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彝文献《爱佐与爱莎》中,多处出现颜色与方位有序对应的句子,这种近乎固定的表述模式也见诸于其他一些彝文文献中。从此类文献中归纳总结颜色与方位的对应模式,并从文化视角进行分析,认为文本中这种整齐的对应叙述体现了彝族人民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观照,折射出彝族人民的哲学、宗教观念和文艺创作理念,是彝文化的一种外在表征。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不同视野下的夜郎以及赫章对夜郎研究及夜郎文化开发利用中的价值作了论述,认为夜郎的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是可以兼容的.在不同的视野下和不同的领域中,夜郎都应成为贵州一个有竞争力的品牌.  相似文献   

3.
纸书彝文献数字化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古老文明民族之一;彝文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古文字之一;彝文献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古文献之一.我们今天之所以还能知道彝族古代文明吏,还能知道彝族古代文明史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主要是凭藉彝文和彝文献记载.总共6卷,长达3000余页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纸书彝文文献研究成果,只用了6张光盘就将其全部内容收录其中.通过这一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数字化对民族文献保护和民族文献研究有极大的作用和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夜郎故地各世居民族中流传着大致相同的洪水神话、竹王传说,存在着丰富而独特的铜鼓文化,这不但是夜郎文化的遗存,而且构成了夜郎文化的三大公共符号.这些公共符号凸显了夜郎文化的独特性,其中还存在着原生及次生关系,古夜郎文化由此显示出同源异流、多元共生及互流互动的特点,其最终的发展,则显示出多元一体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夜郎之争与文化资源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夜郎”是一个在西南地区经常被提到的词语,尤其在近年的四川、贵州等6省市“夜郎”属地之争中特别引人关注。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文化旅游资源的越来越受重视,神秘的夜郎文化也被当作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并出现了抢夺“夜郎”牌的文化资源之争。在这种争论不断深入之际,如果我们对其进行冷静思考,不难发现各地的终极目的都是想借“夜郎”发力,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发展。单纯地为开发文化而开发文化难以真正体现其价值,夜郎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必须与经济发展和旅游、文化等相结合,才能产生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贵州研究夜郎五十年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时为序,对50年来特别是近20年来贵州学者研究夜郎的重要成果、重大学术活动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在夜郎研究中的意义作了简单评价;第二部分综合地评述了贵州在夜郎研究中,在有关时间空间定位、经济状况、社会性质、族属、政治中心、与中央王朝及周边的关系和文化等八个方面提出的各种观点、见解和思路,对夜郎研究中所表现出的阶段性特点或倾向予以概括,并提出了当前和21世纪夜郎研究所应追求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7.
夜郎文化与民族考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讨论在考古研究中关于夜郎文化的不同认识以及民族考古在探索夜郎文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夜郎文化,是贵州乃至世界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夜郎古国大约产生于春秋后期,战国时逐渐发展强大.成为西南地区引人注目的方国.汉武帝以后,夜郎古国逐渐衰落,到汉成帝河平年间终于覆灭.自<史记·西南夷列传>首次记载夜郎王国后, <汉书>、<华阳国志·南中志>、 <后汉书>都有关于夜郎王国的叙述,说明古夜郎并非子虚乌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学术界在研究材料的挖掘上非常重视域外文献,通过域外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熟悉"的中国,这已成为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明清时期朝鲜李氏王朝作为汉字文化圈的一员,由于存在共同的文化基础,对中国社会的每一步变化都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因此,朝鲜朝燕行文献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观感,更值得我们关注和考察。我们通过燕行使笔下的清代满语和汉语,探讨清代汉语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及使用,并钩稽了燕行文献中有关清代汉语的材料,突破了传统以西方透视中国的单一模式,以不同文化视角考察朝鲜燕行使对清代汉语的认知与观感。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的全球化和文化多元语境下,利用网络来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是一种新兴的民族文化传播方式,也是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彝族文化网站不仅是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它们具有文化的自我表述与展演、边缘族群的自我身份构建、族群文化公共空间的生成等功能,旨在弘扬彝族优秀文化,它们以汉文、彝文或彝汉双语、彝汉英三语为网页制作语言,内容主体涉及到彝族、彝区和彝族文化.彝族文化网站是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网站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