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公共政策合法性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组织部分,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影响政策的最终执行效果,危及政策主体的权威性和政治系统的合法性,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的产生源于政策系统自身的特点以及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公共政策价值追求模糊且冲突,政策决策者的自负和自利倾向,公共政策参与低效等原因都会引起政策合法性危机。与传统代议制民主不同,协商民主理论主张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审慎而理性的商谈来参与公共生活,以此来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协商民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为消解政策合法性危机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发挥公共政策本身的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吴太胜 《行政论坛》2010,17(5):40-45
公民公共政策参与是公民表达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政治活动形式,体现着公民与政策体系关系的民主性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使社会财富急剧增加,由此引发了社会阶层结构、利益结构的根本性变化。随着基层民主政治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政策参与的方式、途径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主要呈现四个趋向:公共政策从个体参与到组织化参与,从个别环节的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全程参与。从部分领域的政策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广泛参与,从传统参与方式到多元参与模式的创新。而决定了公民公共政策参与方式的转变,不仅有外部力量的牵引,更是自身因素的推动,即经济发展和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形成使公共政策参与主体的参与愿望不断增强;NGO的成长和公民社会的发育推进了公共政策参与主体的组织化进程;基层民主政治的创新与发展为公民公共政策参与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普及为公民公共政策参与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公民政策素质的提高为公民政策参与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智力条件。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参与的实质在于推进公民的公共参与,公共参与必须以公共理性为前提,而公共理性需要加以培养。亚里士多德这一思想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公民参与意识的高低,直接关涉民主化的程度;公民参与的理性水平,关系到民主的效能;法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是培养公共理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公民政治参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公民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 ,是公民享有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权利体现 ,是公共政策执行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公民政治参与要求公民参与政策执行计划、沟通、监督、评估等基本过程之中 ,以人事行政参与、行政合同参与、社区自治参与和政务公开参与为实现途径 ,确保公共政策执行民主化的真正实现和公民政治参与的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5.
理性与激情的平衡——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适度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政治民主化程度日益提高,关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问题也成为学界的热点.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度非常低,这会导致政策合法性的缺失、公共政策的失误、公共政策执行的困难和公共权力的异化等问题.而公民的过度参与则极易引发政治动乱,不利于国家稳定,会极大地影响政策制定的效率,给政府和公民带来极高的参与成本;会影响公共政策的质量,导致公共政策的扭曲.因而,公民适度参与既可避免支持者对公民参与抱有的单纯激情,又可避免批判者对公民参与持深度的怀疑态度.  相似文献   

6.
公共问题是公共政策存在的逻辑起点,而公共政策的议程设定则是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公共问题只有首先进入决策者的政策议程中,才有得到解决的可能。在现在中国的体制下,阻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府主导型的议程设置模式、特殊利益集团对政策议程的不公平的干预、片面追求GDP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些因素只能导致社会问题的积蓄和扩大,不利于矛盾的解决。而作为决策形式的协商民主理论,对政策议程设定有如下启示:强调公民参与的议程设定模式、公民和团体平等的参与议程设定的能力、注重公共利益取向的公共协商能够包容公平、效率、自由和安全等公共政策所应有的价值和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7.
龚晓珺 《学理论》2012,(12):18-20
基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理论视角,从公民社会的培育和高校政治学教学改革的正相关性出发,探讨高校政治学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和公民社会培育的现实契合,基于民主、平等参与、自由讨论等公民社会理念基础上的教学改革,及育人目标——公共精神和公共理性的高扬等,意在表达一种颇具现实关怀的教学和政治之间的合法性互动关系,以及体现在教学中的民主政治旨趣。  相似文献   

8.
公民对公共政治生活的平等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首要基准。在代议民主制下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有:选举、个人或者集体形式同政府的接触、少量的直接民主等。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对公共政策发挥重要影响,但传统政府管理的某些结构性缺陷也制约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性。与之相对照,在近年兴起的治理实践中,公民被赋予了积极的治理主体资格,因而能够在公共生活中进行更有效的深度参与。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政治理论中的协商民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协商民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与民主制度。协商民主的核心是理性的公共协商,即通过讨论、审议、对话和交流,从而实现立法和决策的共识。协商民主关注民主的具体过程,在国家制度、特设论坛、公共领域等不同领域发挥着作用。协商民主具有合法性、理性、公开性、责任性特征。协商民主制度的实施激发了政治参与和公民自治,促进了决策的合法化、培养了公共精神、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协商民主过程中的平等参与、达成共识、关注公共利益已成为现实的政治目标,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新的民主理论与制度在人们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吴光芸 《理论探讨》2008,(2):146-150
协商民主所体现的平等、公民参与、宽容、互动等理念表明公共领域与市民参与是协商民主实行的基础.而我国公共领域发展缓慢、市民参与不足将制约着协商民主的施行.因此,在我国推行协商民主的首要条件是在国家和个人之间建立一种公共领域,为民众营造一个参与公共事务的相对独立的广阔空间.具体而言,政府要为培育和规范公共领域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培育健全的市民社会,培养公民的公共领域主体意识,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建立公共领域的讨论平台.  相似文献   

11.
以近代自由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模式,虽然通过代议制、多党制、三权分立等间接民主的建制化制度安排而实现了对国家权力的有效制衡,从而保障了公民的个人权利与自由,但却由于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方式的有限性而拉大了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距离,从而难以持续地调动公民对政治的普遍参与,难免导致政治冷漠症.而公共领域理论的提出,则为修补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思想的缺陷提供了一个新的规范性方向:公共领域作为介于私人领域与国家权力领域之间的一块中间地带,它能够在国家和公民之间架起一座理性沟通的桥梁,从而缩小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距离,增强公民的民主参与热情,进而对自由主义民主所无法克服的公民的政治冷漠症起到某种医治或纠偏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合理性与合法性是评价公共政策的两个相互联系着的方面,公共政策只有经过它们检验,才能真正体现公共精神与实现公共目的。隐蔽议程中的政策制定却受私利集团的操纵,从而发生了“目标置换”,危及了公共政策的权威甚至于政治的稳定。这一问题必须要通过增强政治及政策制定过程的民主与开放程度来加以解决。该研究对于中国建立现代公共决策体制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可以弥补政府决策的有限理性,有助于增强公共政策的合法性.目前,由于公民参与的意识和能力缺乏,公民参与的渠道不够畅通,公民参与的法制不健全,公民参与的民间组织发育不成熟这主要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阻碍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因此,要实现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必须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畅通及拓展公民参与的渠道,健全公民参与的法制,培育公民参与的民间组织这四个方面来探究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问题界定"过程容易受决策者权力的影响,存在值得研究的弹性空间,在我国以执政党为中心的决策体制下其研究更具深意。公共性是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的根本属性,在现代公共管理时代,公共性代表着正义、公平和民主。当决策者与公民发生利益冲突时,"问题界定"应反映民众意愿,以公共利益为分析的出发点,捍卫和增进公民利益。我国长时期的政策选择都是在决策者意志主导下进行,甚至有些政策是有悖于民众根本利益,在提倡公共治理的时代,这类公共政策难以获得合法性的。公共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以及公民社会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冲击和解构着我国原来的"问题界定"和政策制定模式,但同时也为我们指出了出路。公共性的"问题界定",必将是"我国问题界定"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孙萍  许阳 《行政论坛》2013,20(1):52-57
公共政策是当下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公共政策以公共政策问题为客体,通过对问题的有效解决,进而维护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根本属性,作为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社会公共利益的载体,公共政策问题亦通过公共性取向来表现其社会价值.因此,在社会问题进入政府议程而成为政策问题时,必须以公共性为根本价值取向,以公民参与政策问题界定为基本前提,确保政策问题界定的公共性、平等性、民主性与合法性.但是,在我国公共政策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社会问题并不是完全按照公众意愿,根据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进入政府议程,问题界定过程存在主体平等性缺失、程序民主性游离、结果合法性不足等问题.故而,为了实现问题界定公共性取向的回归,必须厘清公共性取向的主要内容,对政策问题界定过程进行客观、理性的现实反思.  相似文献   

16.
《行政论坛》2015,(4):12-16
推进中国的公共政策过程以及政府治理范畴内的协商民主的四个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是政府治理与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和协商民主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内在关联,也就是回答公民参与是否是必要的问题。二是公民参与到底是太多了还是太少了,从公民个体、政府(部门或者工作人员)、专家三方视角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是不一样的,每一方面的立场可能都是权变的,这样的立场差异将会直接影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各个环节。三是协商民主是否能够被有效实施,并渗透到现有的公共政策体系当中去。研究表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将会慢慢地由形式主义发展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制度形式。四是如何在实际政治过程中切实推动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以在政府治理范畴内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实践。  相似文献   

17.
以自由、平等、理性和公共协商为特征的协商民主是民主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现阶段推行协商民主,能有效地整合民意,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激发公民政治参与和公民自治,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协调多元化利益,保护弱势群体,稳定社会秩序,对于转型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治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社会发展变革的新时期,提升政府公共政策公信力是提高政策效率、降低政策执行成本、巩固政治稳定和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途径。当前,提升政府公共政策公信力,需要从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明确公共政策公共价值取向、强化政府公信力、建立公共政策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制度、提高公民参与政策能力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选举与公共政策:美国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西方国家民主实践中 ,选举是各种政治行为当中普通公民控制政府最为有效的制度化工具。同其它政治行为一样 ,公民通过选举参政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政治意愿 ,控制政府行为 ,使公共政策以民意为基础 ,这一过程也正是政府合法性的最重要源泉。而在选举与公共政策的关系问题上 ,历来争论颇多。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选举政治的历史考察 ,从另一种角度探讨美国选举对政府政策的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20.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在我国现代政府治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政治民主价值准则是人民群众有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和了解相关政策信息的权利,而政府的义务就是积极引导公民广泛参与政策制定。当前随着我国公民参与度的不断提升,民主化进程和法治社会也在迅速发展,规范和发展政策的制定,形成公平、公正的决策体系如下:增强公民参与意识,提高公民参与能力;提高政府官员民主意识,消除官本位思想;防止强势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过程的渗透;大力推行信息公开;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