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户是中国社会的细胞,国家治理的基石。中国社会具有家户底色,家户的底色决定和影响着国家治理。具有家户底色的中国与个人主义的欧美很不相同,家户承担了很多本应由国家承担的社会功能。国家与家户在社会功能上有分工,也有合作。家户承担着最"私域部分"的社会功能,国家承担着最"公域部分"的社会功能,家户无法解决的社会功能就由国家承担。在国家不在场的情况下,家户的社会功能主要取决于家户的规模和家户的治理能力,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家户的社会功能与家户规模、家户治理能力呈正向关系。在国家在场的情况下,家户的社会功能则取决于国家治理能力和家户治理能力,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家户的社会功能与家户的治理能力呈正向关系,与国家治理能力呈反向关系。因此,国家要根据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家户的治理能力,及时调整家户和国家承担功能的份额和负担比重,合理处理家户的社会功能和国家的家户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家国同构"是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底色与特性。国家治理的根基在家户,家户治理构成中国国家治理内生性演化的重要微观基础。在家户内部,产权具有支配性,是家户治理的核心,也是理解家户治理的关键。从"深度中国调查"来看,中国的家户产权兼具"刚性治理"和"弹性治理"的双重治理逻辑,这构成家户治理的重要微观机理,也提供了认识国家治理行为的一个解释视角。中国的国家治理应当高度重视其家户微观底色与特性,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从而为当下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厘定方位。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面向未来的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求必须有合适的基层组织形态与之相匹配。既有基层治理现代化理论难以涵盖基层治理实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基于黔北、鲁西两地农村的考察,发现:基层组织正规化组织成本高昂,与乡土社会治理事务不规整的治理基础不匹配,难以承载广大传统农区绝大多数普通村庄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未来;鲁西农村"正规社区制"+"简约村社制"这一创造性探索,在较好地承接了国家自上而下密集下沉的治理任务的同时,极大地节约了组织成本和对接成本,关键是与当前传统农区乡土社会简约灵活的社会基础和一线治理复杂灵活的实践要求高度匹配,创造性地解决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进村"和群众需求反馈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或可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组织形态的普遍选择。  相似文献   

4.
姚敦泽 《学理论》2014,(4):42-45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是一种力量,能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对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两位经典作家研究文化动力的基础是唯物史观,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科学技术、教育、精神理念、先进的意识形态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动力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动力思想启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建设,要善于运用文化的力量促进经济繁荣、政治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怀国 《理论探讨》2002,25(4):90-92
传统观点认为古代东方是奴隶制社会缺乏足够的史实根据。埃及、印度和中国是古代东方的代表 ,其特征与古代西方的希腊、罗马截然不同 :土地制度为国有 ,并非私有 ;社会基础是村社 ,并非私人农庄 ;社会生产的主体是村社农民 ,并非奴隶 ;统治者对农民采取的是非奴隶制性质的剥削 ,所以古代东方是非奴隶制社会  相似文献   

6.
治水作为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在中国的国家产生和演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的国家治水体系是双层治理体系:一是政府主导的国家治水,主要是大江大河的治理;二是当事人的自我治理,主要是日常生产用水的治理。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稻作区,历史久远且范围广泛的稻作区治水事实却一直被忽略,甚至被既有的理论遮蔽。本文基于田野调查资料发现,与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国家治水不同,稻作区内用水当事人在小块水田经营上的独立性、自主性以及依赖性和共同性,不但形成了多层级多样式的自愿的联合,而且通过自我决策、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水利自治,塑造了行之有效的"稻田治理模式"。每种生产形式都产生出它所特有的法权关系、统治形式,广大范围的稻田治理模式,因此成为政府主导治水的有益补充,与政府主导治水共同构成了中国双层治水体系,共同浇灌了中华文明,形成了双向国家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7.
国家诞生于社会之中,源于不同的社会基础形成不同的国家治理结构。与西方国家基于"庄园制"的国家横向治理结构原型及其演化逻辑不同,中国的国家治理表现为纵横治理结构,这种结构原型来自于本源性的"家户制",即"家"与"户"两个不同性质的单元合为一体,形成以"家"为基点的横向治理和以"户"为基点的纵向治理。同时,"家"与"户"之间既存在着合作,又面临着张力,共同塑造了国家纵横治理结构的内在韧性。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结构依然是纵向的政府治理与横向的群众自治的结合,这种治理结构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和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应当重视家户制传统与国家治理结构的内在关系,重识家户观念、重建家户秩序、重组家户个体、重拾家户责任,实现政府治理与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深度渗透、社会流动频繁等原因,农村自然共同体趋于解体。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村社共同体是建立在组织化政治参与和理性化的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村社共同体。本文从"难点村"治理的角度,探讨如何扩大村民自治中组织化政治参与,发展农村社区公共文化和公共精神,培育社区文化认同等问题,从而建构"难点村"治理的村社共同体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9.
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对重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强化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莒南县探索创新出"村级党组织+供销社+农民合作社"的"村社共建"模式,在促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基层供销社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这表明,"村社共建"不仅是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和服务功能的有效载体;也是以合作经济方式推进强村富民、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手段。为更好发挥供销社综合改革对农村基层治理的作用,有必要将"村社共建"纳入新时代"三农"工作总体布局,强化"党建带社建"对"村社共建"的引领作用,加强以基层供销社为主导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明晰"村社共建"各方的利益和产权关系。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与社会"研究思潮对于中国乡村研究的渗透发轫于乡村研究的两大课题:中国农村的现代化以及基层治理。其理论预设存在两种基本取向:一种取向是"国家社会的二元分化",另一种是"社会中的国家"。"国家—社会"分析范式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国内某些传统学科的研究范式,对于中国乡村现象有着较强的解释力。但是其局限也非常明显,需要从研究方法上反思并超越。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关注中国的历史发展和前途命运。他们提出从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重要思想,并在此框架下论述了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关系;高度评价中国文明对世界历史的贡献,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称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经济长期封闭落后的原因,对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给予了尖锐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关注中国的历史发展和前途命运。他们提出从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重要思想,并在此框架下论述了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关系;高度评价中国文明对世界历史的贡献,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称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经济长期封闭落后的原因,对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给予了尖锐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是伴随中国村民自治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公共政策制定是村民自治的运行基础,村民自治为公共政策执行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农村经济发展与基层民主运行互为因果,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结构变迁并有助于村民民主价值观的形成;村民自治隶属程序化民主的治理方式,通过合法竞争充分彰显民意。公共政策执行与政治参与的适应程度是决定农村政治稳定的关键因素,其不仅为民主的发育提供充分的空间,而且维持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保障基层政府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曾预言东方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29页)提出了著名的东方社会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百余年过去了,在落后的东方大国掀起波澜壮阔的改革运动的同时,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事实。笔者认为,揭示历史预言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并正确把握“卡夫丁峡谷”的内涵,对于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我国的改革和建设将具有重大意义。一、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5.
单位制党建是建国后政治生态环境背景下的制度选择,扮演着重要的"整合中心"角色,承担着内外整合功能。面对建国后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国共产党依托单位制党建,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内部垂直整合基础上,一端吸纳"国家"对基层政府进行一元整合,一端吸纳"社会"对基层社会进行行政整合,形成了刚性的压力型秩序。单位制党建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但亟需积极回应环境的变化寻找替代性选择。  相似文献   

16.
《行政论坛》2021,(1):39-46
"监察下乡"是国家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目前,民生转移支付、资本下乡和集体资产运营中的权力—利益网络都包含着较大的廉政风险,但是基层村社权力监督中监察职能的弱势与悬浮、公众参与的离散与缺席,却造成基层权力监督的弱化。在实践中,"监察下乡"包含着"权力制约权力"和"权利制约权力"的双重逻辑,即作为国家建制的纪检监察机构对村社权力监督的强化,以及动员社会参与监督。监察职能向基层延伸还面临着力量短缺、关系不顺、职责不清和参与不足等"监察内卷"困境,需从加强村社监察站队伍建设、建立沟通协商机制、建立问题线索快速办理机制和建立以监察工作为核心的信息公开制度等方面予以突破。  相似文献   

17.
在印度历史上王权具有专制但并非中央集权的特征,即没有出现大一统式的王权。从传统印度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来看,在受印度教和种姓制度影响的传统社会中,世俗王权被纳入婆罗门主导的社会等级制度中;村社经济中农民是"政治冷漠主义者",没有大一统的观念;在政治活动进程中,历史上印度的国家建设是失败的,既没有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也不具备完善的大一统国家的官僚体系。这些都不利于印度大一统王权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贺然 《理论导刊》2005,28(9):34-36
马克思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来研究东方法律文化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古代东方社会所特有的生产方式,东方法律文化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东方法律文化主要有三个特征:个体依附于共同体的法律价值形态;习惯是主要的社会关系调整方式;村社司法体系与国家司法体系并存。在未来东方法律文化发展的问题上,马克思认为存在一条统一的发展道路,但这种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发展角度划分,联系点建设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获取基层社会信息的调查点、解决矛盾的平台、干部培训与教育的课堂,直至成为国家治理的一种机制与方法。在这个不断拓展的过程中,联系点固有的模糊性属性,成为可建设的、积极的机制性动力,其空间边界渐进性地拓展到基层公共事务管理、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供给、社区治理、政治监督与民生改善等领域。在基层治理的角度衡量,联系点拓展了一种基于尊重基层自主性的政治空间,在民生、基层治理的微观机制、党在基层的组织网络与治理方式等方面,产生了积极效应。当然,联系点在运转中也存在程度不同的不确定性,需要在"合法""合意""合功能"的边界内需求破解之策。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中国政治发展道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今天,国际社会都赞叹中国创造的"两大奇迹":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二是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这根本上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