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的涵义与内容,探讨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迫切需要运用教育来加以贯彻实施,分析了加强法治教育、德治教育是贯彻落实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治国方略的重要方面,揭示了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法治与德治是国家管理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江泽民同志提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既有科学的理论根据,又有重要的实践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3.
“法治”与“德治”犹“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既定的治国方略,其根据有四人;一是人类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二是“法治”本身的局限性决定的;三是构成科学的治国方略;四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4.
林瑞英 《探索》2001,(4):91-94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联系的当代相对最好的治国方式,其根本标志就在于"法律至上"权威地位的确立.法治有赖于道德的支撑与补充,这对任何法治社会来说都概莫能外,但这并不是我们党强调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出发点.我们党之所以在强调法治的同时,把"德"也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主要是基于我们预定实现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宏伟目标决定的;当然,也还同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国情有关.我们所说的"法治"与"德治"有其特定的含义.对之有了正确理解后就会明白强调德治,不可能"干扰"和"影响"法治,更不意味着要回复到人治的老路.  相似文献   

5.
邓增良  刘蔚 《求实》2003,(2):47-49
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思想是治国方略的大突破.当我们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时,不能错误地认为法律本身是万能的,也要注意加强德治建设,以达到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基本方略,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定繁荣的根本保证.因为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基本方略,是正确处理法治与德治相互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工人阶级执政党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深刻认识.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基本方略,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推向前进,就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当前尤其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方针,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  相似文献   

7.
郑志发  曹云生 《求实》2001,(10):61-63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灵魂"和"生命线"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形式.在当前"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和德治有机地结合起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方略必将在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得到更有效的实施,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必将通过突出和加强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而获得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充分运用"德治"与"法治"两种途径,结合大学生实际双管齐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法律意识。"德治"应与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相结合,与时代要求结合,与吸收西方思想合理内核结合;"法治"应与保障大学生实体与程序权利结合,与树立大学生守法意识和法律信仰结合,与"依法治校"结合。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有自己的重要作用。……法治和德治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思想,是对古今中外国家兴亡废替的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它深刻揭示了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的辩证关系,进一步确立了法治与德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党的执政方式、治国方略的进一步完善和重大创新,是对  相似文献   

10.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充分运用“德治”与“法治”两种途径,结合大学生实际双管齐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法律意识。“德治”应与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相结合,与时代要求结合,与吸收西方思想合理内核结合;“法治”应与保障大学生实体与程序权利结合,与树立大学生守法意识和法律信仰结合,与“依法治校”结合。  相似文献   

11.
张耀灿 《唯实》2003,9(3):4-8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具有以民为本的鲜明特色 ,这是他的德治思想的集中表现。在孙中山德治思想中 ,关怀国计民生是其核心、目的和归宿 ;实行教育立国体现了对国民心性文明的关注 ;建立民主政治是治国思想的本质、推行德治的中介和保证 ;倡导为民服务则是推行德治的关键。由此可见 ,孙中山是中国历史上正确认识和处理法治与德治关系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2.
德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也积累了丰富的道德治化经验,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进行批判继承,并应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方法对今天的社会现实加以分析,认为在新时期的治国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法治和德治的关系,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不可忽视儒家德治思想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将以德治国作为治国方略之一的今天,我们一定要辩证地看待儒家德治思想,充分认识其负面影响.儒家德治思想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儒家德治思想里的圣人崇拜被专制统治者利用,转变为王权崇拜的辩护工具;儒家德治思想还加快了道德作伪的产生和奴性人格的形成.社会主义的"德治"应该是建立在民主法律化和制度化基础之上的,法治是前提和保障,而不能将希望寄托于道德控制上.  相似文献   

14.
文章立足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贯彻执行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伟大方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理性上正确理解“德治”和“法治”内涵;论述了“法治”和“德治”之间存在着主次之分的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注重“德治”和“法治”的实践操作,优化对从严治党和从严治官的整顿和教育投入,建立对权力独立、有效的循环监督机制,才能取得治国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对提高广大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对惩治腐败,树立廉洁高效的政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正确认识和处理法治与人治、德治及其辩证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基础,也是正确理解和实施当代中国治国方略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治国方略经历了两次重大突破,第一次是从变动不定到法治的突破,第二次是从法治到法治和德治并举的突破。 第一次突破发生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它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实现的。 作为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对我国治国方略进行过可贵的探索。他是法治的倡导者,领导我国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和其他一系列法律,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石。同时,他也是德治的倡导者,并在道德建设上有许多重大建树。形成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德治思想体系。但是,在毛泽东时代后期,我国的治国方略出现反复,回到过去人治的老路。“文化大革命”便是人治造成的严重后果。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深刻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党在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是对我国治国方略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而且是德治经济。市场经济的交换性需要道德来协调;市场经济的竞争性需要道德来约束;市场经济开放性需要道德来规范;市场经济的法制性需要道德作基础、相补充。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要追求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是我们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国策。道德体现了道德主体权利与义务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实现以法治国、以德治国二者的结合,就要发挥社会组织的沟通和整合作用,以和谐文化推动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以德治国”的重要治国方略,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经验的总结,又是对国内外、尤其是中国古代德治传统的批判继承和重大发展。深入领会这一重要治国方略的丰富内涵,除了必须正确认识德治和法治的关系,还必须进一步弄清社会主义德治与传统德治的区别。首先,两种德治的本质不同。德治传统是中国悠久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治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中,对后世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主张:“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