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7年,吉拉斯宣称他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发现了新的剥削阶级,即通过权力垄断而使用、管理和控制国家财产的官僚特权阶层。据此,他提出了“新阶级”的概念。受意识形态的影响,长期以来东西方学者鲜有站在公允的立场上对“新阶级”概念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实际上,“新阶级”概念既不像西方恶意攻击共产主义的学者所说的是“把共产主义理论基础炸得粉碎的定时炸弹”,也并非如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简单宣称的是“政治春宫图”。吉拉斯提出“新阶级”概念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和原因,而这个概念本身也包含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学者的眼中,吉拉斯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人物异化的典型,吉拉斯提出的“新阶级”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异化的标本。因此,西方学者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对吉拉斯及其思想的研究,发表了大量论著。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但是,这些文献对于我们反思苏东剧变的深层原因、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季平 《当代世界》2008,(8):63-63
在国际社会热议中印崛起的时候,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吉肖尔·马布巴尼(Kishore Mahbubani)教授出版了《新亚洲半球》(The New Asian Hemisphere)一书。此书共分六个章节,从亚洲国家“去西方化”问题切入,论述了世界重心从欧洲向亚太转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几种情形,并对中印等亚洲国家能否顺利成为新的“全球领袖”作了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米洛万.吉拉斯因其思想的尖锐性、活动时间之长、影响力之大成为二战后苏东国家“持不同政见者”的公认代表。他从一名“斯大林主义者”到“持不同政见者”的思想发展历程,展示了苏东国家中那个特定年代的“异端”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状况,也展现了整个20世纪苏东国家的政治思潮变动的脉络。因此,梳理和分析吉拉斯的思想变化,对于了解东欧的“异端”思潮,以及二战后苏东国家政治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吉拉斯事件"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吉拉斯与铁托在南斯拉夫改革道路上的分歧代表了改革苏联模式的两种思路,即是通过激进的民主方式彻底摆脱苏联模式,还是进行有限改革以适应现实需要。吉拉斯倡导的通过加速南共联盟"消亡"的方式来摒弃苏联模式的主张有其严重缺陷,而铁托有限改革苏联模式的做法也为后来南斯拉夫政治危机埋下了隐...  相似文献   

6.
拉克劳和墨菲在《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一书中认为,在后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根本转型,从阶级社会转向了大众社会,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主义革命策略已经过时,新社会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工人阶级的解体与边缘化。他们认为在后马克思主义时代需要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策略:激进民主。激进民主的社会主义新策略的核心思想是,民主不是社会主义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相反,社会主义是民主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拓展民主政治领域就是在推进社会主义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在西方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本文不同意后马克思主义的新社会主义主张,试图对这一思潮的基本理论观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7.
法刊《当代马克思》2007年第42期刊登了法国著名左翼学者热拉尔.杜梅尼尔(Grard Dumnil)题为《雇佣劳动者告别两极化形式》的文章,对法国学者让.洛伊坎(Jean Lojkine)题为《告别中间阶级》一书中关于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评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当代  相似文献   

8.
《南风窗》1999,(5)
一段吋间以来,北京科利华公司斥巨资为《学习的革命》一书做广告一事成为传媒关注的热点。有不少中国学者和记者斥责科利华的行为是一种“炒作”,要对这本外国人写的书说“不”。《学习的革命》一书也许并非经典,但比起那些摊派性的书报刊,比起那些整日热衷炒作艺人艳事的传媒,无论怎么说都是一种进步。对这些东西,没人说“不”;对一个公司自掏腰包在中央电视台黄金吋间打广告传播学习观念,反而要说“不”——这倒是一件咄咄怪事。本刊编发的这篇文章,意在证明,我们急需向一个“学习的国家”、“学习的社会”迈进,而不是咬文嚼字地对“学习”说“不”。  相似文献   

9.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7,(8)
是否成立一个“读书会”我是在1990年开始订阅《南风窗》的,当时在书店中买了一本书名为《赢的策略》的书,这本书给我以很大启迪。后来发现这本书是南风窗杂志社编的。于是去买了本《南风窗》杂志来看,这一看,便订阅至今。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2月10日非洲社会论坛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举行。在本次论坛上非洲的活动家们指出, 奉行新自由主义的西方和非洲上层阶级永远没有动力真正地发展非洲, 他们号召向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说不, 并将社会论坛从辩论“场所”转变成“行动”的发起地, 并相信“另一个非洲是可能的”。2005年1月21日http: //www zmag org网站刊载的南非夸祖卢-纳塔尔大学的两位学者阿曼达·亚历山大和曼迪萨·姆巴利的《非洲社会论坛》一文, 对这次社会论坛的情况、主题和缺陷作了介绍。文章主要内容如下。2004年12月10—14日, 在赞比亚卢萨卡举行的…  相似文献   

11.
2006年6月26日法国“马克思园地协会”网站发表了法国著名左翼学者热拉尔.迪蒙和多米尼克.莱维题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金融与管理———对美国和法国轨迹的比较》的文章,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产生的影响:当20世纪70年代初大众阶级的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12.
一个崇尚堂·吉诃德挥矛大战风车精神的人,在一片不绝于耳的哀惋声中,不无悲壮地闯入期刊之林,心甘情愿分享一份严肃文学的寂寞,而且封面堂而皇之地刊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虔诚的肖像,似乎在表白这里是通往诺贝尔文学奖的一条信息高速公路。整个儿一个古道西风瘦马、堂·吉诃德挥矛大战风车的感觉。谁也没有在意,他真会弄出什么名堂来。但三年后,中国文学界都知道有了个《大家》。李巍,是云南人民出版社《大家》的主编。他递给来者的名片上除了印着“作家、主编、副编审”的头衔外,还自嘲地印上“斗风车的堂·吉诃德,可笑的理想主义者”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13.
《当代亚洲杂志》2005年第2期发表了国际著名左翼学者詹姆斯·彼得拉斯题为《反帝国主义政治学:阶级构成和社会经济行动》的文章,详细分析了目前全球尤其是拉丁美洲新的反帝国主义运动的历史、现状及其不同于以前反帝运动的新特征。作者特别分析了拉美新的反帝国主义运动的阶级  相似文献   

14.
新书书讯     
美国批判——自由帝国扩张的悖论丁一凡著16开240页2006出版定价:26.00 ISBN 7-301-10392-1/D·1413冷战后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势力大行其道,“新帝国论”甚嚣尘上,推动美国在全球展开了新一轮的扩张,梦想建立“美国治下的和平”,成为一个全球性帝国。《美国批判——自由帝国扩张的悖论》一书深入历史、透视现实,对美国霸权的实质进行了剖析。作者分析了美国霸权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以降,伴随着官方意识形态的解构与重建,各种思潮陆续活跃于中国思想舞台,民族主义无疑是其中最暧昧又最具争议性的一个支流。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平崛起论”与“中国威胁论”从此激烈交锋。无论是甚嚣纸上主导某些报刊杂志的“经济民族主义”,出于某种策略考量的政治民族主义,重在续接传统的文化民族主义,还是网络之上唾面自干的“休闲民族主义”,无不证明民族主义这一充分本地化的价值在中国攻城略地。有鉴于此,本刊日前采访了法国思想界新秀、《民族社会学》一书作者吉  相似文献   

16.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马俊仁教练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中国的民族英雄。”中国的一位文学编辑在看完赵瑜的《马家军调查》后说:“为什么中国体坛就没有一个真正人格完美的当代英雄?”从1998年5月开始,由《马家军调查》引发的文化震荡已远远超出文学和体育的范畴,而波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我从赵瑜书中获得的印象是:1.马家军  相似文献   

17.
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德国著名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其德文版的《风险社会:迈向一种新的现代性》一书中首次使用“风险社会”(risk socie-ty)的概念,用来描述当今西方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从社会学层面反思、批判现代性出现以来风险因素日益突出的社会现象。随后,贝克又发表了《全球风险社会》  相似文献   

18.
美刊《反思马克思主义》第19卷第1期(2007年1月)发表了系列文章,对安贾·查克拉巴蒂和斯蒂芬·卡伦伯格的《印度的转型与发展》(2003)①一书进行了讨论,认为该书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中对印度的经济发展提出了许多理论上的新见解,本刊将选取部分文章予以介绍,希望有助于大家参考和研究。斯蒂芬·雷斯尼克的文章认为,查克拉巴蒂和卡伦伯格第一次用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方法来研究经济发展问题,从理论上说明了“好的经济发展”应该既增加社会财富,同时也消灭阶级剥削。这两方面并不像有些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文章原标…  相似文献   

19.
2003年和2004年几本描绘非新自由主义未来的著作出版了,包括迈克尔·阿尔伯特(MichaelAl-bert)的《参与式经济》(Parecon),希拉里·温赖特(HilaryWainwright)的《再兴国家》(ReclaimtheState)和乔治·蒙比特(GeorgeMonbiot)的《自主的时代》(theAgeofConsent)。《深化民主:在加强的参与式治理中的制度创新》(DeepeningDemocracy:In-stitutionalInnovationsinEmpoweredParticipatoryCrover-nance)一书也是这类作品中很优秀的一部。这些书的出版表明,反资本主义全球化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不再仅仅只是批评帝国主义或资本主义,而且开始探索和研究那些可能导致新社会产生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20.
托派是最早关注苏共党内干部官僚化现象的一个群体。他们提出了苏联是“异化的工人国家”还是“官僚集体主义”、官僚集团是“特权阶层”还是“新阶级”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后来在苏东国家持不同政见者和学者中引起了反复的争论。然而,在判断官僚集团是否成为一个“阶级”的标准及其历史作用方面,托派又有其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