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悖离与重建:走向生命关怀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人。道德教育应该对人的生命进行终极关怀,遵循生命的内在原则,指导个体学会关心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生命和珍惜生命,承担起提升人的生命境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重大历史使命。然而,在当前科学理性的主宰下,道德教育被工具化与功利化、严重脱离"生活世界"以及过于强调强制与灌输,遮蔽了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生命关怀。我们要使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建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民主的主体际关系,使"敬畏生命"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等途径,实现道德教育的生命关怀的基本价值诉求,促进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体悟与实现,追求生命本真的存在与超越,达到生命的安顿与愉悦,成就个体的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回归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广侠 《理论学刊》2006,1(8):68-69
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主张,指出德育要为学生的生活服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并引导学生的生活。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里,也把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作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之一。但是,在道德教育回归何种生活的问题上却见仁见智。如有人主张回归到现象学哲学意义上的生活世界;有人主张回归到经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那么,道德教育应回归何种生活?我们的回答是:回归现实的生活,回归主体的生活,回归有意义的生活。一、道德教育应回归现实的生活生活道德…  相似文献   

3.
生活是道德的源泉,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密切联系,今天的道德教育部分偏离生活世界,造成道德教育结果的偏差。只有克服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疏离,将道德知识教育与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才能达成道德教育的预期目标,即培养有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4.
"四风"问题关乎人心向背,解决"四风"问题,需要有清晰的思路,正确的方法。本文从生活世界的视角出发,用生活世界理论分析和探讨"四风"问题的特征、根源,进而提出超越资本为轴心的生活方式,用马克思生活观重塑生活世界,是当下解决"四风"问题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化是在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相互关联中凝结而成的人的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人类化的历史演进源自于生活世界不同的内部关联。原始化是自在的、神性的化,日常生活世界几乎涵盖生活世界的全部领域;古代农业化是惰性的、奴性的化,非日常生活世界狭小;现代工业化是超越的、自信的精英化,非日常生活世界成为生活世界的主导领域;后工业化是消解性的、自省的市民化,是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吴纪龙 《世纪桥》2013,(1):49-50
哲学是一种自觉的文化形态,它以超越的方式追问世界的存在意义,具有求真向善审美的本质。但是,传统西方理论哲学由于受逻辑的表象论证性思维的束缚,其超越追问体现为对现实生活世界的脱离。现代哲学由于遭受了普遍的文化危机开始自觉回归生活世界,自觉地克服传统哲学的实体性思维,将超越追问转换为对本真生活自由的建构。海德格尔早期哲学的现象学方法具有明确反对理论化的目标,强调生命应该作为哲学研究的目标。本文将考察海德格尔早期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思想,以揭示它独特的哲学直觉性。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旧"话语困境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障碍,要超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困境,途径在于构建"一元导向多维语境"话语体系,使教学话语回归生活、回归学科、回归时代。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出现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人与人的合作、国与国的合作显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成为这个时期最为显著的特征。这一新的形势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以及行为方式也随之悄然发生变化。面对这一新形势、新特点,以及随之产生的新问题,学校道德教育工作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做出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赋予时代内容是成为学校道德教育工作适应新变化的必然选择。 环境道德教育 环境道德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环境道德教育着力培养人们的环境道德  相似文献   

9.
陈立影 《世纪桥》2010,(17):47-48
20世纪西方哲学正在实现着人类理性向生活世界回归的理论转向,开始关注人的现实生活。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思潮都开始关注回归生活世界的问题。回归生活世界思想的提出为当代人拯救"意义世界"的危机指明了方向,同时拓宽了人们对社会结构的认识,更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0.
牛俊美 《求实》2012,(3):29-32
伦理的生活世界转向不仅决定了当代伦理学的发展方向,而且从根本上决定了新旧规范伦理的"实践性"差异。作为一种新规范伦理学,科学伦理学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科特性,如果仍基于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理解,很容易对科学伦理的实践特质及其"匡正科学"的现实可能性造成误解。而回归科学伦理学的学理基础可知,科学伦理学不仅是一门以生活世界语境中的实践问题为导向的"无"原理可"应用"的"实践伦理学",而且是一门基于"生活世界"进行"意义构造"的、融"真"与"善"于一体的"规范美德伦理学"。  相似文献   

11.
传统美德是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资源。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文化根基。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是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断层、现代社会道德生活方式的嬗变、现代社会个体生活方式的蜕变和现代道德教育的迷茫的要求。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美德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努力探索现代道德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2.
自由乃人之本性,也是人们休闲生活和道德教育的共同追求,一方面,自由是休闲的本质所在;另一方面,自由是德育的灵魂。然而,纵观当前道德领域内诸种历史与现实景象,却不同程度地迷失了其自由本性,因此,必须实现休闲在道德教育中的理性回归,以恢复道德教育的自由本性,使人们真正走向自由。  相似文献   

13.
生命化德育是以尊重每个学生生命发展为前提,以每个学生的人生幸福为价值取向,把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人性化的德育方式和途径.真正实现道德与生命融合的德育。  相似文献   

14.
张剑萍 《求实》2005,(12):33-35
当今,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功利主义,其目的是唯经济功利,其手段是唯工具理性。在功利教育的框架中,德育没有它的存身之地。道德教育的根基在于民族文化,渗透民族文化的教育是既授人以生存的手段和技能,又导人以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既使人懂得何以为生,又使人懂得为何而生,拥有人所特有的意义世界。民族文化、道德教育在建构人的意义世界中具有重要作用。关注道德教育向民族文化回归的走向。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道德教育的两种对立观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解读"立足于道德教育可以培养人向善的品德这一基础之上,肯定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贯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其他诸种教育方式的灵魂和核心,它规定着人全面发展的性质和方向。但同时也提出了当今的道德教育存在  相似文献   

16.
自由乃人之本性,也是人们休闲生活和道德教育的共同追求,一方面,自由是休闲的本质所在;另一方面,自由是德育的灵魂。然而,纵观当前道德领域内诸种历史与现实景象,却不同程度地迷失了其自由本性,因此,必须实现休闲在道德教育中的理性回归,以恢复道德教育的自由本性,使人们真正走向自由。  相似文献   

17.
《世纪桥》2017,(12)
缺乏思想和信仰、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公德意识淡化、集体观念薄弱和强调"自我中心"是目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的一些道德问题,这对高校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是很大的挑战。当显性教育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遇到瓶颈制约时,急需加强隐性教育的方式来开拓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对文艺创新的不断推动,动画艺术作品已不仅仅是儿童的娱乐方式,还是洗礼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精神世界的重要艺术手段。鲁迅先生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改造人的精神世界,当推文艺;塑造良好的公共精神生活,离不开文艺佳作。很多优秀的动画艺术作品,以其庞大的受众群体、生动的视觉语言、超越时空的表现形式,不仅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作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是一项成人成己的系统化社会工程,具有提升道德人格的重要人文养成意义。要在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扬弃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工具论批判,要在视域融合的释义学分析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存在论阐释,要在立足日常生活世界的世俗化探讨中进行道德教育的人义论建构,等等,并由此展开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哲学反思。这种哲学反思对在充满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的后现代社会中重塑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试谈学校道德教育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道德教育既是整个社会道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和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当代学生思想发展以及学校道德教育本身的发展都要求新世纪初的学校道德教育要与时俱进,走向现代化,并使其呈现出主体化、人本化、生活化、个性化、民主化、开放化、网络化等趋势.为此,就必须对学校道德教育方式在观念、内容、过程、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