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儒家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儒家的和谐思想,是在远古的巫术礼仪的“乐”和“礼”中孕育,在汲取“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精华中得以形成,逐步深化和不断丰富,最终由宋明理学集其大成而加以辩证发展,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儒家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身与心的关系、处理国与国的关系等问题的论述中。儒家和谐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前,包容性发展理念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先进理念。本文从包容性发展理念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其所蕴含的公平正义、权利保护和规则之治等法治品格,揭示了包容性发展实现的路径。实现包容性发展,实际上就是国家与社会的包容性治理过程,是一个社会和谐包容的法治实践过程,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法治实践,尤其需要健全的司法体系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自2007年开始,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实施农村社区建设,倡导国家、市场、社会多元力量的参与,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从国家、市场、社会扮演的角色来看,在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民间组织型”、“政府、社区互助型”、“政府、社区、社会互助型”五类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的生成本质上反映着国家、市场、社会不同性质力量之间的互动与配置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与功能.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的创新与类型化发展,也反映出了现代国家开始突破单一治理模式,在多元力量共存的乡村社会治理中,探索形成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多元合作治理模式,促进基层治理的民主化、开放性、包容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体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  相似文献   

5.
“三讲”和“三个代表”思想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现实条件基础上提出的,是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党建思想的深化与发展,是对邓小平党建思想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6.
制度维度是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践行的一个重要视角。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经历了一个理论意涵不断丰富深化、体系架构渐趋清晰的发展过程,先后形成了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两个权威文献为蓝本、以201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主要样态的框架构想或顶层设计,从而对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之维”作出了既高瞻远瞩又立足现实的整体筹谋与规划安排。  相似文献   

7.
“城市文明典范”概念有其出场的历史机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历史新方位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不断丰富、提高国家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新需求,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诉求。“城市文明典范”概念蕴含着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脉络和价值理路,是对城市文明建设迈向更高层次的探索。作为对未来人类文明跃升的一种前瞻,“城市文明典范”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城市文明维度的一种现实回应,旨在以一种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式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是以社会性成长方式实现中国文明型崛起的一种强力支撑和促进。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动实践彰显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崛起的新气象,对徘徊于历史十字路口的人类文明跃升方向的选择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陈挺晨 《瞭望》2020,(7):60-61
一站式化解群众闹心事,让群众少跑腿,让服务更贴心,让辖区更平安,既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基本目标,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有效实践。近年来,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丰富完善机制,有力实现社会大局和谐稳定。2017年全区平安考核分居全省第二。2018年,连续12年成功创建省平安县(市、区),被授予“平安金鼎”。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至今已有四个年头。四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不断丰富充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回顾四年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系统化过程,深感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实践对发展理论的重要作用,伟大的理论正是在伟大的史无前例的实践中不断升华、丰富、发展。扎根于伟大实践沃土中的理论创新,充满活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发展的旗帜。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系统化“三个代表”最早是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1日在出席广东茂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执政包容性思想之源,主要有两方面:从理论角度看,其发源于马克思晚年唯物史观的新发现,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包容性思想的理论依据,为无产阶级执政党揭示了执政包容性的主题、主旨、基本原则以及历史和现实条件;从实践角度看,可以追寻到列宁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实践,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包容性思想的现实源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践,采取间接过渡的形式、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引入市场关系、利用资本主义等治国理政的方略,既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也促使无产阶级执政党执政的方略、理念、路径、视野更加体现出包容性。  相似文献   

11.
《行政论坛》2021,(1):105-112
包容性协商概念是从中西学术争论和中国实践困境中提出,并在已有五种理论源流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建构的。作为现代治理新理念的包容性协商扬弃了包容性民主和协商系统论,是在治理中由多元主体尤其是公众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平等表达方式参与协商以解决利益关联性问题的过程,其最大的特点是协商的主体、场所、实体、传播、决策、执行等要素和过程都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在社区协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的群众性表达方式和参与性治理方式。基于对全国第一批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天长市"11355"社区协商共治机制的剖析发现,无论是"1+N+X"的协商组织架构,还是"五步五单"的协商议事流程等都具有鲜明的特点,而从国际上最新概括的协商系统六要素出发识别,其社区协商具有整体的包容性。包容性协商既是对西方相关民主模式的超越,也是对中国协商系统经验模式的概括;既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中国一些地方的城乡社区会产生协商共治和有效治理的局面,也将成为我国城乡社区有效治理的模式和趋势。  相似文献   

12.
所谓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倡导机会均等、公平合理的增长,寻求的是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包容性增长理念是对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前瞻性判断,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深化.认真分析研究二者之间的相瓦关系,对于把中国特色杜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引向深入,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郝永平  张欧亚 《求知》2023,(6):17-19
<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历史背景下,为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而创立的。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学思想”是第一位的,是“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大前提。要全面把握“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主要内容,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与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学说是唯物史观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所首创,它必然要随着客观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各有创新和侧重.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中的"先进生产力"的提出,是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要进行多元重构,从利益的维度看,“包容性增长”式绩效是执政合法性的有效性基础;从结构的维度看,宪政法治的治理是执政合法性的程序性基础;从价值维度看,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是执政合法性的情感性基础.因此,“包容性增长”式绩效型合法性模式,宪政法治的法理型合法性模式,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型合法性模式是当前建构党执政合法性基础最主要的模式.这三种模式共同促进执政合法性的稳固与成长.  相似文献   

16.
国家入场乡村,乡村融入国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在一些特殊治理情境中,规整的正式治理力量仍难以实现对乡村社会的全方位把控,正式权威与治理资源在乡村事务中存有一定程度的实践困境。研究以拆迁改造中的政策动员为例,发现不论是正式权力行政主导,亦或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都难以真正激发认同,而那些正式权力体系之外的非正式治理主体却能够凭借其身份优势与更具包容性、互动性的非正式制度得到农民认同,促成政策变现。在乡村社会的历史转型过程中,正式治理力量在特殊治理情境中仍可能陷入暂时性“失能”的境遇,良好的乡村秩序仍离不开乡村内部力量来满足乡村治理的部分需要,并在正式治理力量“失能”状态下发挥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包容性发展是以"发展重在包容,包容是为了发展"的辩证关系为逻辑基础,属于发展理念而非固化的发展模式。共同发展是包容性发展的本质要求,积极包容是包容性发展的精神内核。包容性发展打破"先经济再社会、先发展再治理、先增长再分配、先集中再转移、先分享再参与"的次序性发展思路,更加强调具有包容性、协调性、参与性和真实性的发展。包容性发展的行动机制可以透过积极包容与消极包容、分享包容与参与包容、身份包容与财富包容、金融包容与财政包容等来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18.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三个代表”思想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抽象与具体的结合上,深刻地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探索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思想轨迹,明确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奋斗目标,以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相似文献   

19.
叶巨  马华 《理论与改革》2023,(1):157-166
“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也是对乡村治理提出的新的改革要求。将“微自治”置于“治理有效”的视域下进行检视,发现乡村“微自治”模式虽然在凝聚自治主体共识度、保障自治过程有序性、提升自治功能有效性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但其实践机制也存在不利于多元主体有效参与、阻碍多元主体合作互动关系的建立、难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等实践限度。基于实现“治理有效”的目标导向,乡村“微自治”需要立足其实践优势,从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推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有机结合、推动自治实践向更高层次发展等方面实施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20.
儒家德治思想再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治国方略的角度 ,概述了儒家“德治”治国方略的提出、形成和发展过程 ,介绍了孔丘、孟轲、朱熹对儒家德治思想的贡献 ,论述了儒家德治思想的历史实践。本文认为 ,封建国家的统治者长期运用的是“儒表法里” ,即表面上着重讲儒家的德治 ,而实际上仍然采用了部分法家的“法治”思想 ,实质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某种程度上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对儒家“以德治国”这个概念必须具体分析 ,不可简单地肯定 ,也不可一概否定。分析治国方略的是非 ,当然必须联系国家的本质、类型。但各种国家有其共同的基本特征 ,因而治理国家也就有某些共同的规律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应是治理国家规律的一个方面的体现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这一理论的提出 ,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个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