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撩开错综复杂的社会及生产关系网络,活跃于下面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人的本质特征的最小微粒,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分子。 社会及生产关系对人们有着严格的规定性和限制,但由于人有相对的独立性,因而,人的思想感情也是相对自由的。尤其在当前,社会为人们提供了多种表现自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斯大林为修改他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完全适合论”,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提出了“生产关系落后论”。他认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还是存在矛盾的,这是因为生产力“无可争辩地走在生产关系前面”,“生产关系的发展落后于并且将来也会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斯大林的“生产关系落后论”,苏联理论界曾把它作为经典而加以宣扬;在我国,毛泽东也认为这是从否认矛盾转  相似文献   

3.
关于公正、公平、平等的差异之辨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公正、公平、平等这三个概念不仅存在着相同,而且存在着不同。公正同公平的差别在于:公正侧重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公平强调衡量标准的“同一个尺度”;现代社会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公正,传统社会具有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公平;公正的“应然”成分多一些,公平的现实成分多一些。公正与平等的差别在于:平等存在着“过度”的可能性,公正则不存在“过度”的可能性;公正涉及的范围更为宽泛,平等涉及的范围明显狭小;公正概念往往倾向于认同现实社会,平等概念往往倾向于抵触现实社会。因此,公平、平等皆应以公正为归属,依归于公正。  相似文献   

4.
人的需要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需要性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它的现实表现就是恩格斯所说的不证自明的“简单事实”。因此,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就成了人们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和基本的价值理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是以人为目的的发展。“需要”与“发展”之间内在地存在着这样的关系。正确认识这种关系,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一、以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为尺度考察社会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方法。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  相似文献   

5.
论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及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含义及其关系改革开放以前,人们不太注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现在学术界对经济制度是指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是指具体经济制度,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共识,但是对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具体含义,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甚至经常混淆这两个概念。如国家教委社科司编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要点》就认为,经济制度就是指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但我们认为,这个定义实际上是把一定社会所有的生产关系或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都看成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忽视了在同一社会并存的不同的生产关…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理论上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和不彻底性,一方面他承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存在着矛盾,并且看到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积极的推动或消极的阻碍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他却认为只有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时才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忽视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阻碍作用的另外一种现象,即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时,同样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 80多年奋斗的历程和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实践都充分证明 :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引领历史前进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 ,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忠实代表的实践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又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正是由于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才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的序言中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所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①。据此,在俄国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在第一章都开宗明义地写道: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生产关系的科学,它研究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然而,政治经济学是对特定经济制度中经济现象与经济活动规律的揭示,它总是与一定经济制度中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相联系,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脱离现实背景的政治经济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在今天,马克…  相似文献   

9.
社会发展中“跨越”现象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和跨越发展是社会发展道路的两种基本形式。社会的跨越发展在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曾出现过 ,但只有在“世界历史”形成后 ,这种跨越发展才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为在“世界历史”的条件下 ,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成为整体世界有机发展的一个“器官”。这种“跨越”发展既表现在生产力方面 ,也表现在生产关系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一)什么是“中产阶级” 第一种观点是按照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级分析的理论、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来划分的。他们认为,“中产阶级”就是相对于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而言的中等资产阶级。在马、恩著作中,“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通用的。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中产阶级代表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公平的社会。十五大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六大的提法则为“一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注重公平”。十六届四中全会则先讲“激发活力”,再讲“注重公平”。十六届五中全会则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些提法及所强调的重点的变化,反映出中央对公平与效率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应当清醒地看到,在我国各种关系和矛盾基本协调、政局基本稳定、社会基本和谐的前提下,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新问题,其中一点就是,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普遍提高、不同程度地普遍得到实惠的前提下,产生贫富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并逐步推进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 政治文明,是指“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政治成果的总和。一般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这种实现程度通过“建立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状况相适应的社会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一、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搞好各项工作的政治保证和行动指南。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其内涵,进一步提高贯彻“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和推进我局的各项工作。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发展。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在实践上,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牢固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剩余价值范畴及其新的社会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统一。作为市场经济 ,就必然存在剩余价值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就必然存在社会主义剩余价值 ,可将其命名为“公共需要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新的社会形式 ,因而公共需要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新的社会形式。  相似文献   

15.
法与理的违背:透视上海“群租”和北京“五不租”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取缔“群租”事件和北京推行“五不租”事件中的政府行为既不合法也不合理。其不仅有越权干涉、侵犯公民私权等非法性因素,且具有无益社会全局治安、忽视民生、缺乏可操作性等非理性因素。两起事件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管理角色定位不清,漠视公民权利,制定具体措施时不能对症下药.维护治安时有“小局意识”,执法者越权立法等等。因而,如何遵从客观规律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对政府的善治智慧是一项莫大的考验。  相似文献   

16.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节的结果。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从此,资本主义便遭遇了摆脱不掉的“社会瘟疫”——经济危机。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从中吸取了教训,开始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盲目性、自发性、无计划性和财富分配严重不公而导致阶级矛盾紧张这些致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王鑫 《理论前沿》2003,(19):47-47
党的先进性总是与时代前进的步伐息息相关的。中央号召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深刻理解和坚持党的先进性这个问题上下功夫。(一)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是从正确处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提示了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本质,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生产力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而,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历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邓…  相似文献   

18.
几十年来,我国高校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也有的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后来研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哲学部分,在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时,一般提法都是说:“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以此来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二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矛盾推动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这种提法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再进一步思考,必然提出这样的问题;生产力为什么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其“活跃”和“革命”的原因是什么?换句话说,生产力是怎样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它的运动变化规律怎样?人们却很少论及.面对当前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改变我国落后生产力的状况,大力发展生产力,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搞清生产力怎样成为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其变化发展规律怎样”.这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更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中央党校进修二班研讨综述◆谢武军江泽民总书记5月29日在中央党校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20.
从苏联宣布成为第一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到今天,社会主义的实践运动已有50余年的历史了。这50年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也正是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本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矛盾。 这个阶段是从1936年苏联宣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50年代初斯大林逝世前后。在这个阶段,斯大林简单地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苏联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