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晔 《实践》2008,(6):36-37
一近年来,我区民政部门本着"维护民利、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的社会救助工作理念,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履行职责,基本形成了以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为基础,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与廉租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衔接配套,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做到了  相似文献   

2.
周启柏  沈林荣 《唯实》2006,(12):31-33
社会救助法首先是个社会法,应以社会为本,处理好公平与效率、政府与社会、城乡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在宪法规范、民事法律、行政法律和刑事法律四个层面,系统化地构建社会救助法的违法制裁机制,以保证该法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奋斗》2015,(12)
<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时期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和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归根结底是在城乡居民间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以提高社会总体的福利水平,达到公平与效率的权衡。可见,今后五年,社会救助作为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统筹推进城乡救助体系建设,实现城乡救助均衡发展,保障困难群体享受更为公平的社会救助制度方面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一、统筹制度建设强化政策衔接要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缩小城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立法的主要问题有立法目的是管理而非促进、法律层级低、条文之间存在冲突与疏漏等。其完善途径是着力解决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合法性困境,在社会救助和非营利组织领域尽快制定法律,改善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立法等相关法律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对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各个环节进行支持与规制。在这个问题上,德国在保证结社自由、保证非营利组织独立性以及规范非营利组织管理方面的立法经验值得借鉴。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最终培育出独立、自律、专业化程度高的社会救助类非营利组织,成为政府社会救助的重要补充,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自治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5.
警惕社会救助制度运行中的道德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社会救助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社会救助制度运行中出现的道德风险现象却导致负激励作用,成为长期困扰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健康运行的一个瓶颈问题。实践表明,对社会救助制度运行中出现的道德风险能否有效规避,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效能。因此,必须加强对社会救助制度运行中的道德  相似文献   

6.
《支部生活》2013,(8):26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道救助与公益慈善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日益提高,人道救助与慈善事业在应急救助、扶贫济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自然灾害频发、贫困面大的云南,推进人道救助与慈善事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农村社会救助指的是政府、社会和个人对陷于生活困难的农村居民在现金、实物和服务等方面实施的助人自助活动。建立农村社会救助的保障体系是建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建立强有力  相似文献   

8.
王娟 《共产党人》2005,(11):8-8
贫富差距过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现象背后都有社会不公的影子。社会公平的核心是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当然,公平是相对的。比如说分配公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形式是多样化的,但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分配,由于资源禀赋不同,人们的收入不可能一样,即使进行再分配,每个人的收入仍然不会相同。所以,说到分配公平只能理解为建立较为健全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按照绝大多数人认为公正的某种规则进行分配,逐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而不是没有差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差距是必要的,否则效率从何谈起。而且,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数才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9.
加快构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贫困群体问题日趋凸显,因此,必须加快建立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同时还包括医疗、住房、教育、生产和法律等方面的救助或援助.而构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应遵循的原则是:社会救助的责任主体是国家,保障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坚持社会助救制度的开放性,避免制度或项目功能的交叉重复,完善社会救助方面的政策法规,建立统一协调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0.
胡振威  胡燕 《湘潮》2013,(1):87
贫困问题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社会救助是维护社会安定保障国民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明确界定社会救助的概念,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社会救助理念滞后、立法层次低、实施机制薄弱等问题,旨在提高社会救助法律地位,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1.
困难群体的贫困问题是一个关系民生、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杭州市三个农村和一个社区的入户式调查,在对大规模问卷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困难群体的贫困主要以相对贫困为主、“夹心层”准贫困现象突出、叠加贫困问题严重且贫困的地区差异显著。因此,应当推进和完善目前的社会救助政策,加强对相对贫困的关注,落实分类救助思想,构建多内容、多层次的救助体系,缩小贫困的地区差异,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2.
完善以城乡低保、灾害救助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以医疗、住房、临时救助等制度为辅助,以社会捐助、慈善救助、结对帮扶等社会帮困手段为补充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民为本,努力构建社会平衡稳定机制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我国当代的社会公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公平建设依赖法治,而法治本身又需要公平来驱动。我国当代的社会公平建设在取得很大进步的同时在公民基本生存条件、基本发展权利、基本社会保障及司法救济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从树立宪法权威、完善司法体制、规范政府行为、完善监督机制方面提出一些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方海霞 《理论建设》2011,(5):111-112
孙中山毕生致力于创建民主共和的理想社会,其社会救助思想是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重要体现。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面向弱势群体的一种生活保障制度,旨在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从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内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论述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重要性;从根本之路、物质基础、基本原则、根本动力等方面构建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基本思路;从经济发展、制度建设、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措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我党的一贯追求。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我党不断深化对社会公平的认识,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制度紧密相连,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我国具备了实现社会公平的坚实的制度基础。在…  相似文献   

17.
徐祖荣 《学习论坛》2007,23(8):66-69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8.
非政府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9.
《新长征》1997,(1)
社会公平的合理性与相对性沈训芳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古往今来,公平曾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1)政治权利的平等性,(2)伦理人格的平等性,(3)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但在今天,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公平主要是一个经济范畴,指在利益分配关系方面社会公允地容纳...  相似文献   

20.
数字时代对社会救助提出诸多挑战,表现为数字技术消解社会救助主体的真实性,数字鸿沟导致数字排斥进而引起数字贫困,受救助者的信息与隐私也将面临更大威胁。因应数字时代之需,社会救助法亟待在立法理念以及制度建构层面进行变革。在立法理念层面,应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救助理念,并确立数字行政理念。社会救助法作为一部权利保障法,亦应确立数字时代的社会救助权利理念以确保公民社会救助权之实现。在制度层面,一方面要对社会救助制度进行数字化赋能,实现受救助主体的智慧化覆盖、救助体制的数字化变革以及救助服务的数字化体现;另一方面应构建数字时代社会救助权利的保障机制,救助数字弱势群体,推动数据公开、数字参与及隐私保障,如此方能使社会救助法面向数字时代之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