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发了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新一轮高潮.其中,欧美学术界认同者的研究相对更加深入,且形成的研究结论更加客观.认同者主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传统文化向度、战略目标以及国际诉求等多个视角展开研究,并形成了多维度的积极认知.他们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诸多严峻挑战的成功应对,构成其认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道路,并注重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价值,展现了其继往开来的鲜明特色;“中国梦”与“中国故事”承载着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战略诉求;“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方案的提出与实施,彰显了中国求发展、促和平的国际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以来,海外学界对"中国梦"给予了很多的关注,他们的认知主要聚焦于"中国梦"的内涵、实现"中国梦"的有利条件与挑战、"中国梦"的影响等。总结归纳海外学界对"中国梦"认知的主要内容,对其观点中积极的成分加以借鉴,对其错误的观点予以辨驳,对于我们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这些海外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海外学界已经认识到"中国梦"彰显了人民性与和谐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对"中国梦"的肯定性评价越来越多,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成就越来越认可。这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我们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重要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这一视角,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文章首先系统梳理和准确解读了马克思、思格斯、列宁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和进程的理论,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三形态”的观点,然后重点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笔者不赞同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机械相加作为理论体系,而是试图将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一个研究对象”、“十一论”及其“十一条规律”.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就是要完成马克思所论“三形态”中“第二形态”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学者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中,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比较典型的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共产主义"、"一种新版的马克思主义"、"后社会主义论"等。对这些观点的评析有助于在国际范围内正确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国际政治研究》2002,(1):114-114
国际机制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于美国。因其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的解释力而称誉国际关系理论界。世纪之交,随着国际社会民主化、多极化进程的发展,国际机制更成为各国关注和研究的对象。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机制已经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关注热点。《国际机制论》为中国第一部系统而全面研究国际  相似文献   

6.
相互的责任共同的责任——正析"中国责任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实现了长期的持续稳定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坚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西方世界观察中国的心态也是千变万化,时下"威胁论"、"机遇论"、"责任论"并存.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社会主义改革的潮流所向,当代社会主义振兴创新的聚焦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的根本特色。正是由于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和二者能够结合的伟大构想,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大理论成果,才形成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中,必须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和平发展道路的关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坚持的社会主义的内容,通过解放思想和理论创新,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旗帜,不可能放弃;但是,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尊重各国人民对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选择,不输出我们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及其经验有两种概括:一是官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二是学界的"中国模式"理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在理论上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涵义、在实践上全面推进体制转轨与制度创新、构造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鲜明中国特色内在统一的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0.
曹普 《工会博览》2013,(23):12-14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至1987年十三大,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段.在这个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许多重要命题,都相继提出或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轮廓.本文拟从简要回顾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三步走"发展战略论三个命题提出和确立的过程入手,对这个时段党的重要理论建树略作记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本 来不应该成为问题,然而,国内外却有人公开质疑,提出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于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以及儒家社会主义等,形成所谓"等式论".针对所谓"等式论",我们必须予以辨析和澄清,理直气壮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续写第二个百年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2.
费正清、史华慈在国际学界较早开始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主体性。他们是国际学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的主要开拓者,提出了中共理论主体性的命题。他们分析了中共所具有的强大理论自主创新能力,即中共独立自主地开创了自己的"特色理论"("中共主义"),认为这种主体性主要源自中共领导人的主观意志、客观现实和传统文化。他们承认中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并认为中共的理论主体性和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共实现理论自主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罗文东同志的新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以36万字的篇幅展示了作者近年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创新性地提出了"文化理念"的概念,在科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的内涵、意义和作用的基础上,全方位、多层次地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体系和发展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理性研究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其谬误与局限性也日益凸显。一些国外学者开始对此进行自我批判式反思和重新检视,主要有四种典型认知:一是中国历史文化与国情的复杂性影响着国外研究的深入;二是当代中国发展超出国外已有认知范围;三是国外学界应正视并承认自身存在的短板;四是改变现有思路与态度从而更好地解读中国。分析国外学界的自我反思对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国际话语权具有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有别于传统的“国际问题”研究模式的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在中国悄然而起,对此,国内的国际关系学术界普遍持肯定态度。我认为,中国的国际政治理论研究者应力求使自己的研究体现出创造性和独立性,以求建立“国际政治学的中国学派”。 这种认识首先基于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学研究状况。目前,在全球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界,美国的国际政治理论居于主导和统治地位,以至于在许多人看来,“真正”的国际政治理论基本上就是美国的理论,美国的  相似文献   

16.
正由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名誉所长赵明义等撰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相关"主义"比较研究》一书,于2017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赵明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是我国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一部力作。赵明义教授在86岁高龄依旧笔耕不辍,奋战在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第一线,并以这部沉甸甸的学术著作向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  相似文献   

17.
波兰哲学家亚·沙夫认为应以马克思提出但没有阐明的亚细亚形态历史理论作为基础,才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沙夫对当代社会主义研究的一个成果.经典社会主义是欧洲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20世纪从俄国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社会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不同,它们在探索中形成了东方社会历史理论和东方社会主义理论.只有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和突破.科学社会主义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当薄弱,应当提高自觉,科学探讨,勇于开拓,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中共十八大的顺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种丰富和发展主要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位更加突出,实际上已经被当作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作出了新的概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有了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把依法治国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学界提出了创建国际关系中国学派的命题。创建中国学派的要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问题意识”,二是反映中国之国际观或国际政治哲学。中国学派的基本进路就是“既要研究问题,又要思考主义”。国际问题研究的政策性和学术性之间存在复杂的辩证关系。只要整个学界有一种自然的分工,研究的是真问题,或构建的是具有知识增量的理论,中国学派就将在健康的研究生态环境中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20.
面对西方"普世价值"论的渗透,我们要坚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一方面洞悉"普世价值"论的欺骗本质,揭露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蒙蔽性、虚伪性;另一方面,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