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虚拟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虚拟社会与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人的“类本质”的发展的关系,认为虚拟社会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终究不能在虚拟社会实现,应注意网络问题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2.
“虽然有互动性的不同网络产品能够吸引不同社会阶层的人进入到虚拟世界中来,但是真正在网络中自由游走,四处发言,代表了网络自由特性的那部分网民,多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着较多不如意,却义对社会生活具有一定想法、试图对现实产生一定影响的人们.……  相似文献   

3.
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极大推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进步,带来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成为当今社会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工具和平台。网络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同时,网络虚拟社会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可能对现实社会的稳定造成妨害和冲击。要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重视虚拟社会管理,从偏重现实社会管理转变到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并重,积极探索虚拟社会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要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技术监管力度,严打网络违法犯罪,明确行业社会责任,规范网民网络行为,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互联网虚拟社会的综合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透过网络社会现象看网络伦理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人们已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在网络社会中也必须构建相应的社会伦理,以调节虚拟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透过网络社会现象,来认识网络社会伦理的本质,我们会发现,网络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也有相互调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的道德伦理并不是虚拟的,而有着确定的价值取向。与现实社会伦理相比,网络社会伦理有着自已鲜明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逐渐代替传统媒体,成为公众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新媒体传播机制,需要网民真正的提高媒介素养"软能力"。网民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规范网络舆论,维护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秩序。对网民个人来说,也有利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能力的提高,为个人提供良好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人学就是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研究人的存在、人的本质和人的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宗旨在于通过实践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争取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所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说到底就是围绕着"以人为本"来展开的。近年来,我们不断的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以,在人学方面,也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学思想。这些理论成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最终使人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实的、具体的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人自己解放自己的自由的理论表征的“辩证法”,以及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最基本的哲学前提。只有理解了这些前提,才能真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实质。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八大以来提出的重要目标,其中逐步凸显的人本价值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体现。人本价值的凸显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理论要求,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继承,这是基于我国现实实践发展的根本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立足人的现实需要,以实现人民利益为重要尺度,进而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本价值要更为注重人文关怀,基于现实实践的基础,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开放性是网络社会协作治理的基本条件,但网络自由急剧放大和异化、以及权力主体对网络的过度管制,使公众与地方政府在网络空间中难以就公共事务达成互利合作和社会共识,造成网络开放性与有效性的悖论,导致网络治理陷入"二律背反"的困境。确立权力对自由的引导机制、发挥生态性权力在协作治理中的主导性作用、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开展关系理性中的扩展性对话,能够保障公民的正当权利、维持网络虚拟社会的活力、维护国家权力的价值维度,实现网络虚拟社会治理的开放性与有效性的融通。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目标,也是我们现实社会不断努力的方向。共产主义成了飘渺的梦想,现实中我们坐等之到来,无所行动。当代中国,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有其具体的、阶段性的含义。如何在现阶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至关重要的启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马克思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含义入手,阐述了现阶段自由全面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了中国现阶段实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虚拟社会来源于现实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它依赖并作用于现实社会。加强虚拟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综合治理、正面引导和依法治网等原则。提高虚拟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有:加强网络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网络应用能力;加强网络舆情引导,提高网民自律水平;健全网络管理法规,加大网络执法力度;开发网络服务产品,提高网络服务水平等。  相似文献   

12.
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必然带来生产关系乃至社会结构的变迁,促使社会关系、社会身份、社会组织、社会行动、社会问题发生变化进而生成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但新的社会形态并不意味着其现实性的本质特征发生改变,网络社会的交往主体、交往时空、交往基础都是现实的,网络社会仍然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和现实社会是逻辑上的从属关系。产生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是并列关系或交叉关系错误认知的原因在于"虚拟"一词在英语和汉语词义转换中的文化和语用误读造成了同一能指的歧义所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网络社会并存的现实和基于偶然性的生成往往导致社会成员被其匿名、多样的社会身份、跨时空的交往联结所迷惑。网络社会治理应摒弃虚无、虚拟的立场,立足于从Web1.0到Web3.0的现实环境,坚持国家主体的治理权利,处理好四组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从人的自由与实践出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权本原观.人权产生以人的生命存在为自然前提,也即自由是第一个前提.人权产生以人的社会生产劳动为社会前提,也即实践是第二个前提.人权理想的实现在于人类的解放,也即人类的彻底解放是人权的真正实现.马克思的人权本原观,以人的自由存在为前提,以人的实践活动作为人权的现实化之径,以人类的彻底解放为人权的终极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4.
网络表达自由在本质上属于宪法言论自由的保障范畴,依托于其权利性质的主客观双重属性,国家必须同时对其负有尊重和保护的宪法义务。在现实中,上述国家义务的履行必须在消极尊重和积极保护之间获得均衡。着眼于网络表达自由的自身界限,国家可以基于国家安全、公共秩序以及人格尊严等正当事由对其加以干预,但此种干预必须合乎形式及实质上的合宪性。就现阶段而言,制约我国网络表达自由良性发展最大的瓶颈在于国家立法以及执法干预的任意性。新近颁布的"法释〔2013〕21号"司法解释,虽然具有形式上的合宪性,但在实质合宪性方面,这主要体现为其第2条第1及第3款,诚有进一步检讨之必要。  相似文献   

15.
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成果的基础上,为克服以绝对精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局限,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其思想体系的基本价值,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一个基本价值,是其价值维度的最高目标;由于其他原因,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却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给丢了;在对中国实践发展要求和时代精神的反映中,在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步认识到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如果撇开人的现实性、社会性、历史性来谈论抽象的人、普遍的人和共同人性,来讲人权、人的自由和人的价值,就显得内容空洞、苍白无力,马克思主义所反对的,就是这种抽象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批判的仅仅是离开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或抽象地谈论人的普遍性,并不批判与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相联系的、且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科学抽象出来的人或人的普遍性;并不反对在坚持现实的人、社会的人、历史的人和实践的人的前提条件下,并与现实的人、社会的人、历史的人和实践的人统一起来,谈论抽象的人、普遍的人和共同人性及谈论人权、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16.
网络社会的基本特性及其公共治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网络社会治理已经成为影响国家治理能力和现状的重要领域。网络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现实体制的治理状况。然而,现有研究对网络社会治理的基础—即网络社会的基础特性和运行规律,还缺乏探索。这就导致现有对网络社会的治理,基本延续了现实社会治理的策略和手段。本文试图从三个角度勾勒出网络社会的基础特性。首先从概念角度,辨析了网络社会的三种视角—虚拟社会说,现实社会延伸说,现实-虚拟混合说,提出网络社会的本质是虚拟与现实社会的混合态,从而扬弃了可以沿用现实治理手段有效治理网络的传统路径;其次从三个角度探索了网络社会的基础特性:作为信息网络的特性;作为复杂巨系统的社会特性;作为中国独特政治现象的特性。最后提出了网络社会的若干基础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7.
网络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历程与趋势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网络社会的一个基本理论出发点,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状况,以及网络社会的成熟度,可以将网络社会分为三个发展形态——网络社会原始形态、网络社会发展中形态和网络社会高度发达形态。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频繁互动,使网络社会的空间快速扩展,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总体上看,网络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是现实社会的网络化和网络社会的现实化,数字化鸿沟也将越来越小,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界限将被彻底突破,人类最终将实现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生活方式的“自由切换”。  相似文献   

18.
针对信息网络中虚假言论引发的犯罪现象及其向现实社会蔓延所造成的社会危害与司法难题,"两高"通过颁布抽象性司法解释的形式为运用刑罚手段规制网络中的虚假言论行为提供了可行性依据。由于我国的传统《刑法》立足现实社会,现实中《刑法》在应对虚拟网络犯罪时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出台抽象性司法解释来应对网络言论失范行为及其新型犯罪样态时,应当以"维护网络秩序"与"适应网络特点"为向度,并恪守刑法的谦抑性与罪刑法定原则之限度。  相似文献   

19.
网络之于现实社会的巨大影响仍在快速发展和不断被认识中,其作为现实社会显现或潜在的巨大力量,也正被各国政府、营运企业及技术、法律各界高度关注。问题的焦点之一,即如何有效"规制"网络世界中那些与现实世界密切关联的方面,特别是那些于现实主流社会有巨大影响甚至是颠覆性影响的问题。以警察直接防范、打击的专业架构看,"在线介入"与"离线防控"的双重应对是一个思路。"在线介入",即"在线"的规制与干预,"离线防控",即落地的预防与控制。警察必须既作业于网络社会又作业于现实社会,既深入于"彼岸"又深入于"此岸",既是网络警察又是现实警察,既执行维护虚拟社会秩序的责任又执行维护现实社会秩序的责任!警察非于传统警务架构方面做出最大限度的跟进,才能适应这一全新的非传统的警务巨变。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络在中国的普及,网络虚拟社会成为人们生存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的使用人群中,青少年是网络虚拟社会的存在主体,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使用互联网络的过程中,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为当前青少年社会化成长中的主要问题,而认识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区别与联系,即“在线”与“在世”之间相互依存与相互冲突的矛盾关系,才能认清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生成背景与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