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 余秋雨是哪里人?我们不妨先来看他的简历: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主要作品包括:《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辞职后潜心写作。争论不休的归属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提到了自己的出生地——浙江省余姚县桥头乡车头  相似文献   

2.
不少人怀疑毛笔书法的前途,余秋雨就曾写过一篇《笔墨祭》的文章,预言毛笔书法将退出历史舞台。但实际情况似乎比余秋雨的预言要乐观得多。  相似文献   

3.
徐万平 《协商论坛》2006,(11):16-18
从《行者无疆》、《千年一叹》、《文化苦旅》等书籍的畅销,到在传媒的频繁露面,余秋雨逐步走进了大众的视野。11月10日是“2006国际华商文化节”,著名学者余秋雨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在“中华商德论坛”上作了精彩的演讲。余秋雨在豫期间,本刊有幸对他进行了专访。发展文化产业迫在眉睫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发展文化产业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这一重大决定,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1994年至2001年这8年中,我国文化产业界才开始转变观念,起步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道路。虽然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讨的起步与欧洲、日本、…  相似文献   

4.
星闻人物     
<正>余秋雨:要做凤凰卫视主播继李邦之后,又一位文化名人“进军”凤凰卫视。近日有媒体从凤凰卫视和余秋雨秘书金克林处分别得到消息:余秋雨将于明年元旦在凤凰卫视开始自己的一档节目,名字就叫《秋雨时分》。凤凰卫视表示,节目的确切时间定在了2006年的元旦。具体形式是,每周一至周五,余秋雨将为观众献上一篇一千字左右的小文章,大约4-5分钟;周日时把这5天的内容串连起来,组成一期约24分钟的节目播出。  相似文献   

5.
, 《创造》2012,(10):64-65
《何谓文化》余秋雨著长江文艺出版社定价:38.00元出版日期:2012-09文化究竟是什么?在《何谓文化》一书中,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用最诚恳、最隆重的方式来解读这一最根本的问题。他分别从学理、生命、大地和古典四个层面来回答文化究竟是什么。所有篇章均为第一次公开出版。本书可谓是一本深入灵魂的最有价值的中国文化读本。  相似文献   

6.
新书推荐     
《当代广西》2013,(8):55
余秋雨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定价:68.00元《中国文脉》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的又一力作,也是中国当代文史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  相似文献   

7.
2011年12月30日,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应邀为市人大常委全体组成人员和机关干部等作《世界视野中的中华文化》专题报告。本刊整理刊发余秋雨先生报告的主体部分,与广大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8.
<正> 余秋雨的主要著作有:《戏剧现代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与《艺术创造工程》等理论作品。秋雨在中国当代散文发展史中留下大名的是《文化苦旅》,以及《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与《霜冷长河》等散文著作,尤其《文化苦旅》被认为是里程碑式的作品,一时洛阳纸贵。  相似文献   

9.
2001年10月18日,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举行的《万里归来说文化》报告会上,与听众交流了“千禧之旅”的体会。 1999年9月,余秋雨应邀随凤凰卫视采访车队一起,遍寻人类古代文明的遗迹,行程4万公里;2000年8月,余秋雨又参加了凤凰卫视的“欧洲之旅”,访问了欧洲26个国家的一百多个城市。余秋雨说,两次考察使他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的真实一直震撼着他——  相似文献   

10.
新书     
借我一生著者:余秋雨作家出版社定价:42.00元2004年8月出版 余秋雨是当代知名的作家,也是媒体和读者关注的一位作家,近年,新作不断推出,最近的一部出版于8月,书名叫《借我一生》。书出之前,已在上海大型文学刊物《收获》刊登。据说这是作者对中国文化艺术界的“告别之作”。书中涉及了作者和作者家族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又涉及“文化大革命”等事,故书一出,就引起读者的注意。在当今文学作品不是非常景气的年月,出版社首印就印了40万册,可见出版社的胆识,以及对本书的看重。  相似文献   

11.
跋涉在山水与历史之间──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陆建民不知是第几回翻开《文化苦旅》了、只记得买回书的那天晚上,我随手翻翻,居然被吸引住了。当意犹未尽地放厂书时,已是翌日凌晨一时。此后又一次次捧起朽,细细品味。我叹于《文化苦旅》在立意、选材与写作上的出奇...  相似文献   

12.
不见故乡     
《松州》2010,(4)
<正>不见故乡已经三年多了。求学北方时,看了陈逸飞的画展,一幅《故乡的回忆》勾起了我对故乡的回忆。那画面幽邃、潮冷,有些秋近江南、衰草凋零的味道。又想起余秋雨的《江南小镇》来,"斑驳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交错的双桥坚固而又  相似文献   

13.
新书架     
《乡音》2012,(12):40-40
《何谓文化》作者:余秋雨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何谓文化》一书从理论、生命、文明、古典四个方面,全面诠释文化究竟是什么。作者从学理层面上进行分析辨源,逐一解答了文化是什么、文化的根本目标以及中国文化的特点等重要问题,并从生命层面上展开回忆,回忆了与巴金、谢晋、黄佐临、白先  相似文献   

14.
齐新平 《乡音》2024,(3):26-27
<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很小的时候,我就能对着中秋之月背诵苏东坡的名句,但是全本地阅读苏轼全传,却是很久以后了,最早看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也翻看过河北人民出版社的《苏轼全集校注》,而找到李一冰所著的《苏东坡新传》,是因为读了余秋雨的散文《苏东坡突围》,中间援引大量的史料即是来自此书。  相似文献   

15.
余秋雨是因为他的散文而成为著名作家的。在开始跋山涉水进行他的文化苦旅之前,他已是理论界和戏剧界知名度很高的教授和院长了。这之后.,他放下手中的线装书,带着文化的使命感上路了。他“踩”着中华文化、西方文化、伊斯兰文化的要害部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去。这一走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中,他写下了数不清的文字,《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都是一本本沉甸甸的系列散文佳作。是他,令我们耳目一新地触摸到了中国文化的底蕴;是他,用他的那支笔引领着我们贴近文化的大生命。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的中华文化之命运会是怎样?世纪之交的中华文化应该走什么道路?”以散文集《文化苦旅》而享誉文化圈的余秋雨在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时大声疾呼:中华文化需要建立人类意识! 余秋雨回顾历史说,17世纪的中华文化,主要是气节文化,当时是明王朝在抵抗北方的满族入侵。18世纪是汉族的农耕文化与满族的游牧文化融合时期,是中华文化最为强盛的时期。但18世纪末,随着第一个英国使团到华,标志着一种陌生的海洋文化出现在中国人面前了。19世纪,是中华文化与海洋文化较量的世纪,是中华文化惨败的时期。19世纪最后几年,中华文化在反思,下决心雪耻。20世纪,是以  相似文献   

17.
王重旭 《传承》2008,(1):32-33
无论如何,在敦煌的历史上,有一个人的名字将永远和莫高窟同在。他就是王道士,俗名王圆篆。王圆篆这个名字我最早是从余秋雨先生的《文明的碎片》这部著作中获知的。余先生笔下的王道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  相似文献   

18.
自本刊刊出《王朔与流氓文化》一文后,来稿踊跃,远在韩国的中国通韩恒瑾博士特惠赐力作,他对中国文化的评析十分独到。同时,我们欢迎更多的作者参与讨论中国当代文学的走向,对诸如余秋雨的大散文,唐浩明、二月河的历史小说,以及风靡都市的风花雪月文学、小男人和小女人文学等进行评论、争鸣。  相似文献   

19.
言论     
张鸣 《协商论坛》2009,(9):62-62
国企成为民企最大欠款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厉以宁称。那就后退一步叫“大师”吧。—“大师”余秋雨笑称大师比老师低一级。9月10日,上海市教委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授牌仪式。余秋雨表示:“听到成立工作室这个消息后我曾作过几次努力,希望删去‘大师’这两个字,但没有成功,  相似文献   

20.
刘子和 《黄埔》2010,(1):58-59
余秋雨在《千年一叹·面向大自然》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愿意给文明以新的定位,那么它已经靠向自然一边。人性,也已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以前的对手——自然。”回归大自然是人性所趋,老子和庄子似乎早就预见一切: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要讲文明之道,唯一的道就是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