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6 毫秒
1.
城市困难群体及其社会支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保障与困难群体保护问题是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小康社会理想的重要环节,正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解决困难群体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基于城市困难群体及其救助的现状,必须形成包括社会政策、社会互助、慈善事业、教育救助等内容的社会支持体系,逐步消解城市困难群体。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社会的不同时期 ,由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政府对贫困群体的责任、态度以及救助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大体来说 ,我国古代社会 ,政府对贫困群体的责任承担以两宋为界分为三个时期。鸦片战争以后 ,在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的影响下 ,我国政府的对待贫困群体的责任和济贫政策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也发生了改变。一、中国古代社会政府对贫困群体责任与社会救助实践在中国古代社会 ,政府对于贫困群体的责任承担要远远早于西方。中国古代社会有非常发达的社会救助系统 ,包括政府救助和非政府救助两个方面。从非政府的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3.
《求实》2021,(3)
贫困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一个"持续—波动"的连续谱系。伴随着贫困状态在平缓与波动之间的循环演变,贫困治理也在以社会救助为主体的常规性治理和以反贫困运动为主体的突击性治理之间不断转化。基于"对象—需求—目标—体系—机制"的贫困治理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变迁和贫困治理的系统开展,中国贫困对象及其需求已经发生了质的转换,贫困对象从绝对贫困群体向相对贫困群体扩展,贫困对象的需求则从基本生存需求向多维发展需求延伸。随着贫困治理背景的全方位转换,社会救助作为"后扶贫开发"时代贫困治理的主要措施,也需要实现制度转型:确立保障生存与促进发展相结合的目标定位;在补齐社会救助制度短板的基础上,构建保障生存型和促进发展型救助制度体系,并加强二者的联动;在对象识别、分类救助、管理协调和业务经办等方面改进和创新社会救助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贫困儿童救助: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儿童主要包括下列四类群体:城乡低保家庭中的儿童、孤儿、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和低收入家庭中的儿童.它们的逻辑关系大体是:低收入儿童规模最大,低保儿童外延次之,随着社会救助制度的不断完善,低保儿童与孤儿,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的重叠部分会日益扩大.目前,不少贫困儿童仍被排斥在救助范围之外,部分贫困儿童的生活依然比较困难,贫困儿童救助政策不平衡,贫困儿童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费用亟待解决,贫困儿童的家庭养护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充分关注这些问题,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和儿童福利制度.  相似文献   

5.
在后小康时期,贫困治理的关键已经由消除显性的、单维的、农村地区为主的绝对贫困转向缓解隐性的、多维的、城乡两地兼顾的相对贫困,而农业转移人口作为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特殊群体,现已成为城市相对贫困问题的主要群体,其贫困问题也愈发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本研究通过对农业转移人口相对贫困研究的文献梳理,重点对我国农业转移人口贫困研究的重要转向、农业转移人口相对贫困的多维度呈现、农业转移人口致贫机理的理论探讨等方面进行系统性阐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纪峰 《共产党人》2005,(23):38-39
为扶贫济困,改善贫困群众生活质量,缩短城乡差距,2003年6月,河口区联合各方力量,针对困难群体和突发事件,建立了新型的、快速反应的社会救助机构——“阳光190”社会救助中心。“阳光”象征“温暖”,代表党和政府的关怀及全社会的爱心;“190”寓意“一要就救,一救就灵”。  相似文献   

7.
加快构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贫困群体问题日趋凸显,因此,必须加快建立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同时还包括医疗、住房、教育、生产和法律等方面的救助或援助.而构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应遵循的原则是:社会救助的责任主体是国家,保障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坚持社会助救制度的开放性,避免制度或项目功能的交叉重复,完善社会救助方面的政策法规,建立统一协调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以来,社会救助权逐渐引起各国学者和政府的重视,国外对社会救助权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对贫困的界定和贫困与人权联系的论证;关于社会救助权实现途径和因素的探讨;社会救助权利正当性的论证;对贫困群体责任的强调。而有关社会救助权的政策发展在各国主要体现为:从生存权的保障扩展到生存权和发展权并重;社会救助权的实现凭借政府和社团组织的合作;注重教育救助和医疗救助;完善社会救助权的制度。  相似文献   

9.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特殊群体,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救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是彰显人道主义、保障受教育权和教育公平实现的要求,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扶贫先扶志,文章从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了贫困界定与发展性资助模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有效地解决或控制贫困与弱势群体的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政府在发展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时需要认真加以考虑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国家对社会救助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与调整,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以缓解贫困并促进贫困群体的人力资本发展,这已成为拉美各国社会救助改革的总体取向,英改革实践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初,建工师党委出台并实施《建工师特殊困难群体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将全师困难群体分为特困户、贫困户和困难户,并根据家庭实际状况,实施红、黄、蓝卡救助,即对特困户实施红卡救助、对贫困户实施黄卡救助、对困难户  相似文献   

12.
《党建》2006,(2)
特困党员是在改革过程中,因就业关系异动、利益关系调整和不可抗拒因素侵害,在党内形成的困难群体。湖南省津市市委围绕“谁来救助特困党员,怎么救助特困党员”等课题,在建立“特困党员救助基金”方面进行了探索。通过建立完善长效性机制,激发贫困党员的内在活力,使他们重新焕发出了永葆党员先进性的精神追求。津市市现辖四镇、三乡、四个街道办事处,共有党员13135人,其中特困党员1287人,占全市党员总数的9.8%。特困党员的构成大致可分为下岗失业贫困、重大疾病贫困、天灾人祸贫困、年老体弱贫困、家庭拖累贫困类等五种类型。特困党员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杨彦荣 《当代贵州》2014,(27):34-35
正因我省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人均耕地少且土地贫瘠,部分农村困难群众存在季节性缺粮的情况。针对这一省情,2011年全省全面建立实施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粮食救助制度(以下简称粮食救助制度)。粮食救助制度的全面建立实施,有效地补充了农村低保制度,解决了农村低保户季节性缺粮问题,增强了社会救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了对农村低保户中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进一步筑牢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托住了民生底线,改善保障了基层民生。  相似文献   

1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随着绝对贫困现象大规模减少乃至基本消失,我国贫困形态和贫困治理任务发生了重要变化,相对贫困问题逐渐进入议事日程。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理论视角转换,对于如何界定和看待贫困、如何开展贫困治理均有重要影响。相对贫困具有程度的层次性、领域的多维性、人群的边缘性、分布的空间差异性、转化的时间动态性等五个方面特征,给贫困治理带来了不同的启示。在相对贫困阶段,社会救助仍然是贫困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但这一制度需要关注新的贫困现象、贫困人群、贫困目标,并据此对制度本身进行相应调整,确定科学合理的相对贫困标准、实现制度的城乡统筹、提升施助的精准程度、协调主体的多元参与,从而更为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5.
杨立红 《共产党人》2005,(21):40-41
近几年来,宁夏女工组织从关注遭受家庭暴力的女职工、贫困和单亲妇女职工、上不起大学的贫困学生及困难企业的托幼园所、贫困重大疾病女职工等急需要帮助的困难女工群体和困难企业托幼园所入手,致力于社会利益调整,向困难女职工群体和困难企业托幼园所倾斜,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顾骏  杨正午 《党建文汇》2002,(11):26-27
面对利益和利益群体的分化,近年来关于党的群众基础问题出现了不少看法。其中有观点认为,现在社会上对经济发展作用最大的是企业家和知识分子,而许多工人和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他们本身需要国家和别人的帮助,难以成为执政党的依靠力量。这种观点固然是错误的,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利益关系的新变化,党如何增强自己的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这个根本性的大问题值得关注。目前.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程度仍然存在很大差异,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而困难群体是我们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困难群体谋好利益,是我们党的宗旨所决定的,也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的。  相似文献   

17.
2009年,自治区政府下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居民临时生活救助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标志着我区正式启动了城乡临时生活救助制度。该制度对临时救助的对象范围、救助标准等作了明确规定,弥补了现行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中城乡低收入群体缺乏有效救助的空白,对解决城乡低保边缘群体和人户分离的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提供了保障。现就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予以解答。——编者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一)贫困范围广泛,贫困标准不明确,缺乏基础数据按照2011年新扶贫标准,就是每天l美元即年收人2300元计算(世界银行的贫闲标准是1.25美元),估计贫困人数占农村人口的15%至18%之间,约为l亿人左右。现阶段农村贫困的主要特征有:一是贫困人数的绝对规模还很庞大;二是贫困人口下降速度减缓,并时有反弹现象;三是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自身发展空间有限。另外,农村社会救助对象的甄别缺乏统一认同的标准。农村困难群众数量较大,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有着很大差距,实际操作时的认定非常困难。如果掌握不好,救助制度的实施就会偏离目标。  相似文献   

19.
牧人 《实践》2010,(2):37-37
2009年,自治区政府下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居民临时生活救助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标志着我区正式启动了城乡临时生活救助制度。该制度对临时救助的对象范围、救助标准等作了明确规定,弥补了现行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中城乡低收入群体缺乏有效救助的空白,对解决城乡低保边缘群体和人户分离的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提供了保障。现就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予以解答。——编者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镇贫困居民在面临疾病风险时是最缺乏保障的群体,现行社会统筹医疗保险制度和商业保险均涉及不到该群体,所以,建立城镇居民医疗救助制度非常必要。具体措施主要在于合理确定救助对象,采取多种救助方式,拓宽筹资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