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庄生态智慧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庄生态智慧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根本理念是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其理论原则是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其美学追求是 :与天和者 ,谓之天乐 ;其现实基础是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其实践要求是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把握这一理论对今人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书画的传统思想观念历来是“人与自然 ,玄同彼我 ,冥于大通”(《绘事微言·画有自然》)。这种见解均出自支配中国人思想二千年之久的儒、道两家。孟子说 :“万物皆备于我” ,“上下与天地同流”(《尽心上》) ,又说 :“吾与日月参光 ,吾与天地为常。”(《在宥》)庄子则说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又云 :“人与天 ,一也。”(《齐物论》)这正是传统书画家们所崇倡的“天人合一”。自古鉴赏家曾将中国绘事的优劣分为五品 :“自然者为上品之上 ,神者为上品之中 ,妙者为上品之下 ,精者为中品之上 ,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立此五等 ,以…  相似文献   

3.
<正>曾国藩是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非常重视养生。他顺应自然变化之道,身体力行,总结出"十字"养生法。养心。曾国藩力求心安定、气稳定、神安详、身安宁。他认为,修心养性能增强身体机能,而"惩忿窒欲"是养生之根本。"惩忿"意为遇事不烦恼和发怒,能心平气和地对待。"窒欲"就是有效抑制不良嗜好和私欲,  相似文献   

4.
先秦的哲学思想是绿色文化的光辉一页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发生在公元前2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由于诸侯割据,相互斗争,优胜劣败,政治上的多元化产生了思想学术上的多元化,因此就形成一个百家争鸣、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特别是在讨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方面,如何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等问题上,产生了许多精辟的言论: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多余的会被淘汰,而稀缺的会得到补充,以保持平衡的状态;而人的  相似文献   

5.
有没有最省事的养生方式?不吃不动,闭上眼睛,一觉醒来就能达到养生效果,相信这对于怕麻烦的都市人非常吸引。 其实,人的一生有1/3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正确的睡眠方式与良好的睡眠状态,与养生关系密切。传统中医以“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认为睡眠有“养阴培元”之效,对于养生健身、延年益寿非常重要;清代学者李渔也指出:“养生之诀,当以睡眠为先。”我国民间则有“不觅仙方觅睡方”、“吃人参不如睡五更”的养生经验。  相似文献   

6.
正一、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  相似文献   

7.
庄子对王夫之自然观产生过十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关于宇宙的动因问题,王夫之认为庄子"天其运乎"的著名诘问的答案,就存在于这一提问之中。这句话的意思是既然找不到自然界何以运动的原因,那它可能就不存在这种原因。这里很明显的一点是船山否定了天地有耳目、手足和心思等与人一样的器官和功能,因此也就否定了自然界有神灵主宰的可能。王夫之并且强调指出天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始终是一个"常"与"无常"的相对平衡过程,这一认识相当于后人所提出的动力学平衡原理。李约瑟认为这是在庄子之说的暗示下,王船山对中国科学思想史所做出的最有意义的贡献。第二个方面是王夫之非常关注道家特别是庄子论述自然的问题,在许多方面都做了细致入微的探讨和阐发。船山对庄子自然观念的阐发具有三层含义,一是天地万物皆因任自然,而无所成心;二是天地万物发展变化,以气为其始基;三是天地万物的变化发展是一种循环运动。显示了王夫之对道家自然观念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认识,是其自然观念中值得重视和借鉴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正斗草踏青,桐花烂漫,雨后郊野美若画屏。古往今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无不成为人们的终极梦想。"阳和启蛰,品物皆春",惊蛰春分之后便是清明了。都说世景至好是清明,此话不假,因为清明二字可以通观自然、人文和愿治。自然之清明,让我们最先闻到了春的气息。作为节气,清明最直观地反映了天气症候。"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古人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很形象的清明景观:"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  相似文献   

9.
言吾闽20世纪上半叶之诗者,莫不盛称同光体。同光体者何?石遗陈衍云:"同光体者,苏堪与我戏称同(同治)光(光绪)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又云:"同光体风格可分为清苍幽峭与生涩奥衍两者。前者其诗:字皆人人能识之字,句皆人人能造之句,及积字成句,积句成韵,积韵成章,遂无前人已言之意,已写之景;又皆后人欲言之意,欲写之景。后者则多追求语必惊人,字忌习见。"吾人韪前者而否后者。同光体仅闽诗之一流派耳。或以为闽诗皆陈衍之徒,则误矣。清末民初,"诗界革命"之说,风行全国,时代潮流,无可抗拒。所谓:"新世  相似文献   

10.
任俊华 《湖湘论坛》2002,15(5):30-31
近读池田大作《我的人学》中的一篇散文《忠实于自己》,有感于这篇文章对忠实观的探究涉及到人生的诸多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就此专门作一些议论。一中国古代哲人十分重视“忠”的问题,《忠经·天地神明章》就明确提出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的命题,认为在自然与社会当中,忠是人的行为和伦理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没有什么比它更大的了。“忠”确是与“善”的行为(伦理行为)紧密相连的,孟子就说“教人以善谓之忠”①。“忠”是儒家鼻祖孔夫子学说的精髓之一,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②孔子认为,人只要…  相似文献   

11.
以德化人     
德,是立身处世的宝中宝。德,是世间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何为德?古代先贤有许多关于德的论述。《礼记》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意思是说道德、品德是一个人立身于世的根本,而财富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不仅作为身外之物的财富不能与“德”相比,而且,在精神世界中的其他方面也不能与“德”相比,古人认为:“才而无德谓之奸,勇而无德谓之暴,辩而无德谓之怠,智而无德谓之谲。”吕尚在《文韬》中说:“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在今天,一心为人民服务,诚心解他人之难,即为大德也。…  相似文献   

12.
正司马光曾按德才差别将人分为四类:"才德全尽(完美无缺)谓之'圣人',才德兼亡(都没有)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他认为,用人时要想办法得到圣人和君子;如果得不到圣人和君子的话,那么"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司马光强调有才无德者断不可用。那么,为什么有才无德者就不能用呢?古人有以下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13.
治理观     
马晓晖 《今日浙江》2007,(14):51-51
调查显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处于一种低质态的运行之中,主要表现为能力不强谓之"庸"、效率不高谓之"拖"、成本不低谓之"奢"、责任不清谓之"散"、监督不力谓之"软"等问题,群众意见很大.针对上述"五不"突出的作风问题,今年路桥区开展了力度空前的作风建设年活动,以"五化"之刚性约束予以扭转,达到长效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据文献和考古资料,祝融为楚族先祖。 《国语·郑语》记有史伯的一段议论:“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融之兴者,其在姓乎?”“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在熟悉典籍的周太史看来,姓荆楚为祝融后裔。先秦时有“民不祀非族”、“非是族也,不在祀典”的说法。《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  相似文献   

15.
"天地人"的人性假设更加注重的是关于"人"的哲学化思考,更加突出的是"人"在"天"、"地"之间"万物之灵"、"天地之心"的地位,更加关注的是天、地、人的同生并存、和合共赢发展。其对人的基本判断是:人是"天地人"。在哲学层面上,是主客体相和合的关于我们所生息的宇宙物质世界的高度哲学概括;在管理思想上,既强调了"人"在"天"、"地"之间所应有的地位,又主张"天大、地大、人亦大",并以实现"天地人和"为最高目标;也因此,是对管理学史上既往一切管理人性假设的超越,且不仅与当代管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完全一致,亦有望全面提升和拓展管理理论的视域,进而有效地解决当今时代出现的管理失灵和发展失灵,或可一并揭开世界管理思想史的崭新一页。  相似文献   

16.
王慰 《求索》2010,(4):118-119
张载以"虚"为本;以"气"为用,在"虚气相即"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自己的人性"二层"说——"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其中源于太虚本体的"天地之性"是人的本性,它具有永恒、普遍、不变、至善、潜在的特征,它规定着人之为人,是人的道德人格形成的内在根据;禀"气"而成的"气质之性"是人之现实的自然属性,它是造成现实世界个体人性差异的原因和根据。人性二层理论说明了主体人性发展的多维向度,这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  相似文献   

17.
《台湾通史》作者连横写道:“台湾三百年间,吏才不少,而能立长治之策者,厥维两人;曰陈参军永华,曰刘巡抚铭传,是皆有大勋劳于国家也。永华以王佐之才,当艰危之局,其行事若诸葛武侯,而铭传则管、商之流亚也,顾不获成其志,中道以去。此则台人之不幸,然溯其功业,足与台湾不朽矣。”这是台湾学者在研究刘铭传的文章中常引用的一句  相似文献   

18.
史源 《政策瞭望》2008,(4):56-56
龚自珍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不仅是以诗文名世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曾给予他高度评价:"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  相似文献   

19.
在自然观上,<庄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则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之道;郭象通过注<庄子>的方式消解了"道"的本体内涵,认为自然之上并无一个本源性的"道",万物只是"自生自化";禅宗从其心性理论出发,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人心灵的幻象,把自然问题归结为精神现象问题.庄、玄、禅自然观的转变导致了人在自然中主体性地位的上升,在这个过程中人同时成为审美的主体,并使得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转向追求空灵和意境.  相似文献   

20.
盖光 《思想战线》2005,31(4):84-89
自然生态艺术审美从生成论的视域中将文艺审美活动视为人的一种自由精神的生命体验形式,它超越人的现实存在,在最有效、最合理的层面上凸显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与生命共通感.自然生态艺术审美特征表现为"天地自然"与"人心营构"之"象"的生态生成性;"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境界"生态本体性;"不著一字"与"浅深聚散"的"无工"生态契合性;"芙蓉出水"与"外枯中膏"的"心意"生态流转性;"观山观水"与"悦心乐知"的"主客"生态互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