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公平与效率是一个矛盾体,二者既有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一面,又有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的一面。一般意义上,  相似文献   

2.
肺与大肠在经脉上相互络属,构成肺与大肠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的基础.在气机升降活动中,两者相辅相成,密切相关;在津液代谢中两者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水谷传导、阴阳润燥方面也相互为用,相互影响.这些构成了肺与大肠之间表里通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法条竞合的交叉关系反映了相互竞合的法条之间总体上并不重合,而只在相互竞合的个别要件上相互交叉。对交叉的部分,两个法条均能适用,就形成了适法上的两可选择。只有重罪吸收轻罪,才能使法律评价更具完整性。  相似文献   

4.
透明玻璃上的双面相互重叠的指纹相互干扰,利用普通照相提取比较困难,而利用定向反射照相可对透明玻璃上的双面重叠指纹进行成功的提取。  相似文献   

5.
从改革的三次争论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和市场是社会进步的“双轮”。在历史上,两个“轮子”之间主要存在过相互替代、相互补充、相互排斥和共同失灵等四种组合模式,相互补充模式是其中的最优选择。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三次争论,反映了政府与市场关系模式的变奏。其中,改革的第三次争论实质是要求调整政府职能,以回应社会上要求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诉求。  相似文献   

6.
观察形势,包括总结过去、把握现实、展望未来三个环节。要正确观察形势、必须按照辩证法办事,在上述三个环节中实事求是地认识和把握对主体有利与不利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对立、相互联结与相互转化。在这个事关全局的大问题上,我们要自觉地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在把握两重性中前进。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通过情报检索、贝叶斯定律、程序碰撞、在线分析处理等诸多方法搜索隐藏于海量信息中的有效数据,最大限度地将原本分散于个案的犯罪痕迹和物证等信息集中起来,实现侦查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侦查信息的动态勾连,使现有证据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相互支撑,在宏观上拓宽思路,微观上捕捉特征,使因果性、假说、实验观察与推理方法得到清晰的展示,形成理性上的审慎和技术上的严格,在此基础上实现并案侦查,有利于查明案件真相,提高诉讼效率,加快破案步伐,有效打击与遏制犯罪。  相似文献   

8.
互惠原则在判决承认与执行上的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各国在判决的相互承认与执行上缺乏条约关系,因而基本上都坚持了互惠原则,以此来希望别国能够对本国法院判决进行承认与执行。但是,由于互惠原则自身的缺陷、互惠机制运用上的复杂多样性以及在国内法中规定互惠所存在的相互不信任,因而,互惠原则很难在判决的承认与执行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是政治学领域中不同的两个概念,在其涵义、内容、性质和实现方式上存在差异,同时,两者在内容上有重合的部分,在功能上也是相互影响的。我们应该从两者的内在关系和互动规律出发,在实践的过程中正确地处理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的关系,有针对性地促进政治社会化进程并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始终把握一条主线,这就是:统筹协调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三个层次的社会保障,使这三个层次在制度上相互衔接,在政策上相互支撑,在工作上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大社保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此,应树立法治精神和规则意识,完善法律体系和法律监督体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立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2.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公安部提出了建设法治公安的总目标。"什么是法治公安"作为基本理论问题,需要首先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用来构建法治公安,可以系统地解决这一理论问题。根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依法治警、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是法治公安的应有之义。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法治公安的完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任何法律都应包含理念和制度两个层面。法治理念是法治活动的灵魂,它不仅决定着法治行为,而且决定着法治的实效。树立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将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向广度和深度的推进提供精神动力,对我国的立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法学理论及其法治传统,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如鸟之两翼 ,车之两轮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从人性论出发 ,法治在于止恶 ,德治在于扬善 ;从经济方面说 ,法治导致自由 ,德治导致秩序 ;从民众角度讲 ,法治 (民治 )激发社会活力 ,德治 (教民 )引导人们思想。深度思考法治与德治怎样达到内在统一和从哪些层面实现统一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政治与道德或法律与伦理 ,都是社会的基本价值元素 ,他们共同构成社会和国家生存与生长的规范基础和理想目标。作为社会政治治理的基本规范 ,法治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 ,具有作为社会国家治理方式的基础地位 ,而德治是政治的合道德性或伦理合理性 ,这是民主法制基础上的道德正当性诉求。德治与法治的内在价值关系应当是相互配应和相互支持的价值资源互补关系。这种政治伦理理念应当成为现代民主社会条件下的以德治国所追求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6.
“德治”和“法治”是我国传统的治国方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必然需要。  相似文献   

17.
法治是德治的升华,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前提,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依法治国为依法执政提供制度和理念上的保障。准确把握二者的关系,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中国与西方就一直存在着人治与法治之争。在理论上,古往今来的既有提倡人治的,又有提倡法治的,还有主张二者相结合的,这场论战直到现在也未形成定论;在实践上,在中西方都是实施人治的历史悠而久,实施法治的历史、法治的推行困难重重。目前的情况也只能说明人治与法治并存,并没有谁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可以认为,相比人治或者法治,将人治和法治相结合似乎更为可行和合理。在当今的中国,我们要真正实现理想社会的目标,应当构建起一种符合我国国情和历史传统的治理模式———"以法治为本,重视德治,兼顾人治"———在努力实现以法治为治国之本的前提下,在充分发挥人的治国作用的同时,以法治和德治共同制约人治,以达到三者的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20.
刑事诉讼中对证据的认定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而任何一种证据规则得以确立,必须具有自身的价值基础:要么能发现案件真实,要么能保障人权,或者两者兼具。我国理论界普遍主张以物证中心取代口供中心,认为这样有利于遏制刑讯逼供,保障人权。物证中心规则和口供中心规则都属于证据中心规则中的一种,都带有证据中心规则的先天缺陷。靠证据中心规则的自身嬗变,是很难克服其固有缺陷的。证据中性规则则为可取,它不承认证据的预断效力,主张任何证据的证明力,在接触案件之前都是不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