯罪行为人对“奋斗目标”产生疯狂的“热情” ;在外因方面 ,社会因素是职务犯罪的媒化剂。职务犯罪的主要病态心理类型包括精神压抑症、胜利恐惧症、骄横跋扈症和奢侈症。并就此提出了职务犯罪的心理疗法  相似文献   

17.
职务犯罪心理要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晓风 《政法学刊》2007,24(4):55-58
研究职务犯罪心理要素,有助于全面、系统的揭示职务犯罪和提供犯罪预防和控制的对策。职务犯罪心理要素有动力性要素、认知性要素和调节性要素。职务犯罪的心理预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塑造健全、协调的人格,建立心理调节机构,进行心理监测与心理干预,健全自我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8.
女性犯罪心理研究现状及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海燕 《政法学刊》2005,22(1):41-43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女性犯罪的比率迅速上升,女性犯罪的类型也呈多元化的趋势。然而,由于传统上男性一直是犯罪的主体,对女性犯罪的研究因此受到了忽视。开展女性犯罪心理研究不仅是国际女性犯罪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为公安侦查、审讯、抓捕各个工作环节以及对女犯的司法改造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研究的类型上。一般的经验型的理论研究较多,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性的研究较少;单一犯罪类型的研究较多,而不同犯罪类型间的比较研究较少;单一因素与犯罪行为的关系研究较多,而多种因素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应用研究与实证研究是女性犯罪心理研究的主要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9.
王海燕 《政法学刊》2006,23(3):24-26
家庭暴力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它不仅影响家庭和睦,严重摧残女性的身心健康,而且成为当今社会女性暴力犯罪心理形成的直接诱因。农村受虐女性经历困惑、伤心、绝望无助、报复泄恨等心理变化,最终形成了犯罪心理并在特定情景下激化成暴力犯罪行为。应据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女性暴力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猜 《政法学刊》2013,30(1):104-110
犯罪心理测试作为"人机结合"特点明显的一项技术,其主体必须是经过专门技术培训,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心理学、生理学、刑事侦查、物证技术、法律等相关知识背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个性品质和举止衣着等素质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人员,测试人员的专业化是该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