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五四到如今何满子文化批判在社会发展中从不间断,在社会诸势力冲突剧烈的时期则文化批判运动尤为波澜壮阔,成为历史的重要景观。上古文献不足,无法确说。自战国诸子争鸣这一大规模的批判运动起,举其影响世局的大事,就有西汉的儒道消长和儒学独尊,东汉理想主义的...  相似文献   

2.
箜篌引 《各界》2013,(4):62-65
东汉是一个“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禁锢、动辄得咎的年代。大多数人以路人的姿态观望,或闭口不方,或顾左右而言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追求。民族文化路径是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者在本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在中国,选择民族文化路径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之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在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努力克服民族文化路径缺失现象,创造性承接和拓展民族文化路径。这种承接和拓展是多维度的,既包括价值观念维度、思想形式维度、思维方式维度、社会规范维度,也包括语言文字维度等。  相似文献   

4.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各种社会思潮,不仅要完善理论的科学内涵、丰富理论的时代特色、推进理论的大众化转换,而且要巩固和拓展理论教育的途径、创新价值引导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曹操鉴于东汉王朝豪族政治的弊端,采取一系列措施致力于建立新的政治秩序,破旧立新,在拉拢世家大族的同时,提出"唯才是举""求才三令",提拔新的庶族地主;以及在魏王储位问题上的犹豫不决,都可以看成是曹操有意维持世族儒门和庶族新官僚二者的平衡。曹丕继位后重用儒学世族,使二者势力失衡,直至魏晋鼎革,司马氏禅代,政权又向儒学世族回归,曹操的政治蓝图破产,此后中国历史走向长达几个世纪之久的世族门阀时代。  相似文献   

6.
面对正在走向复兴的当代儒学,马克思主义只有走与儒学融通的道路才能最终保证自身作为中国文化主体的合法性。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具有相互融通的理论品质,表现为二者具有共同的实践品质、共同的价值取向与共同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通进程必须由马克思主义主动开启,必须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世界,必须重新确立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回溯孔子儒学的文化宗旨并以之解决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必须把儒学引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35)
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共十八大为中国现代化之路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吸收本土优秀的思想资源。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主导思想的传统儒学对中国现代社会仍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利用传统儒学的优秀政治思想资源。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这四个层面对传统儒学政治思想与中国现代社会理念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进而探讨传统儒学政治思想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闫周秦 《学理论》2009,(5):40-41
儒学是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它在中华民族的思想中是根深蒂固的,是任何外来思想都不可代替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能回避其与儒学的关系问题。但是,儒学的主体思想毕竟已经不和现代社会相适应,因此,儒学又必须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基础上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先进文化的核心,因此,儒学现代化就是儒学的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才能在中国文化中生根,儒学也必须马克思主义化才能获得它的存在空间。  相似文献   

9.
儒学既重人文,又尊理性,是倡行人文理性的政治哲学。儒学的这种品格是其思想长期发展的产物,它已经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和社会生活中积淀下来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而今,正确看待这一传统,发掘、借鉴儒学独特而有价值的文化内涵、道德伦理,有助于造就推动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9,(11)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问题依旧是国内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学术界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路径选择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路径选择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未来路径选择的研究"等三个方面展开。以往的研究依托多个学科,从多个视角和方法层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个别差异。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成果的层次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的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展。这些不足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抵御西方文化渗透、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在社会矛盾凸显期增强改革共识、整合民众社会意识的必然要求。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理论解读的抽象性、社会精英行为的失范性、西方社会思潮的复杂性和公民理性思维的缺失性导致大众化过程中核心性与大众化相互矛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应从扩大其与民众利益的契合点、注重价值引领的形象塑造、正确对待西方社会思潮、培育公民理性精神四个维度进行。  相似文献   

12.
儒学神化是中国思想史上特有的政治文化现象,它吸收百家之长,又引领百家社会思潮,成就了自身统治思想的历史地位。当前中国社会思潮此起彼伏、竞相争鸣,儒学神化的成功及其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对中国共产党引领多元思潮具在引领策略和引领途径上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维系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电视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电视新闻节目更是肩负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任。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作为全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标杆,对于马克思主义传播一直在做着积极探索。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紧迫而又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21,(9)
在中国近代,儒学丧失独尊地位,最终被边缘化,这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大事。张锡勤先生在《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一书中,将这段历史分为六个阶段":清代(鸦片战争前)""太平天国时期""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时期""20世纪前十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并结合近代社会结构的演变和社会文化的冲突,深入分析了儒学在中国近代时期地位不断衰落的过程和原因,并且指出了这种现象的必然性,对于人们正确对待儒学以及树立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13)
先秦时期,儒家将名教视作使得人性的本色更绚丽的素白,即礼乐制度背后有人性作价值依托。后代儒生为使儒学能更好地适应统治需要而不断修改其原典,东汉白虎会议后,儒学同谶纬神学结合而成儒教,至此,名教异化为有名无实的统治工具。面对拯救名教的时代命题,王弼提出了"名教本于自然"的主张,将名教的存在依据从人性提升至天道自然,通过道化儒学重塑名教的合法性。制度异化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难题,今天的中国仍旧面临此困境,横观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延续至今的自然法精神为其制度设计提供着价值支持。大制不割,唯有扎根于被认同的价值中,制度才能保持生命力。追溯历史,需要借鉴古人的智慧来解决今日难题。  相似文献   

16.
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文化行为发生谈儒学的政治功用.依照文化行为产生的背后推动力,设计出"文化行为发生的层次结构",并由此推论儒学属于"文化自觉"行为.进一步对儒学在政治目标理念的确立、政治系统设计和政治生态位方面进行文化行为意义上的分析和诠释,并与现代国家管理和政治行为进行比较,以此证明儒学的政治功用及对现代社会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刘辰 《学理论》2014,(8):47-48
韩国的儒学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儒学东播的历史进程中,韩国从官方到民间都较为全面地接受了儒家思想,并且稳定地传承下来。在当代韩国社会里,儒教组织较好地保留了儒家传统,儒学教育和研究蓬勃发展,尤其是儒家伦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儒家思想深深地根植在韩国人心中,已成为韩国民族特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在时空坐标轴上,尤其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向过程中,儒学文明日渐同现实世界发生“脱节”。于是获求超越此断裂途径,便成为新全球化情境中儒学深层的共同“语法”。本文立旨选择交往实践观作为对之分析的方法论,进而提供儒学在当代的出场路径模式。一、儒学文明:主体际之关系或状态呈现中国传统性文化,常为现代人冠之“人文化”、“人伦化”且指征一种“实践精神”、“实践理性”的文化。浓厚的“主体际”意蕴深藏中国文化之中,其内在结构就是“主—主”思维模式;中国儒学本质即内含主体际向度的交往共同体。构成儒文化的五大基本质素…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2)
在儒学不兴《孟子》不称经的时代,林慎思缘何作《续孟子》?笔者从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两方面探讨,认为在中唐儒学复兴余波未平,孟子地位上升趋势已显的大背景下,再加上个人才能突出,热衷儒学,情系孟子,关心时政,年轻气盛却科举落榜等因素促使了林慎思作《续孟子》。  相似文献   

20.
现代儒学与传统儒学的分野,受中国的现代转变驱动。现代政治促成多元社会,引发中国传统儒学的聚变,儒家独占国家统治思想资源的状态因此终结。两个相互连接的变化,让传统儒学从一家独尊转变为一家之言:政治与教化的合一结构、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的内嵌关系,相应告终。现代尝试重建儒学的部分人士,总是心怀一种重光儒家独尊的意念,这是与现代处境相悖的想象。对重建儒家的尝试者来讲,正视现代变迁大势,据守社会领域,推进中国的现代发展;尽力聚集社会文化资源以成富有见地的一家之言,提升中国文化的现代品质,可能是重兴儒家的恰切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