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践行"三严三实",贵在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由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最早提出。他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三严三实",高度凝练概括了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主张的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等严格要求,为推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以此铸造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和魂。他同样重视"知行合一"传统文化。他曾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与师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之学以“心”为本体,工夫论也是他心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在不同的具体言说情境下,又有轻重缓急之别。他的为学之工夫也无不体现出这一点。为学工夫主要体现在本原与认识的渐进性,告诫我们为学不可急于求成;“知行合一”的为学工夫论是王阳明针对朱熹“知先行后”和“行重知轻”的命题提出来的。他主张为学中“知”和“行”相辅相成,合一并进,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3.
正"两学一做"的基础是"学",关键是"做",学能获取"知",做能促进"行",达到理想的"知行合一"的状态,就能立起以"四讲四有"为核心的合格党员的新标准。党员干部必须认真学习党章,尊崇党章和维护党章权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忠诚履行职责,争做建设的实干家,改革的促进派。学和做都有基本的常识、情感和态度的问题,从唯物辩证法来说,先有知尔后才能行,知其然才能行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王阳明知行合一主张为核心,以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中的伦理教育为主轴,探讨伦理教育与道德实践的断裂与统合的问题。首先,以伦理教育与道德实践的断裂为"问题",说明目前台湾地区伦理教育的相关情况与问题的关键,在于知识开展不出其道德实践的动机,学子容易将学校中的伦理教育视为知识(知)而非实践所关(行),以及实际生活中,行为主体会舍弃课堂中的伦理教育所给予的锻炼,让自己能较容易地生存于世界中,因此将个人的道德观与实际行为抉择分割。其次,以王阳明知行合一主张为"中介",说明王阳明知行本体的根基概念,以及知行合一的工夫实践内涵。最后,以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工夫实践内涵中的各个观点,对应前述问题进行交涉"思考",讨论如何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之教,响应当代台湾地区在伦理教育与道德实践之间所遭遇的知行断裂问题,在伦理教育层面,寻找可能的弥补与统合之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思想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王阳明思想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人的实践智慧,并强调一个人的思想和信念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王阳明思想对于加强党外干部自身修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广西桂林市荔浦县就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荔浦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二层机构,共有干部职工13人,其中党支部党员7人。中心党支部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密切联系本部门服务于就业和创业的实际,强化学习,学以致用,引导党员干部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一、结合实际"学"中心结合业务工作和党员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周密的学习计划。一是每周集中学。每周1次集体学习  相似文献   

7.
知行合一,既是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目标。实现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知行合一,必须优化环境,营造知行合一的良好氛围;整合资源,建构知行合一的教育机制;重视内化,创设知行合一的心理条件;强化实践,提高知行合一的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8.
政治建设是纪检监察机关作为政治机关的首要任务;日常监督是纪检监察机关作为专责监督机关的基本职责。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于"知行合一":只有在政治建设上存真知,才能在日常监督中奉真行。日常监督中存在的"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会监督"等"行"的突出问题,根源就在于政治建设这个"知"的薄弱环节上。因此,要从政治建设上纠偏日常监督内涵理解中的"无意识"以唤醒日常监督的政治自觉、填补日常监督使命认知中的价值空场以激发日常监督的担当忠诚、消解日常监督特征把握中的本领恐慌以推动日常监督的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9.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基本内容是"爱人",而行"仁"的方法是"推己及人"。孔子认为"推己及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好方法,它建立在人人都有一颗为他人之心的基础上,这颗为他人之心就是爱人之心。爱人之心根源于孝悌之心,但又需要超越孝悌之心,只有发扬光大这颗孝悌之心才能真正的爱人。以一颗爱人之心,行推己及人之道,这就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加强主体性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主体性德育的教育过程"知、情、意、行"四个微观视角出发研究主体性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以知育情,以情促知;以情育人,以情动人;以意促行,以行强意;以行育情,以情导行。  相似文献   

11.
道德生活是道德主体接纳、认同道德规范并自觉自愿选择的结果,而道德规范相对于主体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外在性,如何使其融于道德主体意识,成为主体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在德育中沟通道德规范和道德主体.王阳明心学的基本思路是从普遍之理和个体意识相融合的“心即理”,到沟通主体知当然和行当然的“良知说”,以及重视主体意识自然流露的“知行合一”,为我们在德育中更好地沟通道德规范和道德主体提供了一定的理念启示.  相似文献   

1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理论的"知",又是实践的"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务必要在这一"前提"和"基础"上下足功夫:坚持提升传播者的素质、加强对受众群体的教育和完善传播机制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要当好公安机关的"一把手",就应该把握好"高与低、虚与实、新与旧"三对关系,并努力在知与行上下功夫,在"抓班子,带队伍,促工作,保平安"的进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知与行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出年轻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这为新时代青年党外干部斗争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斗争精神生成的过程从主体自觉来说就是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因此,从"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全面把握青年党外干部斗争精神的培育目标是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前提与基础,是培育青年党外干部斗争精神首先要明晰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5.
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同时要突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育。通过各种途径,与时代相适应,知、情、行、相结合,是培养当代高职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方法。能够使高职学生树立建设祖国的自强心,坚定社会主义祖国自信心,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自决心。  相似文献   

16.
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部分,概括说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对当前培训具有非常值得吸收和借鉴的价值,从培训理念和目标、培训课程设计、培训手段、培训中的教师四个方面探讨了阳明心学在现代培训中的启示和应用,提出了改进现代培训的体会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传统道德思想包含丰富的优秀价值理念、行之有效的道德培育模式、知行合一的道德践行方式,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这些优秀思想资源,有助于全社会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批判继承中华传统道德思想当中的对应价值理念,深化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价值体系,确立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大价值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立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借鉴传统道德培育模式,由内而外,由己及人,依次生发出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借鉴中华传统的知行合一思想,引导人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为行,实现知行相资以为用。  相似文献   

18.
阳明心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多年来,学界对其意识形态上"主观唯心主义"的定性却非常突出。本文尝试在环境和思想的互动上,分别从逻辑起点、实践品格和核心要义等维度,重新阐释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及"良知与致良知"三大核心命题,并在这基础上从人格精神的建构意义展开,从经世致用的政治向度切入,进一步探讨了阳明心学对当下"为民服务""实干兴邦"及"廉洁从政"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大学人文基础》课程对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为了达到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传承优秀文化基因、涵养核心价值观、养成"善待自我、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爱护自然"的人文情怀、陶冶情操、磨练心志、完善人格、升华境界、提高审美、担当责任、经世致用、报效国家的目的,以课堂为主阵地,实体课堂与云课堂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强化《大学人文基础》模块化教学环节机制建设,融内容精选、方法改革、活动开展、创新创作为一体,道用相济,知识、规范、技艺兼修,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20.
知行合一,既是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目标。实现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知行合一。必须优化环境,营造知行合一的良好氛围;整合资源,建构知行合一的教育机制;重视内化,创设知行合一的心理条件;强化实践,提高知行合一的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