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论要约收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约收购是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的重要方式。我国的法律对要约收购作了一些规定 ,但存在许多缺陷 ,需要进一步完善。重建强制要约收购 ,设立自愿要约收购 ,规制收购后续行为 ,是健全要约收购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2.
上市公司收购是通过购买目标公司的股票而获得或强化控股权的法律行为,其主要通过发出收购要约的方式实现,本质也是股票交易行为.与一般的买卖合同一样,上市公司收购之股票买卖合同的成立也需要经过要约与承诺的过程.本文试图借助传统合同法的基本理论,从比较法的角度来考察证券法中的收购要约制度.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过高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外商收购上市公司成为股权多元化的一个有效途径.文章从外商收购上市国有公司的背景入手,分析外商收购法律关系的特点,评析相关的立法,最后提出完善外商收购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证券法》第78条规定 ,“上市公司收购可以采取要约收购或者协议收购的方式。”但是对于要约收购 ,我国尚无一适例发生 ,探讨要约收购的有关法律问题 ,对于进一步理解我国《证券法》的有关规定和指导今后上市公司收购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通过有关概念和制度的分析 ,提供一些思路。一、收购要约(Tenderoffer)的定义收购是投资者公开收购股份有限公司已经依法发行上市的股份 ,以达到对该股份有限公司控投或者兼并目的的行为。收购的方式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我国《证券法》分为协议收购和要约收…  相似文献   

5.
上海股市发生的“室延风波”(即宝安集团上海公司大量收购上海延中公司股票,被延中公司指为违规而引起争议的事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起上市公司收购方面的争议事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引起强烈反响。其纠纷发生的原因、发展经过及社会经济背景无不表明,我国有关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还很不完善,不适应市场经济、股份制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问题,尽早完善法律规范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要约收购制度的立法初衷主要是避免歧视小股东。纵观各国,要约收购这一市场化方式已成为上市公司收购的重要手段之一,上市公司是企业的排头兵,随着国企改制的风起云涌,要约收购制度对中国的实质性资产重组有很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要约收购案的发生,在促进产权市场证券化,推动上市公司产权重组同时,对法律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收购始终是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因而上市公司收购制度的确立也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今年7月1日实施的《证券法》基本上确立了我国上市公司收购制度的雏形,但其中亦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笔者就我国《证券法》中有关上市公司收购制度的几个问题略陈管见,求教于同仁。一、关于上市公司收购概念的界定问题我国法学界对上市公司收购概念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只有达到了法定强制收购要约线并发出强制收购要约以后的股票买卖行为,才能被界定为上市公司收购。持此观点的人认为,…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的确切内涵仍有学理解读的必要。收购主体不应作狭隘理解,应包括法人、自然人及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收购客体为已发行股份。我国许多学者将“以控制上市公司为目的”作为上市公司收购的主观要素,此说实际上排除了已取得相对控股地位甚至绝对控股地位的控股股东所发动的收购行为,因而不妥。将“通过证券交易场所”作为收购要素,也是一种误解。但就目前政策而言,上市公司收购仍然具有场所要素。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要约收购是现代证券市场和公司制度中普遍的、有效的公司重组方式。要约收购有利于追求经济上的效率和实现法律上的公平。我国应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完善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 ,为我国证券市场上的要约收购活动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0.
截止到目前,我国证券史上共发生了三起上市公司的股东向其他股东征集投票委托书的事件。第一起是1994年春的“君安万科事件”;第二起是发生在2000年春的“通百惠与胜邦事件”;第三起是发生在2000年底的“广西康达事件”。上述三起事件均以失败而告终。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国法律规定的欠缺为最重要的原因。因此,加强对投票委托书征集行为的研究并加强此方面的立法,从而完善我国法人治理制度和上市公司收购制度,规范市场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投票委托书征集行为的法律性质。投票委托书征集行为是指征集者通过大量征集股东的投票…  相似文献   

11.
管理层收购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目前尚无专门规范管理层收购的法律,完全意义上的管理层收购的合法性还不能确定.我国管理层收购大量涉及国有资产,其实质是对国有资产的一种处置手段和对经营者持股的一种深化.目前,在这种收购方式缺乏应有法律规范的情况下,如何有效规制管理层收购行为,保护国有资产,无疑值得深思.作者对我国MBO收购方式中存在问题根源的一些思考,并从法律角度对完善我国管理层收购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公司法》、《证券法》没有对反收购行为进行规制,使得反收购行为处于无序状态。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被收购公司针对收购行为可以采取措施,隐含着对反收购行为的规制,这对于规范目标公司的反收购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本文就反收购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缺陷进行了分析,并希望通过修改《公司法》、《证券法》对反收购行为予以全面规范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完善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规制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上市公司反收购的法律规制,英、美两国给我们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模式,我国最近几年的相关立法构建了规制收购的法律平台,而对反收购则鲜有全面而严格的法律规制.为充分实现全流通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职能,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应当明确规定反收购的决策权归股东会享有,在维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况下赋予目标公司董事会面临收购时一定的职责.  相似文献   

14.
企业并购基本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并购是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热点.我们有必要对企业并购的基本法律问题进行研究.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与企业收购的简称.企业收购又包括资产收购和股权收购两种实现形式.企业并购是政府宏观调控下的企业行为.因此,企业并购应该遵守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反垄断的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上市公司收购会改变股东权益的现状,特别是会给目标公司股东的权益造成一定的影响.上市公司的收购行为涉及多方主体的利益,收购立法的实质就是如何处置各方利益冲突以寻求利益的平衡点.在这些利益主体中股东权保护尤显重要,尤其是目标公司的中小股东常处于不利地位,其合法权益最容易受到侵害.因而,有必要从信息披露、强制要约收购、股东表决权排除、反收购规制、公司治理等方面加以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与国外证券市场不同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被分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 ,国家股、法人股暂不参与流通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证券法认可了协议收购的方式 ,也因此导致了我国的协议收购在含义及适用范围上具有特殊性。一般收购时 ,协议受让人的信息披露与暂停交易义务 ,继续收购时 ,从协议收购方式进行收购的法律适用。  相似文献   

17.
上市公司的收购行为涉及多方主体的利益。在这些利益主体中,目标公司的小股东常处于不利地位,其利益很容易受到损害。通过对要约收购基本规则、监管及权利救济等三方面的深入分析,来维护小股东之权益,找到利益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8.
敌意收购是一个学理概念,以上市公司收购制度为基础.上市公司收购依目标公司管理层与收购者的合作态度可分为友好收购与敌意收购.敌意收购必须采用要约收购或杠杆收购的方式,但这两种方式并不必然属于敌意收购,而征求委托书不是敌意收购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对外资对中国上市公河股权收购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并介绍跨国并购(含对上市公司股权收购)的发展情况;然后回顾了有关外资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展,并对股权协议转让、定向增发B股、间接收购、中外合资四种实践中主要的股权收购方式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述;最后对外资收购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所可能带来的国有股权转让和垄断两个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由于股东和债权人投资主要通过上市公司的年报作为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工具。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利润操纵行为误导消费者满足自己的目的。利润操纵无论在道德方面还是在法律方面都是不允许的。以绿大地为例,从会计伦理视角分析利润操纵的影响因素,提出对策,利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防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