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一个优秀的理工科大学毕业生,除了对其主修各科应能运用自如外,还需要扩大知识面,具备有关哲学、经济、政治、法律、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为四化培养造就又红又专的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对于这一点,现在已为我国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同志所认识。因此,近几年来,我国有些理工科高等院校逐渐增设了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或选修课,有的还更广泛地举办了一些这方面  相似文献   

2.
贾萍萍 《学理论》2012,(23):206-207
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即为造就创新人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当前形势下,理工科女大学生是女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构建理工科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新型理工科女大学生,值得思考。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根据女大学生需求,量体裁衣,为不同专业学生制定《大学生成长图表》等系列图表,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入手,培养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何骏 《学理论》2009,(21):179-180
人文素质是新时期新型有用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存在欠缺,成为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文章结合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现状,以深化《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为指归,论述了提高他们人文素质的必要性,提出了有效的提高途径。  相似文献   

4.
郭桂兰 《学理论》2012,(10):177-178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是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然而,在现代性不断推进的当下,国学教育日趋式微。在认识高校国学教育的历史、现实意义之基础上,通过对高校国学教育现状的研究,探求其出现的历史、现实原因,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法,为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为国学的弘扬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4)
目前,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立足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做了充分的讨论。旨在综述各家之言,寻求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是提高从业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加强人文知识和传统技艺的学习;二是从传统技艺方面入手调动更多的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3,(35)
通过阐述外语学院进行国学"拓荒"的文化功能与当代价值,将"国学热"浪潮转移到外语领域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将它作为校园精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生学术讲坛相结合,探寻这种承载方式的合理性。国学"拓荒"的必要性如下:加强国学涵养需要;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国学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文化形成。  相似文献   

7.
王纲  王晶 《学理论》2010,(7):78-79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国学为载体对青少年进行人格培养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发挥国学在青少年人格培养中的作用,必须以目标的指向性精选典籍为内容,以途径的多元化营造教育环境,以实践的主体化构建内化平台,把握好传承文化与学习典籍、目标与切入点的统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8.
"当代"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面向理工科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选修课程.锤炼理工科学生的国际观是"当代"课教学大纲的题中之意.在认清国际观培育的紧迫性的前提下,重新整合一套以锤炼国际观为目标的新方案,优化各种培育方法和手段,针对理工科学生之特点,有的放矢地培育学生的国际意识,以达到提升学生总体世界观、国际观和整体素质的功效,促使大学生包容开放的国际观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9.
1994年以来,我校着眼于工科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面向对世纪的教学改革课题,以文学院为依托,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研究与实践。我们组织若干研究小组,分别研究了五个课题: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意义,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状况,高等工程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现状,高等工程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基本规律,文化素质教育和大学德育的关系。通过研究,我们对理工科学生的文化知识、科学知识以及思想素质、情感趋向、价值观念、是非观念,对国外人文教育的状况、特点等有了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了…  相似文献   

10.
"国学"当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范围,但并非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都可以称之为"国学"。"国学"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担当意识,以保护、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因为国学的召唤力,每一次都产生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刻。"国学"不是恢复到过去的"道统",国学是现代意义上的立国与人伦的道德、人文精神,帷有贯通中西,汇其精华,"立乎其大者",才能享此殊荣。但"国学"并不寻求霸主与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国学"与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共同担当起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全球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当代国学"与"近代国学"有别。近代国学之研究,起自中学与西学之对比以及依西学之目标重理国故,其意义主要在近代中国革命的意识形态方面。当代国学则缘于西学根本局限性之发现以及中国文化生命之复兴的需要。当代国学之建设自有当代中国民众的生命实践作为基础,但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感性意识异化原理作启发,兼引当代西方存在论革命之思想,才能一方面从根本上诊治中国传统文化之痼疾,另一方面为当代中国立心、立命。  相似文献   

12.
国学与国学研究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国学虽是近代产生的概念,但其内涵却可以涵盖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它主要属于价值层面,是"德性的学问"。国学研究才是近代学术发展的产物,它将国学视为研究对象,主要属于知识层面,是"文献的学问"。国学研究应该暂时搁置价值争端,提倡一种"学无中西"的跨文化理念与方法,以便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国学。  相似文献   

13.
李晔  霍曙光 《学理论》2015,(2):194-195
"红色经典"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等精神品质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其本身的教育价值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由于理工科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存在着多种问题,"红色经典"的价值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如下:改变教育理念,加强课堂文化建设;培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加强理工科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国学经典在传承中华文化、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伴随着"国学热"的再度兴起,大学语文中国学经典的教育不但没有加强,反而出现淡化与边缘化现象。因此,将国学融入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容中,普及国学经典,能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境界水平、进而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素养,意义十分重大。回归国学经典是大学语文教改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5.
贾婷婷  何钢 《学理论》2011,(10):270-271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普遍开设了公选课,其目的是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具备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带着这样的目的我们有必要反思公选课的组织安排是否能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以市场营销这门课程为例,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市场营销学案例》这门公选课出发,阐述其在课程组织安排上的一些改革实践,并分析其效果,找出改革的难点及方向。  相似文献   

16.
"国学"是国家文化的渊源,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全民的"精神血脉"和"悟道之母"。传承先进国学思想与发展当代国学理念同样重要。而实践国学思想,有赖于全民的文化自觉。要使"国学之树"常青,需要把构建"当代国学思想体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深深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使之真正生化为"民魂国魄"。  相似文献   

17.
梁志平  曹开云 《学理论》2012,(15):232-233,26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国史,深刻领会"三个历史选择"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伟大民族精神的主阵地。就理工科院校而言,要完成教学大纲要求和既定的教学目标,需要在分析大学生心理与知识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上,加以选择与创新;在教学艺术上,加以引导与激励;教学技术上,适当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郭强 《学理论》2013,(11):281-283
对南京三所理工科高校800名在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分别从思想信仰层面、社会主义理想层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层面、荣辱观和价值观层面四个维度着手,对目前理工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以下思考与对策:改进教育方式与方法;突出隐性教育功能;改进思想课程教学方案;注重专业能力培养与思想塑造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曾永安  刘伟 《学理论》2012,(10):75-76
近年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逐渐在高校中普及和发展。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理论基础、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完善。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依据,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基础,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8,(10)
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通识教育又称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与专业化教育相比具有不同的教育模式。通识教育理念从"全人"和"反对过度专业化"两个角度出发,强调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注重学生德智的全面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国学教育的核心诉求与通识教育理念存在着很大的契合度,加强国学经典研习逐渐成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国学课程进入高校课堂的路径并不明晰,存在着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