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治国方略。自从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方略以来,反响强烈,理论界尤其是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界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要对“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理论意义、“以德治国”能否作为治国基本方略、“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德治与人治及传统德治的关系、如何开发利用传统“德治”思想资源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的主体、如何…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1月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以德治国",并明确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此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分别发表社论,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则进一步强调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党和国家今后的重要治国方略."以德治国"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根本上说,"以德治国"是几千年来儒家治国思想的理论精髓,中国古代各种思想中尤以儒家对此论述最详也最深入.本文试从<易经>的有关论述中,揭示儒家"德治"思想理论的最初来源.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以德治国“思想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德治国"思想是治国方略的创新和完善,德法并举方可长治久安;"以德治国"与现代法治相结合,有着与传统德治根本区别的科学内涵;实施"以德治国"方略,要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立健全社会运行机制;以德治校要求教师以德修己,以德育人.  相似文献   

4.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提出的治国理论,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化的产物。“德治”思想重视君主和最高统治者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注重对人民的道德教化;主张以德选官、实施仁政。批判地继承传统“德治”思想,挖掘其现代伦理价值,对我们落实“十六大”报告精神,贯彻“以德治国”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治国方略上,法学界有人认为历史上的法家主张法治,儒家主张人治,现代社会讲法治,就应当抑儒扬法,才能以资镜鉴,实现以法治国、依法行政;伦理学界则有人从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这一点出发,得出中国政治是以儒家德治观为核心的德治主义,他们强调以德治国、...  相似文献   

6.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如何领会这一治国方略的精神,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旺与繁荣。现代意义上的“以德治国”与中国古代的“德治观”不同。现代意义上的“以德治国”是在继承、超越和发展传统“德治观”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以重视和强调法制的作用和法制建设为前提,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共产主义为根本原则,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因此,要全面深刻地领会、理解“以德治国”的精神并使之在实践中得到贯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种治国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使之共同发挥作用,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7.
黄中平 《理论前沿》2002,(13):25-26
“三个代表”与“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需要我们科学把握。“三个代表”是治党治国的强大思想武器,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完善的治国方略。实践“三个代表”必然要求以德治国。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从传统德治思想中对道德重要性的论述,传统"德治"思想对"以德治国"实践的作用,"德治"传统中有关"德治"与"法治"、道德与物质的关系的认识这三方面论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以德治国"仍需吸收传统德治思想中积极方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追溯了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 ,分析了现代治国理念区别于传统治国理念之处 ,阐述了儒家道德法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继在党的十五大中提出“依法治国”的治国理论之后,又在2001年1月10日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了“以德治国”,同时又指出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一治国方略的提出其实质:就是把”以德治国”提升到了与“依法治国”同等重要的治国战略地位。这也是“德治、法治并重兼施”在治国历程中意义和作用的一种显现。因此,“德治、法治并重兼施”必将对我们党的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设,乃至新世纪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从思想建设的范畴来看,“以德治国”在我党治国实践中具有许多重大意义 首先,“以德治国”的提出,可以归结为:是对古今中外一切国家政治经验的总结。翻开我们数千年的治国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规律——中国历代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的政治地位,都十分重视思想道德的教育,甚至看成是治国的根本。在《尚书》里我们可知,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公”就曾有“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的德治论断。从《尚书》中也可知晓,尧、舜、  相似文献   

11.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名存实亡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冷静反思其在我国运行的现实障碍。应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划分为若干阶段性任务,首先集中精力排除刑讯逼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构建不可急于求成、寄望于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深入思考我国的社会形势和民众接受程度,不可排除面过宽;必须改变对侦查机关防范和不信任的认识基础和错误心态;必须深入研究和思考如何保障法院、法官毫无顾忌地行使排除权;必须集中精力解决当务之急——刑讯逼供;必须有政治智慧,讲究策略。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的两个相辅相存的方面。二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在内容上相互吸收 ,功能上紧密结合、相互补充 ,实施上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对实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长远发展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不同社会治理模式中的法治与德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 ,人类的社会治理主要是由统治型的社会治理和管理型的社会治理所构成的历史发展过程。近些年来 ,在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 ,出现了一种新的历史趋势 ,那就是人类社会治理行为中出现了公共管理这一新的社会治理方式 ,它意味着人类的社会治理活动将又一次出现全面的变革 ,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即服务型的社会治理模式的出现。统治型的社会治理是以权力为基础的治理 ,可以称作为“权治” ,即权力的治理。管理型的社会治理是以权力和法律的互动为基础的 ,所以具有法治的特征。因而 ,人们倾向于把这种社会治理称作为法治 ,即法律的治理。公共管理所追求的服务型社会治理是建立在权力、法律和道德有机协调的基础上的 ,是法治和德治相统一的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以来 ,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目前正进行的科技革命把知识和能力摆在了第一位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有的社会关系 ,产生了许多新变化。对这些由于科技发展所引发的种种变化我们必须运用法律和道德的手段来调节 ,这就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科学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5.
法律至上是法律发展史上一个比较古老的问题,但在现实中的认识并不统一.坚持法律至上,与区别"法治"与"人治",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德治”和“法治”是我国传统的治国方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必然需要。  相似文献   

17.
宗教工作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是宗教工作贯彻“以德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做好这篇大文章,就必须努力做到:强化学习宣传,把握正确方向;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加强科学无神论教育;抓好自身素质提高,变“想当然”为“所以然”;摈弃“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坚持“以人为本”,奠定物质基础;发挥宗教某些积极因素,丰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社会公益事业,为精神文明添砖加瓦;关心宗教教育,继承优良传统;重视理论研究,引导健康发展;不断“打邪制非”,维护安定团结;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巩固爱国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重要论述,赋予法治社会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并将其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原创性贡献。一体建设法治社会,应准确把握认知当前和未来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的重点、突出和关键问题,整体设计、上下结合、全面推进。在推进一体建设法治社会进程中,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清除制约法治社会建设的障碍因素;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奠定法治社会有利基础;要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促进法治社会建设;要加强社会保障,助力法治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价值主体的变化,要求价值主体和价值取向多元化,建立起适应其发展的师德建设机制。这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但在加强高校师德修养、提高高校师德水平过程中,实现师德建设机制的创新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师德建设中最难的问题。建立互动式师德建设机制是符合教育自身规律和道德建设规律的,应根据师德认识、内涵认识、实践和评价等互动式师德建设机制的主要内容,努力建构互动式师德建设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